李偉林
[摘? 要] 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發(fā)展特點調整自身的教學觀,幫助學生將抽象知識理論轉化為具體應用技巧。引導學生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象化,并應用于生活中,可以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適當地進行情境預設,借助生活化情境來幫助學生理解抽象化的知識內容。在小學數學的教學工作中,教師完成基礎數學知識內容教學的同時,需要幫助學生發(fā)現數學的應用價值和應用方法,幫助學生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換為切實可用的數學知識。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學觀念;抽象;具體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觀念非常重要。只有教師建立了科學的教學觀念,才能有科學的教學行為。而所謂科學的教學行為,就是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教學行為。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建立什么樣的教學觀念,才能讓教學行為變得科學呢?筆者以為回答這個問題,關鍵在于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發(fā)展特點調整自身的教學觀,幫助學生將抽象知識理論轉化為具體應用技巧。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進而幫助學生發(fā)現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和學習價值,達到強化學生數學能力的目的。本文簡單論述了如何完成抽象知識到具體內容的轉換,希望可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應用知識,強化學習效果
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中需要將抽象的數學理論知識和現實生活進行結合,引導學生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象化,并應用于生活中。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的家長積極加入學生的數學教學工作中,幫助學生生日常生活中使用數學知識來完成一些簡單的家務。例如,父母可以讓孩子拿水果,并準確地告知孩子需要拿的水果的數量,幫助孩子形成對數的具體認識。
具體來說,筆者在完成“位置和方向”相關的教學工作時,首先引導學生對空間概念進行了一次簡單的了解,并指導學生思考x軸與y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和應用模式,進而幫助學生理解坐標圖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筆者在課前繪制了一張校園附近的簡易地圖,并通過提問幫助學生分析學校和自己家的具體位置和相對位置,提出問題后筆者預留了一段較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思考,并將學生分為多個學習小組,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討論和研究問題,通過小組的智慧處理個人問題,加快個人學習效率。例如,其中一個小組發(fā)現一位小組成員的家和學校距離較短,便以該成員的家為起始點,設計了一張指南。描述如下:學生出門后,先是沿正北方向移動了510米,然后向北偏西60度方向移動了400米,最后向北偏西30度的方向移動了300米到達目的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一些常見的數學問題,甚至可以引導學生發(fā)現甚至創(chuàng)造數學問題,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對抽象化的數學知識將會產生具體認知。
在這樣的一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最初遇到的問題是比較抽象的,而抽象的問題,小學生理解起來具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在教學設計的時候,本著從抽象到具體的思路,將抽象的“位置和方向”知識變成了形象的、具體的與日常生活運用相關的知識,這樣就可以強化學習效果。
二、模擬場景,優(yōu)化教學模式
小學階段的學生的思維和知識儲備發(fā)展都未成熟,故學生對于過分抽象的概念、公式的理解可能較為困難,根據筆者的教學經驗,學生對于可以直觀理解的事物的接受程度相對較高。所以筆者認為可以將較為抽象的數學概念和復雜的知識理論轉換為可以直接利用的數學技巧,這可以強化學生的學習效率。為了實現這一目的,筆者認為可以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適當地進行情境預設,借助生活化的情境來幫助學生理解抽象化的知識內容。同時,生活化的情境可以幫助教師打造更加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學習數學知識。
