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短篇小說《奧斯卡與玫瑰奶奶》是法國當代著名作家埃里克·埃馬紐埃爾·施米特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身患絕癥的小男孩奧斯卡在醫(yī)院護工玫瑰奶奶的啟發(fā)下,將自己生命盡頭的每天都當做十年度過,并每日與上帝寫信講述自己的經(jīng)歷與感悟。目前這部小說在國內(nèi)尚無學者研究。本文通過文本細讀的方法,并結合古羅馬神學家奧古斯丁的思想,對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進行分析,并最終發(fā)現(xiàn)本作帶有深厚的宗教內(nèi)涵:奧斯卡“最后十二天的生命之旅”實際上是奧斯卡在玫瑰奶奶的指引下,逐漸親近上帝,并最終皈依基督教,得以坦然面對死亡,獲得救贖的過程。
關鍵詞:《奧斯卡與玫瑰奶奶》;基督教;奧古斯丁;死亡;救贖
作者簡介:劉思越(1994.11-),男,滿族,黑龍江省佳木斯市人,碩士學歷,就讀于武漢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法語系,研究方向:法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1)-08--04
《奧斯卡與玫瑰奶奶》出版于2002年,曾入選過法國中學課本,還曾被作者本人改編成電影搬上大銀幕,在法國算是家喻戶曉的作品。從目前市場上出版發(fā)行的幾個版本來看,本書一直被定位為青少年讀物[1]。當然,這一定位無可厚非,因為從故事情節(jié)、人物塑造以及語言特點來看,本書主要的受眾應當為青少年讀者。但在筆者看來,相較于一般的青少年讀物,本作有著深刻的主旨與豐富的宗教內(nèi)涵。奧斯卡患有不治之癥,在玫瑰奶奶的啟發(fā)下給上帝寫信,并將每天當作十年來度過,最終安然逝去。這個故事從基督教的角度看便是一名教徒獲得信仰,皈依天主,最終得以從原罪中被解救出來的過程。而進一步分析,我們還能發(fā)現(xiàn)奧斯卡的故事與古羅馬帝國時期著名天主教思想家奧古斯丁(354-430)的一系列觀點有高度相似性。作為基督教歷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奧古斯丁最早提出了“原罪”這一概念并對其進行了系統(tǒng)地論述,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恩典論”、“預定論”、“自由意志說”等思想觀點。奧古斯丁認為每個人生來即帶有原罪,而原罪又是世間其他一切罪的根源。人只有通過上帝的恩典方能洗刷罪惡,獲得救贖。對應到本書中,奧斯卡與所有人一樣生來即是罪人,其罪過主要表現(xiàn)在他不信上帝,否認上帝的存在;其弭患的重病與不久于人世的命運亦是其罪惡的表現(xiàn)形式。在奧斯卡迷茫之時,醫(yī)院護工玫瑰奶奶引導奧斯卡親近上帝,給上帝寫信,并感悟上帝降下的恩典。最終奧斯卡皈依基督教,雖不久之后就離開人世,但實則已得到救贖。
一、疾病、死亡與罪惡
“原罪說”建立在同為奧古斯丁提出的“自由意志說”的基礎上。奧古斯丁認為,上帝賦予人類始祖亞當與夏娃以自由意志,但二者卻濫用自由意志,在伊甸園中被蛇誘惑,違背上帝的禁令,偷食禁果。上帝為懲罰亞當與夏娃,將其逐出伊甸園,并使其后代生生世世負有原罪。這就是說作為亞當與夏娃子孫的我們生來即是罪人,即使是剛出生的嬰兒也背負原罪。[2]
