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莉
摘 ? ?要:紅松作為重要的經濟林樹種之一,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及生態(tài)價值。近年來,隨著我國林業(yè)行業(yè)的不斷發(fā)展,促進了紅松的廣泛種植,但是在紅松育苗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對紅松的建設和發(fā)展產生了不利影響。主要探討了紅松育苗培育與造林方法,希望能夠為相關工作者提供借鑒。
關鍵詞:紅松;育苗;培育;造林方法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07-0104-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S791.247 ? ? ? 文獻標志碼: A
紅松作為東北地區(qū)的珍貴樹種之一,其果仁具有豐富的營養(yǎng)價值,木材產量較高且材質優(yōu)良,受到了人們的廣泛歡迎。因此在紅松育苗培育過程中,需要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保證紅松育苗的質量。但是紅松幼苗在實際培育過程中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導致紅松育苗質量不高。對此,相關工作者應對紅松育苗培育與造林方法進行深入探討,促進紅松育苗培育質量。
1 ? 紅松育苗培育與造林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 未科學、合理地選擇造林地
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背景下,部分集體林地進行了劃分,由個人進行自主經營。部分自主經營者文化水平不高,也未經過系統(tǒng)的學習和培訓,缺乏完善的林業(yè)經營管理知識。在實際紅松育苗過程中,林業(yè)人員主要依賴于以往的種植經驗,因此紅松栽植過程中未遵循適地適樹的原則,未充分考慮種植條件、造林地塊等因素,導致林業(yè)人員將紅松栽植在低洼、排水不良或土壤貧瘠的地塊中,難以滿足紅松在生長過程中所需的營養(yǎng),對紅松的生長產生了不利影響,從而形成了低產、劣質的林木,給林業(yè)經營者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損失[1]。
1.2 ? 紅松造林苗木質量差
苗木質量與造林成活率息息相關,因此合理地選擇紅松苗木至關重要。林業(yè)人員在育苗前,需要購買合格的紅松苗木,但是市場上的紅松苗木質量參差不齊,這就需要林業(yè)人員對紅松苗木進行認真篩選,保證購買的紅松苗木質量符合要求。但是部分林業(yè)人員沒有認真地挑選,從而購買到一些劣質的紅松苗木,例如有的是外地苗木,這些外地苗木經過長途運輸,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損傷,影響苗木的質量;有的紅松苗木是不合格苗木;還有的紅松苗木是超齡苗木。如果購買低質量的紅松苗木,不僅會大大降低紅松苗木的栽植質量,還會給種植者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
1.3 ? 未科學合理地選擇種源和穗材
在紅松育苗過程中,科學、合理地選擇種源,對紅松后期的生長具有直接影響,但是部分林業(yè)人員由于缺乏相應的技術知識,尤其是相關的紅松育苗知識,包括紅松生物特性、苗木嫁接方法等,使得林業(yè)人員在選擇紅松種子和穗材時,往往會盲目選購,這樣就可能出現(xiàn)造林生產力較低甚至造林失敗的情況。具體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況:一是造林經營者購買的種子不符合技術要求,有的是未成熟的種子,有的是未經過催芽處理的種子。選用這些種子進行播種育苗,會大大降低出苗率,使得紅松生長衰弱。二是在引進外地省份的種子時,林業(yè)人員沒有進行引種試驗,而是將其直接種植。從外地引進的種子容易出現(xiàn)不符合當?shù)胤N植條件的情況,從而造成出苗率較低,使得苗木生長較為緩慢。三是在進行嫁接過程中,沒有選擇合適的母樹,致使嫁接后出現(xiàn)不結實或產量偏低的情況。
1.4 ? 嫁接后未整形修枝
在紅松育苗過程中,經常使用嫁接方法,這主要是因為嫁接方式可以使得紅松提前結實,并提高結實量。紅松嫁接完成以后,林業(yè)人員必須及時為紅松進行合理的修剪,進一步促進紅松樹木的生長,增強紅松的結實量。但是實際育苗過程中,林業(yè)人員過于注重嫁接過程,忽略了嫁接后的整形修剪,致使接穗和砧木一起生長,從而出現(xiàn)了矮化樹、雙干樹的劣質林分[2]。
1.5 ? 撫育管理不及時
撫育管理在紅松栽培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需要通過合適的紅松育苗管理措施為紅松生長提供良好的條件。因此撫育管理措施必須及時,否則會導致紅松苗木栽培后的失敗。但是部分經營者對撫育管理不夠重視,在資金與管理方面投入不足,沒有及時采取防火、病蟲害防治等措施,對樹木生長發(fā)育產生了不利影響,造成紅松林木質量較低。因此,在紅松育苗過程中,必須加強對紅松的撫育管理,不斷提高紅松造林水平。
2 ? 紅松幼苗培育與造林方法
2.1 ? 加強林業(yè)經營者的培訓
