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岱
內(nèi)容摘要:當代作家安東尼·多爾的小說創(chuàng)作成就斐然。他在文體修辭上,綜合運用多種修辭方法,并且通過一些關鍵修辭意象和句段的重復,建構了一套統(tǒng)一完整的修辭體系。多爾特別的修辭策略,對于小說主題的表達、人物形象的刻畫和藝術風格的建立具有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多爾 小說 敘事 修辭策略
安東尼·多爾(Anthony Doerr,1973—)是當今美國文壇較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筆下的佳作不勝枚舉,這些作品文筆細膩、流暢精巧,無不令人贊嘆和難忘。著名作家J.R.莫林格曾評論說:多爾“用科學家般的眼睛觀察,卻如詩人般感受這個世界”。M.A.托爾評論說,多爾筆下的“每一個句子都被打磨得閃閃發(fā)光”。[1]
多爾的小說在修辭手法的運用上獨具匠心,形成了他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本文將以獲普利策獎小說《所有我們看不見的光》為例,對多爾小說的修辭策略進行分析和探討。
一.局部修辭格的運用
多爾的小說中各種各樣的修辭應有盡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妙詞佳句俯拾即是。多爾將其對周圍事物細致入微的觀察融入到小說創(chuàng)作中,其作品中對具體人物、事物或情節(jié)的描寫栩栩如生,寓意充盈,而且這些細致的描寫常常是以感受的方式去呈現(xiàn),這樣的方式使得他對事物的描摹異常細膩,表現(xiàn)力極強,令人過目難忘。在《所有我們看不見的光》中,就有很多極其經(jīng)典的修辭細節(jié):在描寫瑪麗洛爾祖父亨利的嗓音時,多爾選擇了“絲綢”這個意象。“他的聲音輕輕的、軟軟的,像一塊珍藏在抽屜里的絲綢,偶爾把它拿出來只為體會手指觸摸它的感覺?!盵1]小說中,瑪麗洛爾的爺爺亨利主持的一個法語科學廣播節(jié)目是連接男女主人公的重要一環(huán)。小說的男主人公維爾納在德國一所孤兒院長大,在收聽法國電臺之前并未接觸過法語,但他第一次聽亨利的節(jié)目時就被亨利那個“輕飄飄的”聲音深深吸引?!斑@個法國男子的嗓音輕柔且富有立體感……他的聲音太情真意切,太難以抗拒,以致維爾納發(fā)現(xiàn)自己完全聽懂了?!盵1]仔細想想,要描述好這種富有質感、縹緲而又攝人心魂的嗓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僅選用一些形容詞來描述就很容易落入俗套。在此,多爾選擇的“絲綢”意象,賦予了聲音一種形象,立刻就讓讀者從聽覺和觸覺上感受到這種嗓音的魅力,如絲般順滑、輕盈,讓人如沐春風,也呈現(xiàn)出維爾納對于這個天籟之音所講述的科學故事的熱愛之情。
像這樣的生動比喻在小說中隨處可見。如,在描述洛爾費勁地閱讀小說時,多爾用了這樣的比喻:“書里的內(nèi)容又亂套了,單詞壓著單詞,句子摞著句子,她感覺像戴上連指手套一樣,怎么也分不開?!盵1]又如,多爾把“流言”和“絲巾”結合在一起的描述:“博物館里流言四起,就像輕盈艷麗的絲巾,飄得飛快?!盵1]還有,多爾描述的“恐慌”狀態(tài)也因其對比喻修辭的嫻熟運用而躍然紙上:“恐慌像地震引起的震顫一樣一波一波地擴散?!盵1]
小說中這些耀眼的局部修辭體現(xiàn)出多爾的敏銳和才情,它們在小說的整體敘述中閃閃發(fā)光,體現(xiàn)出了人物內(nèi)心的情感。
二.修辭性重復
