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君蘭
摘 要:在城鄉(xiāng)二元體制的影響下,教育資源不均衡問題一直得不到有效解決,農村地區(qū)的學生無法與城市學生接受同樣優(yōu)質的教育。而“三農”問題的提出,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并嘗試解決農村的教育問題,其中,農村智力落后兒童的狀況也受到了社會的關注。作為農村學生中的弱勢群體,智力落后兒童無法正常接受教育。針對這一問題,圍繞“農村智力落后兒童的生存現(xiàn)狀和教育問題”來探討如何發(fā)展這個群體的教育,實現(xiàn)教育資源的公平化、均衡化,讓農村智力落后兒童也能得到更好的機會和成長。
關鍵詞:農村;智力落后兒童;教育
為了讓智力落后兒童也有平等的教育機會,我國設有特殊學校,讓這一群體能夠得到有針對性的教育。根據統(tǒng)計數據,截至2018年底,我國共有2000余所特殊教育學校。但是,農村地區(qū)特殊學校的數量卻遠遠低于城市地區(qū),這是我國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的重要體現(xiàn)。而伴隨著“三農”工作以及城鄉(xiāng)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農村地區(qū)的教育問題受到政府和社會的關注,而智力落后兒童作為弱勢群體,靠自己和家庭的努力,很難得到公平的教育機會,因此,筆者將圍繞農村智力落后兒童群體的生存狀態(tài)和教育問題,并提出均衡教育資源的對策,以供教育部門參考。
一、農村智力落后兒童存在的教育問題
1.個人因素
智力落后兒童誘發(fā)因素多是先天性的,由于智力發(fā)育晚,且水平低,使得這部分兒童的學習能力差,無法跟上正常的教學進程,再加上缺乏有利的成長環(huán)境和家庭教育,農村智力落后兒童也容易受到欺負和孤立,進而產生自卑、沮喪等負面情緒,即使在課堂上,也更容易出現(xiàn)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動作等問題。面對這樣的學生,社會的包容度還不夠,教師也會因為他們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而發(fā)脾氣,加劇了學生的負面情緒,不利于他們自身的健康成長與發(fā)展。
2.他人因素
雖然說智力落后一般多為學生自身因素,但后天影響也至關重要。首先是教師,對于那些沒有特殊學校的農村地區(qū),這一群體多是跟著正常學生一起上課,而教師的態(tài)度對學生成長具有關鍵影響。受到智力因素的影響,這部分學生的溝通及教學難度更大,很考驗教師的耐心程度和教學方法,如果教師無法與智力落后兒童之間構建平等的溝通交流關系,那么很可能會造成學生學習效果的下降。其次,家庭因素也非常關鍵。據統(tǒng)計,目前我國很多農村地區(qū)的兒童屬于留守兒童,父母為了生活選擇進城務工,忽視了孩子的成長與教育,這直接影響到智力落后兒童的心理。一旦這些孩子犯錯誤,父母多會選擇直接批評,而不去詢問事情背后的原因。
3.環(huán)境因素
環(huán)境因素主要指的是政府和社會因素。首先,政府雖然一直在致力于均衡教育資源,加大對農村地區(qū)的教育投入,但農村智力落后兒童的教育問題依然是短板,條件和資源匱乏,而且教師也不愿意到農村地區(qū)任教,導致了教育資源和學生數量的不匹配,使得很多兒童無法接受特殊教育。那么,在正常學校上課,受到智力限制,無法跟上教學進度,便成為阻礙學生進步的一大因素。其次是社會層面,因缺乏外部支持系統(tǒng),農村智力落后兒童無法受到專業(yè)的教育,即便有專門的教師,也因為缺乏培訓而無法給學生提供專業(yè)的心理咨詢與輔導,以及其他方面的訓練。
二、針對農村智力落后兒童教育問題的對策建議
1.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由于智力落后,農村智力落后兒童很容易喪失學習興趣,產生沮喪情緒。結合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來說,教師要采用多元教學手段,打破語文在學生眼中的枯燥印象,在備課時,結合每篇課文的內容,有針對性地設計教案,融入情感教育,并為學生創(chuàng)設輕松的情景式課堂,讓學生在平等、活躍的教學氛圍中學會語文知識。若這部分學生跟不上教學進度,教師要及時調整,可以采取學生互助的形式,讓他們自由表達想法,通過競賽等手段帶動學生學習的動力和熱情。如果學生出現(xiàn)錯誤,教師也不要一味批評,而是要給予引導和鼓勵,讓學生逐漸克服自卑心理,找到自己擅長的方面。
2.教師要樹立榜樣,給學生正面引導
智力落后兒童在溝通方面也存在困難,因此教師可以用行為來進行引導,給他們樹立起好的榜樣,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學到必要的人際交往能力。比如在語文學習中,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參與到角色扮演中去,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參與其中的樂趣,并在完成任務中獲得成就感,同時也提升了語文素養(yǎng)。
3.發(fā)動社會力量,給兒童更多幫扶
除了教師要加強對農村智力落后兒童的關注與教育外,更關鍵的是政府與社會的幫助。政府應當加大農村地區(qū)特殊學校建設的支持力度,并鼓勵專業(yè)教師投身農村教育事業(yè),而社會則可以通過志愿者服務、公益機構的建立,為智力落后兒童提供更多的幫助。
綜上所述,為實現(xiàn)教育的均衡和公平,農村智力落后兒童的教育問題必須要重視起來,這需要多主體的力量聯(lián)合,政府要加大資助力度,建設更多的特殊學校,為這部分兒童提供較好的教育環(huán)境;教師也要有耐心,提升專業(yè)教學能力,除了教會他們必要的學科知識外,還要培養(yǎng)他們的人際溝通與交往能力,進而獲得全面的成長,以便于智力落后兒童更好地適應社會。
參考文獻:
[1]郭明園.農村留守兒童智力缺陷的公共治理研究:基于對陜西農村地區(qū)的調研[J].勞動保障世界,2019(21):59-61.
[2]饒玲.父母教養(yǎng)壓力、教養(yǎng)方式與中重度智力落后兒童社會行為的關系[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5.
[3]鄭杜甫,申仁洪.彝族地區(qū)智力落后兒童生活質量現(xiàn)狀研究[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13,31(12):86-93.
[4]黎志輝.智力落后兒童對道路交通常識的認知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