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肇禎
跗骨竇切口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跟骨骨折的療效與體會
阮肇禎
(蒙山縣中醫(yī)醫(yī)院,廣西 梧州,546700)
探究跟骨骨折患者經跗骨竇切口微創(chuàng)手術效果。納入2018年4月至2020年40例跟骨骨折患者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組研究,對照組傳統(tǒng)治療(20例),實驗組則以跗骨竇切口微創(chuàng)手術(20例)治療,相比兩組臨床指標、AOFAS評分臨床指標、AOFAS評分與Bohler's 角、 Gissane角。和對照組相比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時間,實驗組較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AOFAS評分優(yōu)良率更高的是實驗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Bohler's 角、 Gissane角兩組患者術前無差異,術后實驗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跟骨骨折患者通過微創(chuàng)跗骨竇切口縮短了患者住院時間,并且穩(wěn)定性好,值得臨床廣泛使用。
跟骨;骨折;跗骨竇切口;治療
跟骨骨折占全身骨折2%,是臨床中常見一種足部損傷,因其解剖不規(guī)則,軟組織條件且差,對此治療難度大。在以往多數(shù)研究報道[1],傷后患者將完全喪失活動能力,長達3年之久,部分則喪失活動能力5年之久。Sanders Ⅱ~Ⅳ型跟骨骨折行切開內固定目前已達成共識,并且常用術式是外側L型入路鋼板內固術[2]。但因跟骨骨質疏松,骨折也往往也較為復雜,傳統(tǒng)接骨板無法有效穩(wěn)定進行固定,并且跟骨外則血供差,皮瓣處理不當將導致皮瓣壞死[3]。隨著外科手術的提升與微創(chuàng)治療方式的發(fā)展,跗骨竇切口內固定方式應運而生,且療效得到肯定。故筆者對跟骨骨折患者展開研究,相較傳統(tǒng)治療方式和跗骨竇切口微創(chuàng)手術的效果,報道如下。
納入2018年4月至2020年40例跟骨骨折患者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組研究,對照組男性14例,女性6例,18~66歲,平均(42.10±1.41)歲,實驗組男性15例,女性5例,19~66歲,平均(42.11±1.69)歲,所納入兩組一般資料未有差異>0.05。
對照組實施傳統(tǒng)L型切口內固定,選取全麻或是腰麻,進行常規(guī)消毒后鋪無菌巾,使用AO跟骨鈦板,以跟骨外側L型切口,皮膚和皮下組織一次切開,直接行使骨膜下剝離,從而來保護其皮膚血運,同時注意對腓腸皮神經和腓側肌腱加以保護,顯露骨折后剝離撬撥復位,擠壓跟骨,將Bohler's 角恢復正常度數(shù)后使用克氏針將已復位的骨折塊固定,進而維持。對于因骨折塊壓縮造成的骨質部分缺損,于自體髂骨進行填充,滿意后,依據(jù)骨折類型、粉碎程度等情況選取適宜AO跟骨鈦板,將跟骨鈦板塑形,使之其和跟骨外側相貼,確切固定后拔除臨時固定克氏針,對創(chuàng)面進行沖洗,留置引流管,逐層縫合,加壓包扎等。
實驗組使用跗骨竇切口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實施硬膜外麻醉沿腓骨尖下1~1.5厘米進行做一切口,切至第4跖骨基底,保持和足底平行,經跗骨竇間隙起開,切開皮膚分離保護好腓骨長短肌腱,并進行分離組織和清除血腫,暴露距下關節(jié)和跟骰關節(jié),在直視下復位距下關節(jié)平衡,恢復其跟骨高度,寬度和Bohler's 、 Gissane角,隨后使用克氏針進行固定,然后在C臀機下觀察側位、軸位,復位滿意后使用適宜的跟骨鈦板固定,再次確認后沖洗切口,放置引流管,逐層縫合。術后24h內靜滴抗生素預防感染,消腫,換藥等對癥支持治療。
相比兩組臨床指標、AOFAS評分與Bohler's角、 Gissane角。(1)依據(jù)AOFAS評分量表對足部術后功能改善情況評價,高于90 分為優(yōu);75分以上為良;50分以上為可;低于 50 分為差。(2)術后使用X線片測量 Gissane角、Bohler角度數(shù)。
和對照組相比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時間,實驗組較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s)
AOFAS評分優(yōu)良率更高的是實驗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AOFAS評分[n(%)]
