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萍
“游戲精神”是一種自由自主、自愿自覺的精神,是一種同等加入、相助互動的精神。我覺得“游戲精神”的宣揚,是引發(fā)師生生命活力的一條良好途徑。我們要宣揚這種游戲精神,拓展語文的“游戲”天地,讓學生自主閱讀,自由表達,自由創(chuàng)新,看重體驗,獲取美感愉悅。
自從我踏上一年級語文教師這個崗位的那一刻起,對生活,對身邊的學生就多了一份關心和愛護。一只螞蟻、一片樹葉,甚至一團泥巴,可以讓六七歲的孩子留戀半天,因為孩子喜歡“玩樂”。幾乎沒有一個孩子不喜歡看動畫,因為他們充滿幻想,喜歡美好想象。倘若生活沒有了“歡笑”“神秘”“輕松”“玩樂”“思考”,那生活將是枯燥的。我們在追求高品位的生活,同樣我們也在追求高質量的教育。
如何在教育中添加“歡笑”“神秘”“輕松”“玩樂”等調味品?我覺得,讓課堂活躍起來是關鍵。不論高年級還是低年級,在游戲中學習都是一種十分有效的學習方式。低年級學生好動又好勝,游戲能讓他們在動身體的同時動腦,并且享受成功的喜悅。對于游戲的安排我有著以下幾點看法:
一、游戲的安排要適時
組織游戲時,要看準時機,針對學生的實際來安排合適的游戲形式。
1.讓學生從思想上盡快進入語文課堂,游戲導入是個相當快捷、有效的方法。我們可以安排“猜猜猜”“考考你”等操作簡單,但具有檢查性質的游戲。比如兒歌朗讀,看口形猜字母,看動作猜生字、詞語和成語等,聽謎語猜生字、詞語或某種事物等。
課堂開始的游戲除了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可以讓學生在玩游戲的同時,復習舊知識,情感上也得到體驗,并且從這些舊知識的復習中,我們自然過渡到新知識的傳授,溫故知新,以舊帶新,一舉兩得。
2.在復習鞏固階段,最忌諱的是機械的操練。游戲能使復習變得生動。比如我們學了拼音和漢字以后,安排老師范讀,學生跟讀,反復幾次,學生的積極性就會減弱,這時,我們安排游戲 “我是小老師”“踩石過河”“貼商標”等,學生的積極性就立刻恢復,在游戲中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熱情,復習效果好。
比如我在復習鞏固生字、詞語時,采用了開火車的方式,我先出示所學的生字新詞,然后老師念兒歌“咔嚓——嗚——小火車哪組開?”孩子學發(fā)火車開動的“嗚——咔嚓、咔嚓,小火車我來開!”的聲音來回應,隨即教師指生字,讓一組學生按順序讀字音、組詞或分析字形。誰說錯了,火車停下,選其他組的修理員修理(重讀字音),修理好了繼續(xù)開(讀錯的學生在車上表演讀兒歌)。這種游戲很適合課堂操作,能使全體學生興奮起來,比較適合復習鞏固階段運用。
二、游戲的安排要適度
在教學中,我們不能只為讓學生放松、玩樂才安排游戲,歸根結底,游戲是為教學服務的。在游戲以前,我們必須指定相應的規(guī)則。當學生的“玩性”到五、六成的時候,我們的游戲就該結束了。如果游戲結束太早,學生才剛進入游戲狀態(tài),熟悉游戲規(guī)則,結束游戲,一來掃興,二來游戲的“運用語言”的目的也沒達到。如果游戲結束得太晚,學生會越來越無聊,下次再玩這類游戲就沒有了熱情。
三、游戲的安排講究“變”——以不變應萬變
1.巧設陷阱
同一個游戲“無聲猜字”,我們一般都是自己怎么發(fā),學生怎么做,最多讓一個學生發(fā),其他學生做,偶爾做做反口令,分組進行比賽。做多了,學生的好奇心沒有了,游戲就變成了機械的操練。如果設幾個陷阱,真有“眼睛一眨,老母雞變鴨”的效果。趣味性的調節(jié)就是教師在做動作的時候,可以先慢慢的好像在做“坐下”的動作,眼神一定要是那種壞壞的笑,突然變成“起立”,讓學生產生和教師“斗”下去的欲望。師生成了“敵人”,而游戲就成了“戰(zhàn)爭”。在訓練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的同時還訓練了學生的反應能力。
2.變換速度
隨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逐漸熟練,訓練的速度逐漸加快,這不但適合學習的規(guī)律,還使原本枯燥的操練重新顯出生氣,學生逐漸減弱的新奇感又被吊起。
當我們感到教學有一點枯燥的時候,一個小游戲會把歡笑帶進課堂,我們的心也跟著飛舞起來;當我們感到教學有幾分沉悶的時候,一個小游戲讓我們手腦并用,邊玩樂邊學習。讓我們巧妙地運用游戲,讓我們的課堂煥發(fā)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