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天 ,楊萍 ,黎明
作者單位:1 江漢大學附屬醫(yī)院(武漢市第六醫(yī)院)心血管內(nèi)科,湖北 武漢 430015;2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協(xié)和醫(yī)院心血管內(nèi)科,湖北 武漢 430022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機體冠狀動脈出現(xiàn)持續(xù)、急性的缺氧、缺血而造成心肌壞死,多發(fā)病于老年群體,易并發(fā)高血壓等疾病。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病人臨床表現(xiàn)為恐懼、出汗、瀕死感、壓榨胸痛等癥狀,容易影響病人正常生活。近年來,伴隨生活節(jié)奏及習慣變化,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病率逐年上升,且逐步年輕化,預后效果差。對急性心肌梗死并高血壓病人,臨床通常采用溶栓、鎮(zhèn)痛、介入等治療方案,同時,需要進行早期心臟康復干預,以促進預后恢復。為提高療效,本研究對 18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高血壓老年病人資料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1月武漢市第六醫(yī)院診治 18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高血壓老年病人資料,本研究符合《世界醫(yī)學協(xié)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兩組,每組 90例。 對照組男性 48例,女性 42例,年齡(68.25±7.38)歲,范圍為 56~78歲,體質(zhì)量(67.82±6.36)kg;研究組男性 49例,女性 41例,年齡(69.15±7.28)歲,范圍為 55~79歲,體質(zhì)量(66.97±6.25)kg;兩組性別、體質(zhì)量、年齡等 基 線資料 差 異無統(tǒng) 計 學意義(χ
=0.022,t
=0.649,0.713;P
=0.881,0.517,0.477)。1.2 選取標準
納入標準:研究符合醫(yī)學倫理,簽署知情相關同意書;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并高血壓者,年齡>55歲,資料完整者,主動配合病人;排除標準:介入干預禁忌證者,嚴重的肝腎疾病者,其他心血管疾病者,精神心理疾病者,中途退出者,血液免疫疾病者。1.3 治療方法
兩組病人均進行常規(guī)檢查,止痛鎮(zhèn)靜、降血脂、擴容等基礎對癥處理干預,并進行經(jīng)皮冠狀動脈 介入(PCI)治療 。對照組 病人予 常 規(guī)康復,介入術(shù)后 2 d 進行關節(jié)、大肌群被動側(cè)肢體等床上活動,每次 10 min,第3~7 天進行床邊緩慢行走、病區(qū)行走活動 ,每 次 20 min,第8~14 天 進 行 病 區(qū)300 m 行走、上下臺階,每次 30~50 min,直到半年;研究組予以早期心臟康復干預,術(shù)后 1 d 指導病人進行儀器間歇運動相關訓練(能耗 2 METs),主要為單一阻力,主要訓練部位是下肢的大肌群,術(shù)后 2 d進行儀器單一、循環(huán)阻力訓練(能耗 2 METs),訓練部位是全身大肌群,術(shù)后 3 d 設置同上一天,且時長可適當延長,術(shù)后 4~7 d 指導病人進行動態(tài)運動(有氧訓練,能耗 5 METs),最大的攝氧量為 50%,術(shù)后8~14 d 進行耐力訓練(有氧運動,能耗 6 METs),直到半年。1.4 觀察指標及評價
分析兩組病人療效:臨床相關癥狀基本緩解表示顯效 ,癥狀明顯改善表示有效,癥狀沒有改善,甚至加重表示無效,總有效=顯效+有效;心臟功能相關指標:WMSI(室壁運動積分指 數(shù))、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及收縮末期容量(LVESV);血清相關指標:一氧化氮、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內(nèi)皮素-1(ET-1);不良事件:心力衰竭、惡性心律失常、心絞痛、再心肌梗死等情況。2.1 兩組臨床療效
治療后,研究組臨床總有效96.67% 比對照組的 85.56% 高(P
