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開展的流程進行分析可知,群眾文化可以發(fā)揮重要的作用與價值。重視群眾文化的進步與發(fā)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為落實非遺傳承工作做好鋪墊。在現(xiàn)代社會經濟穩(wěn)定發(fā)展的條件下,群眾文化與非遺傳承的關系愈發(fā)緊密。要想促進非遺傳承工作順利進行,就要開展豐富的群眾文化活動,弘揚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文重點分析非遺傳承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此為基礎,提出開展群眾文化創(chuàng)新活動、利用新媒體平臺、做好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等幾個方面的策略。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承 群眾文化活動 新媒體平臺
一、引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發(fā)展中不斷沉淀下來的,與群眾生活有著直接的關系,屬于傳統(tǒng)文化精華的表現(xiàn)形式,是見證歷史發(fā)展的重要文化資源。中華民族在長期生產生活的實踐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蘊藏著豐厚的文化底蘊,也是古代人智慧的結晶。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以及傳承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國人民的文化自信,提升我國的綜合實力。基于此,在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階段,人們提升了對精神文化的關注度,紛紛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當中。相關工作人員要意識到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價值與意義,保護民間特色群眾文化,完善非遺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為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工作打下良好基礎,推動民族文化的繁榮發(fā)展。
二、非遺傳承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博物館在進行群眾文化活動的過程中,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最核心的目標。而繼承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也屬于推動民族長遠發(fā)展的基礎。非遺是我國經歷幾千年發(fā)展的文化結晶,被各個民族世代傳承。[1]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可以以多元化的活動方式為基礎,更好地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根源上提升非遺傳承的生機與活力。
其次,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為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增添新的生機。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都存在于各民族群眾中間,并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體現(xiàn)出群眾文化的魅力。例如舞龍舞獅表演、剪紙、剪影、捏面人、內畫等非遺項目推動了一系列豐富的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大部分都是以非遺為核心,在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尋求更好的創(chuàng)作靈感,提升人們的精神文化素養(yǎng)。
最后,以非遺傳承為載體的區(qū)域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速度。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所以,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形式也不盡相同,各個地區(qū)的地理環(huán)境不同、歷史發(fā)展情況不同,導致群眾文化形式存在較大差異。[2]然而,從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進行分析,不同的群眾文化表現(xiàn)形式可以將各個地區(qū)的民族風情、文化特征表現(xiàn)出來,在一定程度上拉動地區(qū)經濟的發(fā)展。
三、非遺傳承視野下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策略
(一)立足地方特色,開展群眾文化創(chuàng)新活動
對于各個地區(qū)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傳承工作進行分析可知,大部分都是以群眾為本,真正確保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體現(xiàn)于日常生活當中,并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有序發(fā)展目標。在實際工作過程中,相關部門要將本地區(qū)群眾文化特點、民族特色作為切入點,推動文化娛樂項目的有效開展,發(fā)揮廣大群眾的力量。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時,可以根據(jù)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當?shù)亓曀?、?jié)慶等情況,還可以借助大型廟會活動,真正體現(xiàn)出文化價值所在,吸引更多群眾參與其中。[3]在對廟會資源進行挖掘的同時,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提升活動的參與性和娛樂性,激發(fā)更多群眾參與其中。例如,廟會可以打造出良好的展示平臺,對音樂類、戲曲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宣傳。此外,還可以吸引更多的民間組織,紛紛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通過科學利用廟會資源,推進非遺的傳承與發(fā)展,以多元化的活動內容,打造良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平臺。
(二)利用新媒體平臺,做好對群眾的宣傳工作
