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光大
【摘要】學生接觸文言文的起點就在小學階段,加上統(tǒng)編版教材使用,文言文的數量以及要求都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對小學語文一線教師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本文旨在探索如何應對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并提出了“準、法、延”三原則。
【關鍵詞】文言文;準、法、延;三原則
自統(tǒng)編版教材使用以來,小學文言文數量從人教版的4篇陡然增加至14篇,首篇出現的年級從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前移到三年級上冊,這不僅是量的增加,更是質的改變。如何理解這種改變以及如何突破這種改變,推進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上新臺階,成了擺在小學一線語文教師面前一道必答的課題。
在筆者看來,只要掌握好“準、法、延”三原則,我們便可掌握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的精髓,從而高效推進文言文教學。下面,筆者將從“準、法、延”三原則出發(fā),做具體闡述。
原則一:準
“準”包含三重含義,分別為:準確、精準、標準。
(一)準確把握文言文的文化含義以及時代含義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伴隨著中華民族歷經千年而不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根,傳承與發(fā)展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每一位中國人的職責。統(tǒng)編版教材所精選出的14篇小學語文文言文,它們的內核不約而同地指向了品質、品格、問學、情操等最具中華文化因子的元素,它們由淺入深地分布不同年級,循序漸進地塑造著小學生的美好品質?;诖?,教師必須保持清醒地頭腦,在文言文上教學上,我們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要在學生的心中埋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種子。
文言文一頭連接著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一頭迸發(fā)著巨大的文化力量。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文化自信,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全局的高度做出了許多深刻闡述。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提到: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小學一線的語文教師,我們必須深刻領悟黨中央關于“文化自信”闡述的深刻含義。文言文作為中華文化重要的構成部分,它蘊藏著無窮的文化力量,蘊含著歷代文人積累的文化自信,孕育著能夠塑造人塑造國家品格的巨大能量。教師要準確地掌握好文言文與文化自信之間的聯系,從而在文言文教學當中給予學生文化自信的熏陶。
(二)精準解讀教材編者的意圖
作為教師,要將教材中的知識精準地傳授給學生,我們必須要精準解讀出教材編者的意圖,不要拔高要求,也不能降低標準。那么,我們該如何去解讀呢?有兩個途徑,可以幫助我們解讀。
第一,清楚編者自己的解讀。這是最直接也是最權威的了解途徑。我們可以參加培訓,現場聆聽編者對教材編寫的意圖;也可以閱讀教材編者針對教材發(fā)表的文字材料,了解教材編者的意圖。例如,陳先云先生在《小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清單》中提到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分別為:語言理解能力、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初步審美能力。那么,我們在教學文言文的時候,就必須通盤去考慮如何落實核心素養(yǎng),或是反復朗誦以培養(yǎng)語感,或是創(chuàng)設語境獲取經驗,或是運用聯想樹立批判意識;或是感受品讀領悟審美體驗,如此,我們便能夠在教學過程中不打折扣地輸出知識、能力與素養(yǎng)。
第二,通過解讀教材去了解編者意圖。作為一線教師,我們對教材要有全局觀、年級觀以及知識板塊觀。編者在編寫教材前有整體考慮,如知識點分布情況,能力形成階段情況,思想情操漸變情況等,那么我們在解讀教材的時候,就要站在編者的角度去看待教材,解讀教材,這樣,我們所解讀出的教材才不至于偏離編者意圖。
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一共收進14篇文言文,從三年級一直貫穿到六年級,篇幅逐年加長,難度逐年加大,契合了學生成長的規(guī)律,這是其一。我們將這14篇文言文放在一起考量,我們就會發(fā)現編者對教學的要求有一條明顯的線索,從三年級的理解到四年級的了解,從五年級的把握再到六年級的體會,這是核心素養(yǎng)從理解到運用再到批判審美的進階過程,這是其二。在語文要素中,編者也做了特殊的處理,基本遵循了課文內容—語言表達—方法體會這樣的一個過程,這是其三。
綜合以上三點,我們便可清晰地看到編者意圖:一、循序漸進進行文言文教學;二、文言文教學要落實核心素養(yǎng);三、文言文教學也要富有語文味。
(三)標準是不可動搖的準繩
每一個知識點要落實到什么樣的程度,都是有參考標準的,文言文教學也有自己的標準。標準是評價的依據,也是編者編寫教材的依據。小學語文教學的標準不在于其它,而在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
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
1.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的文言文。
2.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考察學生的記誦和積累,考察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詞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為考試內容。
以上兩點明確告知文言文學習的程度,文言文考察的范圍,我們在文言文教學需要注意的問題。掌握了標準,也就掌握了教學的核心。由此,我們把握了“準”的原則,在文言文教學難度、深度、廣度等方面,我們就能夠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原則二:法
法,即方法。
要學好語文,就必須掌握學語文的方法?!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要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那么,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呢?其實,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學習方法。那學好文言文的方法又是什么呢?我們需要去哪里尋找方法呢?我們不必舍近求遠,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就藏在我們的教材當中,藏在我們的《語文課程標準》當中。
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文言文課后習題梳理表
筆者對文言文的課后習題做了梳理(上表),從中,我們便可以發(fā)現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一)背誦法
在《語文課程標準》第二學段(3—4年級)中提到:積累課文中的優(yōu)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背誦優(yōu)秀詩文50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