例如,筆者在進行加減法相關的教學工作時,通常會結合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案例進行情境預設來強化教學工作效果,組織學生相互配合進行扮演,學生在模擬購物的過程中(學生分別扮演客戶和商家,模擬整個購物流程),對加減有了更加直觀的理解。筆者的兩位學生模擬了一次雜貨店零售的流程,學生A準備模擬買四包4塊錢一包的糖果,為幫助學生對加減有更加直觀的認識,筆者為這組學生設立了一個先置條件:如何在買完糖果后讓學生B(扮演店主)直接找給學生A面值五元的人民幣。學生思考后發(fā)現四包糖果共計十六元(4+4+4+4=16),而學生A給學生B二十元后將找回零錢四元(20-16=4),故學生A需要多給學生B一元(4+1=5)。筆者認為學生在情境模擬的過程中可以自身的生活經驗為對照,在模擬過程中印證對應的數學知識內容,進而完成抽象的數學知識到具體應用的變化。例如,學生A和學生B在模擬過程中對計算的總價與補差價等相關知識點就獲得了較為直觀的理解,而且小學階段的學生數學知識積累不深,枯燥的數字運算無法使其領悟數學知識的魅力,對數學知識產生了錯誤的認知,而情境模擬可以優(yōu)化教師的教學模式,使其具有更強的趣味性,大幅度提高了學生在學習過程的積極性和自主性。
在這個教學例子當中,筆者回顧了以往的教學經驗,發(fā)現要提高教學效果,就要優(yōu)化教學模式。而教學模式的優(yōu)化不應當是空洞的,教學模式的優(yōu)化最好是在模擬的場景中進行,只要這個場景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那就符合學生的學習需要。所謂符合學生的學習需要,就是指學生能夠在具體的場景中完成數學知識的理解與建構,這樣就能讓學生形成抽象的數學認識。
三、結合興趣,加強知識理解
有位先哲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故在小學數學的教學工作中,教師完成基礎數學知識內容教學的同時,需要幫助學生發(fā)現數學的應用價值和應用方法,幫助學生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換為切實可用的數學知識。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師可以綜合考慮學生的年齡階段和思維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卡通形象人物,筆者進行教學工作時會適當地穿插動畫人物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盡可能地避免使用過于專業(yè)的詞匯,確保學生充分理解筆者講述的知識內容,對復雜且抽象的知識內容進行深度理解。
例如,筆者在進行長方體和正方體相關的教學工作中,發(fā)現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出現走神還有漏算的情況,筆者認為這種情況代表學生對知識內容理解不透徹且對相關知識內容缺少學習興趣,故筆者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將較為乏味的周長計算改為了如下內容:“喜羊羊為了防止灰太狼(均為動畫人物)闖入他的小屋,決定為他的小屋建一道護欄,已知喜羊羊的小屋長為5米,寬為6米。而且小屋和護欄需要有兩米的距離,請問喜羊羊需要建多少米的護欄才能符合要求?”根據筆者的觀察,在教學工作中適當應用動畫角色形象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加專注于解題過程,進而強化自身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得出結論了:由于護欄需要和小屋有兩米的距離,所以護欄的長度為(5+2+2)+(5+2+2)+(6+2+2)+(6+2+2)=38(米)。
在學生興趣驅動之下的數學學習過程,更容易讓學生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形象的內容結合在一起,這樣學生也就能夠將數學的知識運用于形象的問題解決當中,這實際上也就是加強了知識的理解。
四、課后探索,鍛煉數學能力
小學生的日常學習時間相對較短,僅依靠課堂的教學時間很難幫助學生熟練掌握相關知識內容,故數學教學工作中需要強調學生的課后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進而達到強化學生對知識內容理解的目的。大部分地區(qū)學校的課后復習依然是通過大批量的習題完成的,此類鞏固復習方式可能導致學生思維僵化且效率低下,需要學生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果。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教材中的內容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利用,進而將抽象化的知識內容轉換為具體的應用技巧。
例如,前文提到的加減法相關的教學工作中,筆者以作業(yè)的形式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完成模擬扮演后,和家長一起去超市或者菜市場完成一次采購,在家長的指導下完成購物和付款,并要求學生記下購物過程和交易價格,在下次課堂上和同學分享。一位學生熱愛運動,準備買一副羽毛球拍和羽毛球,該學生的家長給了他200元,最終他挑中了一副168元的羽毛球拍,并買了一桶總價為12元的羽毛球,共花費180元(168+18=180),他將剩下的20元(200-180=20)全部還給了父母。此類課后作業(yè)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發(fā)現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技巧,幫助學生將抽象化的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手段。
前文分析了教師如何結合“家庭教育”和“實踐模擬”來利用生活化教學幫助學生將抽象知識轉化為生活技能,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日常生活尋找數學素材,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價值,做到真正的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