林業(yè)人員的素質是影響紅松育苗質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為了提高紅松育苗質量,首先要提高林業(yè)育苗人員的綜合素質水平,這就要求各地林業(yè)部門通過電視、網絡及電臺等渠道,加強對紅松育苗知識的宣傳,提高林業(yè)人員學習意識,使得林業(yè)人員能夠不斷豐富自身知識能力,不斷增強林業(yè)經營管理水平。與此同時,各地林業(yè)部門還應注重對林業(yè)人員的培育,通過積極舉辦業(yè)務培訓班及知識講座等,引導林業(yè)經營者參與學習,并為每一名林業(yè)人員發(fā)放技術手冊,由專家及技術人員對林業(yè)人員進行現(xiàn)場指導,不斷豐富林業(yè)人員的育苗及經營管理知識,提高林業(yè)人員綜合素質,從而為紅松的建設和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2 ? 科學、合理地選擇造林地
紅松育苗前,林業(yè)人員應加強對紅松生長特性的全面了解。圍繞紅松的生長特性,科學合理地選擇造林地。通過對紅松特性的分析了解可知,紅松是東北地區(qū)珍貴的林業(yè)品種之一,紅松喜陰、耐陰、耐寒,因此在選擇造林地時,應選擇陰坡或半陰坡,且所選擇的造林地塊必須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盡可能地選擇在水源附近的造林地塊,同時方便林業(yè)人員進行經營管理[3]。
2.3 ? 保證紅松苗木的質量
為了保證紅松苗木育苗效果,在購買紅松苗木時,林業(yè)人員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林業(yè)人員應選擇正規(guī)的購買渠道,在購買之前,可以先參觀苗圃基地,必須選擇有多年培育經營的苗圃,然后再購買質量和數(shù)量都符合要求的苗木;在選擇紅松苗木時,應根據(jù)國家規(guī)定的要求科學、合理地進行。通常情況下,最好選擇2~4年生的移植Ⅰ級苗,同時要保證苗木頂芽飽滿,沒有任何損傷,也沒有任何病蟲害;購買完苗木以后,最好是一邊起苗,一邊選擇適宜的季節(jié)開展造林工作。將購買的苗木運輸?shù)皆炝值貢r,應做好運輸過程中苗木的保護工作,尤其是長途運輸時,應及時對苗木進行澆水,避免苗木受到損傷。
2.4 ? 選擇優(yōu)良母樹接穗嫁接
在紅松培育過程中,如果采用嫁接方式,必須科學、合理地選擇優(yōu)良的母樹,具體還應根據(jù)培育目的選擇適宜的母樹枝條。例如紅松育苗的主要目的是結實,一般選擇20年以上林齡母樹,且結實量較多的枝條較為適宜;紅松育苗的主要目的是作為果材,在選擇母樹時,一般選擇長勢好、結實多的母樹枝條。通過科學、合理地采集和購買嫁接接穗,保證以后紅松生長及結實。
2.5 ? 加強嫁接后的樹體管理
在完成嫁接后,林業(yè)人員應高度重視樹體管理工作,通過樹體修剪,促進紅松的生長,提高紅松的結實量。通常情況下,樹體修剪開始于紅松嫁接后第2年,對于樹勢管理,需要持續(xù)5~7年,而且每年需要1次全面修剪。在對紅松進行全面整形修剪過程中,應采取科學、合理的修剪措施,主要目的是保證接穗生長處于主枝地位,因此需要將影響接穗生長的砧木側枝頂端剪去,經過幾年的生長以后,接穗形成了多層營養(yǎng)枝,林業(yè)人員需要將砧木側枝剪去,這樣就完成了整個嫁接后的修剪工作。
2.6 ? 重視撫育管理工作
在造林過程中,必須做到撫育管理,及時地為林木進行割灌割草,可采用除草劑將掉落的灌木、藤條和雜草清除干凈,避免對林木生長造成影響。林分郁閉后,對于樹木下部出現(xiàn)的枯死枝,林業(yè)人員要加以注意,及時透光撫育,促進林分的生長發(fā)育。與此同時,林業(yè)人員應做到及時定株,一方面要結合林分密度,另一方面要結合林分的郁閉度,為林木的生長提供良好的空間。為提高樹木結實量,采取截干技術,即結合無果年,當嫁接母樹樹高達到10 m以上時開始截去主梢。通常情況下,從樹冠上第3層開始截取,對于第4層輪生枝,應保留3~5個生長健壯的側枝,這樣可以大大提高種子產量。
2.7 ? 加強營林管護
造林后,為了保證造林效果,應采取有效的管護措施,一方面要加強幼林保護,另一方面要加強林木的病蟲害防治工作。在幼林保護過程中,應注重加強巡邏管護,防止人為因素給林木造成破壞,避免火災的發(fā)生。在紅松病蟲害防治過程中,經常發(fā)生的病蟲害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松大蚜,另一種是松落針病等。針對這兩種病蟲害,主要采取的防治措施是采用40%樂果乳劑800~1 000倍液,或采用50%辛硫磷乳劑3 000倍液噴施,對病蟲害防治可以達到良好的效果。
3 ? 總結
紅松的廣泛種植給林業(yè)經營人員帶來了更大的經濟效益及生態(tài)效益。因此林業(yè)人員應加強紅松的種植,保證紅松的種植效果,提高紅松培育質量。但是在目前的紅松培育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對此需要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保證紅松育苗的質量。具體要加強林業(yè)經營者的培訓,科學、合理地選擇造林地,保證紅松苗木的質量,選擇優(yōu)良母樹接穗嫁接,加強嫁接后的樹體管理,重視撫育管理工作,加強營林管護,以不斷提高紅松培育水平,滿足市場需求。
參考文獻:
[ 1 ] 龐晶.淺析森林培育對紅松人工林徑向生長性質影響[J].南方農機,2020,51(9):82.
[ 2 ] 鄭成軍.紅松大苗移栽培育紅松果林技術探究[J].黑龍江科學,2020,11(20):110-111.
[ 3 ] 李凱.紅松嫁接苗的培育及管理[J].現(xiàn)代農業(yè)研究,2018(7):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