<0.01),見表1。表1 兩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高血壓臨床療效∕例(%)
2.2 兩組心臟功能相關指標
治療前,兩組心臟功能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心臟功能指標均改善,且研究組 WMSI 比對照組低,研究組 LVEF 比對照組高(P
<0.01),見表2。2.3 兩組血清相關指標
治療前,兩組血清相關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血清指標 均 改 善 ,且 研 究 組 一 氧 化 氮(96.88±8.32)μmol∕L比 對照組(82.85±8.65)μmol∕L 高 ;研究組 TNF- α(4.23±0.82)μg∕L、ET-1(3.32±0.79)μg∕L 均 比對 照組(5.68±1.22)μg∕L、(4.56±0.84)μg∕L 低(P
<0.01),見表3。表2 兩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高血壓心臟功能相關指標∕
表3 兩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高血壓血清相關指標
2.4 兩組不良事件
治療后,研究組發(fā)生心力衰竭2.22%、心絞痛 2.22% 等不良事件比對照組 13.33%、14.44% 等低(P
<0.01),見表4。表4 兩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高血壓不良事件∕例(%)
急性心肌梗死屬于常見心血管相關危重疾病,發(fā)病 、病死率比較高 ,并發(fā)癥較多 ,且預后效果差?,F(xiàn)階段,介入是急性心肌梗死疾病主要治療方案 ,以直接 、準確 、有效再通血管 ,達到治療效果。但是,對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容易存在高血壓等并發(fā)癥,且身體機能降低,預后恢復效果不甚理想。因此,臨床需要重視其介入治療后心臟康復干預效果,以保障預后恢復質(zhì)量。為提升病人療效,本研究主要對急性心肌梗死并高血壓老年 90例病人應用介入與早期心臟康復聯(lián)合治療效果分析,以期為臨床研究參考。
本研究結(jié)果,治療后,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比對照組高;研究組 WMSI 比對照組低,研究組 LVEF比對照組高,表明介入與早期心臟康復聯(lián)合治療病人,更能顯著改善病人心臟功能指標,臨床應用效果顯著。原因分析考慮為,兩組病人均予以介入治療,其以球囊有效擴張冠狀動脈,恢復病人心肌血流,從而改善機體左室功能。心臟康復指的是利用個體化的康復計劃,有效維持、提升病人心血管功能健康,以達到理想身心健康與情緒狀況,促進病人預后恢復。本研究組病人采用早期心臟康復干預治療,在病人介入治療康復期間,有效改善其運動、心理狀態(tài),恢復并保護心臟功能。研究組通過予以系統(tǒng)、明確計劃的早期心臟康復干預,有效增加病人體力,改善其心肌缺血功能,并結(jié)合規(guī)律有氧運動、飲食,提高病人運動耐量,臨床應用效果顯著。同時,本研究中,研究組一氧化氮比對照組高;研究組 TNF-α、ET-1 均比對照組低,表明介入與早期心臟康復聯(lián)合方案,更能顯著改善病人血清相關指標。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運動訓練能夠有效改善病人心肌缺血一氧化氮活性,有效提升動脈血流,改善其左心室重構(gòu);TNF-α 為炎性因子,通過有氧運動能有效降低其水平,從而改善病人臨床癥狀;ET-1為縮血管物質(zhì),降低冠狀動脈的血流量,運動訓練能有效降低其水平,從而改善心功能;研究組病人應用介入與早期心臟康復聯(lián)合治療,改善其血清相關指標。另外,研究組發(fā)生心力衰竭、心絞痛等不良事件比對照組低,進一步證實介入與早期心臟康復聯(lián)合干預,更能顯著降低不良事件發(fā)生,保障其預后恢復。受時間等影響,急性心肌梗死并高血壓老年病人應用介入與早期心臟康復聯(lián)合治療遠期效果,有待臨床再研究分析。
綜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并高血壓老年病人應用介入與早期心臟康復聯(lián)合方案,能有效改善病人心臟功能及血清相關指標,提高臨床療效,并降低不良事件發(fā)生,具一定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