Bohler's 角、Gissane角兩組患者術前無差異,術后實驗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兩組Bohler's 角、 Gissane角對比
跟骨骨折98%為閉合性骨折,5~9%是雙側骨折,其中60~75%是關節(jié)內移位粉碎性骨折,其中,在青年人較為高發(fā),常見高處墜落上,其他為道路交通或是其他損傷[4]。臨床對于該病手術方式選擇主要以非手術或是手術治療,并且也一直存在爭議,最近10年逐漸已達成共識以手術展開治療。有關研究指出[5],跟骨手術治療要比非手術治療有著更高的重返工作的可能性,并且生活質量評分更好。
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不斷發(fā)展,微創(chuàng)入路治療方式在臨床中應運而生,對此,本文現(xiàn)對兩種方式進行對比,即傳統(tǒng)治療、跗骨竇切口微創(chuàng)手術。主要因傳統(tǒng)L型切口雖具有較為寬闊的視野,但其對軟組織剝離范圍較大,從而造成創(chuàng)傷且大,加上手術中對足部組織皮瓣長時間的壓迫與牽拉,極易導致其足部神經受損,從而使其出現(xiàn)并發(fā)癥[7]。而跗骨竇切口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所造成的手術創(chuàng)口小,并且不會對足部跟外側動脈造成損傷,避免了手術中發(fā)生出血量多的現(xiàn)象,加上跗骨竇附近血管網比較密集,血運豐富,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進傷口愈合,使感染發(fā)生率降低。另外,有學者[8]表明,跟骨上方、后部及關節(jié)面軟骨下方骨密度大,若在此區(qū)域固定能夠有效保障內固定的穩(wěn)定性,因此其整體效果更佳。由研究結果呈現(xiàn),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時間實驗組較短,AOFAS評分優(yōu)良率(95.00%)實驗組也較高,另外,Bohler's 角、 Gissane角實驗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鑒于此,跗骨竇切口微創(chuàng)手術在跟骨治療中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跟骨骨折患者通過微創(chuàng)跗骨竇切口縮短了患者住院時間,并且穩(wěn)定性好,值得臨床廣泛使用。
[1]劉東,陽波,米寧,等.經外側"L"型切口治療跟骨骨折的療效與體會[J].中國傷殘醫(yī)學,2020,28(1):8-11.
[2]簡蔚泓,丁健,沈峰.經跗骨竇切口內固定術與經外側“L”形切開鋼板內固定術治療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比較[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9,23(19):83-85,89.
[3]趙星,祝少博,余黎,等.經跗骨竇切口與外側L形切口內固定治療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Meta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8,33(4):368-370.
[4]高峰,王秀會,周小小,等.經跗骨竇切口與外側L形切口鋼板內固定治療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比較[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9,34(8):822-825.
[5]廖習如,劉忠國,陳家生,等.經跗骨竇小切口和跟骨外側“L”型切口治療跟骨骨折效果及并發(fā)癥比較研究[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6,14(36):31-32.
[6]程剛,趙雷.經跗骨竇切口復位內固定與跟骨外側L形切口復位內固定治療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臨床對比研究[J].中國醫(y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20,12(5):75-79.
[7]譚力,徐曉明,王桂華,等.跗骨竇切口與外側L形切口鋼板內固定治療跟骨骨折術后切口愈合時間及并發(fā)癥的比較[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9,34(2):192-193.
[8]徐建民,于超.改良外側“L”型切口與傳統(tǒng)“L”型切口治療跟骨骨折的比較研究[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3,21(22):2313-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