奧古斯丁認為原罪是世間所有罪惡的根源?!罢怯捎谌耍ㄊ甲鎭啴敚┳鲪涸谙?,所以才有苦難、病痛之類的惡作為一種公正的懲罰降臨于世人之上”[3]。在他看來,所謂的罪即是人類對上帝的背離。他在其著作《懺悔錄》中如是寫道:“我探究惡究竟是什么,我發(fā)現(xiàn)惡并非實體,而是敗壞的意志叛離了最高的本體,即是叛離了你天主。而自趨于下流?!盵4]正如其在《論自由意志》中所言,罪惡的實質即是“忽視永恒之物”而“追求屬世之物”[5]。
以奧古斯丁的觀點來分析《奧斯卡與玫瑰奶奶》一書,我們便會發(fā)現(xiàn)患有白血病,生命已然進入倒計時的小奧斯卡確乎就是一個“罪人”。首先,同所有人一樣,奧斯卡一出生就遺傳有亞當與夏娃的原罪。其次,奧斯卡在小說開篇是一個無神論者,他不相信上帝的存在。在第一封信中,當玫瑰奶奶提議奧斯卡給上帝寫信時,奧斯卡說她在撒謊,世上沒有上帝,上帝與圣誕老人一樣都是騙子。這實則就是一種背離上帝的狀態(tài),是諸多具體罪行中的褻瀆之罪,正如《圣經(jīng)·約翰福音》所言:“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經(jīng)定了,因為他不信神獨生子的名?!盵6]
奧古斯丁對罪惡的類型也有著明確的劃分。在《論自由意志》中,奧古斯丁認為惡具有兩種意義,即“某人作惡”和“某人遭受惡”。[7]前者指的是人在行使惡,后者是指上帝因人作惡而對作惡之人給予的公正懲罰。在其晚年著作《教義手冊》中,奧古斯丁又把惡分為“物理的惡”、“認識的惡”和“倫理的惡”三類,而這三種惡在奧斯卡身上都能找到對應。
“物理的惡”是指自然萬物相對于上帝在自然狀態(tài)下具備的不完善性——人的生老病死即屬于這一種惡。[8]奧斯卡弭患重病,身體虛弱,并且即將離開人世,正如他在第一封信中對自己的描述:“人家叫我雞蛋殼,我看上去只有七歲的樣子,因為得了癌癥,只好住在醫(yī)院里”。又如第二封信中對自己外貌的描寫:“尤其是我的樣子,晃著個光頭,既不像個男孩,又不像個女孩,倒像個火星人”。命運的殘酷,病痛的折磨,這便是奧斯卡的“物理的惡”。
“認識的惡”是指人的理性的不完備性使人無法像上帝一般全知,無法完整準確地去把握真理。[9]在小說中,“認識之惡”表現(xiàn)在奧斯卡面對死亡、信仰等問題時的迷茫困惑。他不理解生命的意義,也不知道死亡意味著什么。他想不通為何他的主治醫(yī)生杜塞多夫感到沮喪歉疚,不清楚為何在醫(yī)院里談論死亡是種忌諱,也不明白為何父母在得知自己快要死去時不敢來見他。他為自己的病情感到悲傷無助:“以前,我沒意識到我是多么需要幫助啊。以前,我沒意識到我是病得多重啊。一想到以后再也見不到玫瑰奶奶,我明白了這一切,不禁淚如泉涌,滾燙的淚珠順頰而下”;他也曾傷心地問玫瑰奶奶:“為什么你的那個上帝允許像我和藍色佩吉[10]這樣的人存在”。而在信仰方面,奧斯卡一開始不相信上帝的存在,當玫瑰奶奶建議他給上帝寫信時,他竟認為上帝是個騙子,也搞不清給上帝寫信究竟有何用處。他起初無法接受小教堂里的耶穌受難像,不理解耶穌為何要選擇忍受痛苦,直到玫瑰奶奶向他點出其中的意義。而在“最后十二天的生命之旅”中,奧斯卡也常常因各種事情被搞得焦頭爛額。他囿于自己病怏怏的外表和醫(yī)院的規(guī)章制度而不敢去追求喜歡的女孩;他也陷入過“中年危機”;在藍色佩吉離開醫(yī)院后他感到孤單難過。面對生活與命運,奧斯卡有很多困惑和煩惱,有很多問題想不清弄不明,這正體現(xiàn)了他的“認識的惡”。