然而,多爾小說中最明顯的修辭特征并不止體現(xiàn)在局部和單一的修辭格運用,而體現(xiàn)在修辭性重復之中。修辭性重復指的是詞、句、段或者意象的重復,通過修辭性重復可達到烘托主題、塑造人物形象或建構小說整體風格的作用。
多爾小說中常常能找到同一個意象、同一組詞或句段在文本不同部分重復多次出現(xiàn)的情況。如在小說中,“鉆石”和“煤”這兩個意象就重復多次出現(xiàn)。
“鉆石”這一意象是以有關曠世寶石“海之焰”的寓言故事以及德國軍官倫佩爾搜尋“海之焰”這一故事情節(jié)出現(xiàn)的,貫穿小說的始終。在小說的開端,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老看守講述了關于“海之焰”的傳說。傳說中這塊寶石原本是土地女神托河流送給愛人海神的禮物,但是河水干涸,寶石被一位王子撿到并據(jù)為己有,土地女神震怒,給寶石下了魔咒,詛咒得到寶石的人:“占有這塊寶石的人將永生不死,但他愛的每一個人都將噩運纏身,永無終止?!薄安贿^,只要把寶石扔進大海,讓該得到它的人得到它,女神就會解除魔咒?!盵1]世人雖知“海之焰”的詛咒,但是為了得到永生,卻不惜犧牲所愛之人,不斷地爭奪這塊鉆石。傳說中,“海之焰”在不同的人和國度中輾轉,后來被牢牢地封存在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密室里足有兩百年。二戰(zhàn)爆發(fā)后,法國為了保護“海之焰”,制作了三枚復制品,一塊留在博物館,另外三塊被送到不同的地方。洛爾的父親帶著那枚真品逃到圣馬洛,但他并不知道自己帶的是真品。德國軍士長倫佩爾戰(zhàn)前曾是寶石專家,在戰(zhàn)爭中,倫佩爾負責在整個歐洲搜集、霸占奇珍異寶,幫助希特勒打造林茨小鎮(zhèn),毫無疑問,“海之焰”成為倫佩爾重點搜尋的寶石。小說中,鉆石這個意象反復出現(xiàn):出現(xiàn)在老看守的故事里,出現(xiàn)在洛爾對“海之焰”傳說的思考中,出現(xiàn)在洛爾父親對鉆石真?zhèn)蔚拇y之中,也出現(xiàn)在倫佩爾尋找這枚鉆石的情節(jié)中。這種意象的重復體現(xiàn)了多爾的生態(tài)觀,起到了啟發(fā)讀者思考、深化小說主題的作用。
鉆石“海之焰”一方面是連接小說三個主要人物—瑪麗洛爾、維爾納和倫佩爾的重要意象;另一方面,“海之焰”傳說的反復出現(xiàn)強調(diào)了小說的主題:“海之焰”象征著自然之物,原本就該歸還大海,但是世人卻把海之焰據(jù)為己有,為滿足私欲甚至不惜犧牲所愛之人的生命。人類的貪婪、自私、以及對自然資源無節(jié)制地攫取是引發(fā)戰(zhàn)爭、造成悲劇的根源。
“煤”這一意象第一次出現(xiàn)在小說的前部,在維爾納童年時所收聽的法國科學節(jié)目中。多爾將關于煤的一整段科學節(jié)目穿插到了故事情節(jié)之中:“以一塊在你家爐子里燒得紅彤彤的煤為例……那塊煤曾經(jīng)是一株綠色植物……生活在一百萬年前……甚至一億年前……今晚,那束一億年前的陽光正溫暖著你的房間”[1]。第二次出現(xiàn)在小說的中部,《廣播里的教授》這一小節(jié)。洛爾的叔祖父艾蒂安向她展示閣樓中播放科學廣播節(jié)目的裝置時,就為瑪麗洛爾播放了多年前錄制的關于煤的錄音:“以一塊在你家爐子里燒得紅彤彤的煤為例……”[1]在此,這段文字相當于是一個參照物,起到了連接小說情節(jié)的作用。因為整部小說并未按照線性時序進行敘述,而是交替地敘述發(fā)生在1944年和1944年之前的故事情節(jié),讀者只有通過小說中的一些“參照物”才能將故事的前因后果聯(lián)系起來。