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階段,要積極對群眾進行宣傳工作,并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面臨的關鍵問題。在此過程中,宣傳的效果會直接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以及文化活動實施程度,所以,相關人員要利用新媒體平臺,做好以下幾個層面的工作:(1)積極做好兩微一端建設工作。在新時期傳播背景下,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屬于關鍵的宣傳工具。采用現(xiàn)代化的新媒體宣傳形式,可以發(fā)揮新媒體信息傳播速度快、操作簡便、覆蓋范圍較廣的特點,也不會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可以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與宣傳活動的連接。[4](2)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階段,群眾文化活動發(fā)布要重視信息反饋,在宣傳上要提供創(chuàng)新點,激發(fā)大眾的關注度,重視與群眾的互動。(3)相關人員應就當前新媒體發(fā)展形勢、群眾的信息瀏覽喜好等進行全局性分析。信息化時代,每個人都可以將自己拍攝的視頻上傳到互聯(lián)網平臺,如果得到了廣泛的認可與關注也會成為媒體爭相報道的內容。由于微視頻、微電影本身就是一種全新的媒介,整體的傳播速度較快、內容新穎,傳播的覆蓋面較大,群眾的互動性、參與性相對來說也比較高。因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來說,如果以拍攝微視頻的形式為主,要求內容更加精煉,還要有豐富的情感與故事,并符合當代的實際文化發(fā)展需求。以2015年布朗歌舞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核心的微電影舉例,電影名為《笙聲不息》。這部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的電影在網絡平臺上流傳,使大眾了解了布朗舞,也使得布朗舞獲得了許多企業(yè)的支持。由此不難得知,在開展非遺傳播為主的群眾文化活動時,要以宣傳為基礎,并科學地挖掘信息的反饋情況,聽取大眾提出的建議,豐富文化載體。只有鼓勵群眾不斷更新思路,創(chuàng)新自我文化意識,才能取得良好的宣傳效果,有效地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保持高度文化自覺,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行分析可知,其整體工作較為復雜。為了能科學地配置各項資源,在非遺保護階段,就要秉承就地取材的基本原則,發(fā)現(xiàn)文化活動的切入點,尊重當?shù)氐膶嶋H情況,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推動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占據(jù)的實際地位,并注重與相關部門的交流與溝通。而針對不同地區(qū)來說,經濟發(fā)展狀況存在較大差異。相關管理人員應結合地域特點,對文化資源進行挖掘。這樣一來,不僅能做好群眾文化工作,還能搭建健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為后續(xù)的傳承工作開展做好鋪墊,凸顯傳統(tǒng)文化的效用。[5]另外,對相關人員來說,其要充分了解當?shù)氐娘L俗習慣,確保各項工作可以落到實處,實現(xiàn)時代發(fā)展與傳統(tǒng)文化的相互融合,明確文化發(fā)展與進步的基本方向。在此過程中,需要關注的問題就是在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中,相關人員要深入了解本土文化,研究傳統(tǒng)文化資料。相關部門要出臺一定的政策支持與鼓勵本地區(qū)非遺傳承人,實現(xiàn)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的創(chuàng)新,提升群眾的參與度,才能從整體上提升工作效率與質量。
(四)以群眾文化為基礎,做好基礎設施建設工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工作,需要投入充足的資金進行非遺場地、場所、平臺建設,逐步推動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完善工作開展,為后續(xù)的非遺傳承與群眾文化活動開展提供條件。[6]對地方政府來說,要緊跟時代發(fā)展的腳步,分析基本工作需求,完善工作平臺,分析地域藝術、民間文化等,并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相互融合,以體現(xiàn)本土非遺文化的基本特色。此外,由于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有一定的難度,不單單要完善管理機制,還要以群眾文化為基礎,做好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細化各個部門的工作任務,合理設置人員崗位,提升其主觀能動性。
四、結語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較為珍貴的文化資源,經過了長期的歷史發(fā)展,全社會都要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的開展。相關文化部門要引導大眾樹立良好的非物質文化傳承意識,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融入群眾文化活動當中,推動基礎設施的建設腳步,不斷打造全新的群眾文化宣傳模式,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發(fā)展,建設基層文化陣地,實現(xiàn)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工作與群眾文化有機融合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續(xù)武,劉云容.探索群眾文化與非遺保護有機整合的有效策略[J].人文天下,2020(18):64-66.
[2]趙燕燕.非遺文化保護傳承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作用[J].文化產業(yè),2020(24):155-156.
[3]吳悠.非遺傳承保護與群眾文化工作相結合遇到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智庫時代,2020(12):16-17.
[4]張體洋.加強群眾文化工作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繼承探討[J].現(xiàn)代營銷(信息版),2020(02):217.
[5]楊程榮.“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與傳承探析[J].中國民族博覽,2020(02):60-61.
[6]孔雷.非遺文化保護傳承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之我見[J].大眾文藝,2019(18):16-17.
(作者簡介:盧姍姍,女,本科,深圳博物館,研究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