小說中,熱愛科學的維爾納在1937年第一次聽到這段關于煤的廣播后就一直憧憬有一天能親自見到在節(jié)目里講解科學知識的法國人,能和妹妹一起去錄制節(jié)目的“巨大宅子”[1]參觀。收聽這個科學節(jié)目是維爾納和妹妹的秘密,因為二戰(zhàn)前夕,德國為了控制國內(nèi)輿論、宣傳希特勒的言論發(fā)放給百姓的“國民收音機”只能收聽德國頻率,但是精通無線電的維爾納悄悄改裝了他和妹妹撿回來的破舊收音機,可以收聽國外的電臺,但這種做法在當時是違法的,收聽這個節(jié)目只能秘密地進行。這個節(jié)目點燃了維爾納探索科學的夢想。因此,這位“廣播里的教授”到底是誰,成為小說的一個懸念。直到這段文字第二次出現(xiàn)時,讀者才能解開懸念。
其后,這段文字又出現(xiàn)在了小說的161頁和370頁,分別出現(xiàn)在洛爾和維爾納的回憶之中。洛爾回憶這段廣播時思索的是她爺爺?shù)穆曇羧绾瓮ㄟ^閣樓的發(fā)射機越過大洋、跨過國界傳送到別的國家。維爾納則是在1944年圣馬洛轟炸后,受困于廢墟之下時,回憶起這段廣播。這段文字的重復出現(xiàn)強調(diào)了小說的主題:敬畏自然—如小說中的科學節(jié)目所言,一塊煤的歷史可能有一億年那么久,但是和地球46億年的歷史相比,一億年也只不過是滄海一粟,更不用說人類存在的歷史了。毋庸置疑的是,人類確實有著其他動物不具備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可以借助各種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來彌補自身的不足,比如,科學家可以創(chuàng)造出廣播、電話,幫助人類實現(xiàn)千里傳音;可以創(chuàng)造出各種機器開采自然資源為人類利用。但是,人類所達到的這些技術上的高度真的能讓人類不朽嗎?掌握技術的人類真的能像握有“海之焰”的人一樣獲得永生嗎?多爾在小說中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小說里,戰(zhàn)爭是在象征著自然之物的“海之焰”被歸還大海之后才結束的。多爾通過“海之焰”的寓言和關于“煤”的這段廣播的不斷重復想要傳達的就是,相較于神秘莫測的大自然,人類非常渺小,人類和其他的生命體一樣,都只是地球上多姿多彩的生物種類之一,而地球上的生物早已經(jīng)歷了數(shù)次的大爆發(fā)和大滅絕。和那塊燃燒在家中爐子里的煤的歷史相比,人的一輩子也只不過是“像吹了一口氣,或者打了一下響指”[1]。人類對于物質資源無止境的攫取和爭奪只會加速自身的滅亡。
三.結束語
多爾小說中的局部修辭和修辭性重復體現(xiàn)了多爾在修辭策略的綜合運用上所具備的高超造詣以及在小說謀篇布局上的整體性思維。多爾在寫作中將其從生活中汲取的創(chuàng)作靈感和靈動而詩意的想象通過修辭手段恰當?shù)剡\用到語言表現(xiàn)當中,表達出事物的肌理,使小說敘述更加耐人尋味。局部修辭和修辭性重復的運用是多爾小說敘事的精要所在,也是觸動讀者心靈的原點。這些修辭所展現(xiàn)的生命體驗和藝術美感既是其小說熠熠生輝的底色,也體現(xiàn)出多爾的人生信仰和精神向度。
參考文獻
[1]安東尼·多爾.《所有我們看不見的光》[M].高環(huán)宇,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基金項目: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2016ZDX162)
(作者單位:滇西科技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