而“倫理的惡”則是指由于人的邪惡意志而“選擇了不應該選擇的東西,放棄了不應該放棄的目標,主動地背離崇高永恒者而趨向卑下世俗者”。[11]這主要體現(xiàn)在奧斯卡對待鄰人的態(tài)度上。基督教的愛觀包含著“愛上帝”、“愛自己”、“愛鄰人”等維度。其中,“鄰人”這一概念不是指“鄰居”,而是指日常生活中接近的人,親朋好友都可以視為“鄰人”。小說中,奧斯卡雖然與玫瑰奶奶十分親近,但對待父母和醫(yī)生的態(tài)度卻十分抵觸。他對父母在得知他將不久于人世后不敢見他而感到不滿,故意冷落他們,還當著父母的面說出“噢,不像父母,不能換,真遺憾”[12]。圣誕節(jié)當天,他故意躲開來醫(yī)院看望他的父母,偷偷跑出醫(yī)院來到玫瑰奶奶家,結果導致醫(yī)院為了找他亂成了一鍋粥,他父母甚至絕望地通知了警察。但奧斯卡依舊沒有意識到父母對他的愛,他說:“這一點也不出我的意料,他們以為我戴上手銬,就會愛他們……這也太蠢了。”直到玫瑰奶奶點出了他的錯誤。他也不理解為何醫(yī)生們避諱談及他的病情,幾次任性地把醫(yī)院搞得雞犬不寧。同時,“倫理之惡”也包括他的頑童行徑,例如他在第一封信中便提到:“我在家里用火逗弄過小貓、小狗。(我想甚至還烤熟過金魚。)”
由此可知,奧斯卡雖只是一個孩子,但從奧古斯丁的“原罪說”來看,他已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罪人。像許多待罪之人一樣,小奧斯卡即是一只迷途的羔羊,只有上帝的恩典才能讓他得救。
二、奧斯卡的得救
在“原罪論”的基礎上,奧古斯丁又提出了“恩典論”,以解決人在獲罪后的救贖問題,這也是奧古斯丁神學思想的主題[13]。
前文已經(jīng)提到,亞當與夏娃因濫用上帝賦予的自由意志而被降下“原罪”,其子子孫孫自出生起便遺傳有“原罪”。奧古斯丁認為,人要洗刷罪惡獲得救贖只有一種方式,那就是獲得上帝的恩典。而要獲得上帝的恩典就要信仰上帝,熱愛上帝,懷著信、望、愛生活,在現(xiàn)實世界中主動行善,傳播上帝的愛與智慧。所謂恩典的本質,就是上帝把信、望、愛注入人們心中。正如奧古斯丁在《論自由意志》中所言:“既然我們志愿墮落時不可能志愿爬起來,請讓我們帶著完全的信,抓住那已從高天伸向我們的上帝的右手吧,那就是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讓我們以堅定的望等待著他,以熱切的愛渴慕他吧?!盵14]
對應到小說中,當奧斯卡知道自己即將死去時,玫瑰奶奶便建議小奧斯卡向上帝寫信,并啟發(fā)他說:“每當你相信他的時候,他的存在就會多一點兒,如果你堅持不懈,他就會真的完全存在。他會讓你好受許多的。”又在第二天告訴奧斯卡,通過寫信,上帝“會用一種非常特別的方式來訪,他會到你的精神、思想中來看望你”。于是,奧斯卡便在玫瑰奶奶的幫助下開始親近上帝,在生命余下的時光里學著懷著信、望、愛生活。玫瑰奶奶對小奧斯卡信仰的啟發(fā)是循序漸進的。第一天,玫瑰奶奶只是提議奧斯卡給上帝寫信,鼓勵他在信中說出自己的想法,并且可以向上帝許一個精神層面的愿望。第二天,玫瑰奶奶再次鼓勵奧斯卡“信一回上帝,請他來看望你一下”。到了第四天,玫瑰奶奶帶奧斯卡去了醫(yī)院的小教堂,在那里,奧斯卡看到了令他驚訝的一幕,他看到“上帝幾乎光著身子,瘦骨伶仃地被釘在十字架上,到處是傷痕,頭上還被荊冠刺出了血,腦袋耷拉著”。 這便是“道成肉身”:“基督耶穌來到這世界,為要拯救罪人”,[15]神為拯救世人,降臨人間,并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替人贖罪。借此,玫瑰奶奶啟發(fā)奧斯卡要區(qū)分肉體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痛苦,并告訴他:“人們害怕死亡,是因為懷疑未知。可是,到底什么是未知呢?我建議你,奧斯卡,不要害怕,要抱有信心??纯词旨苌仙系鄣哪槪核淌苤怏w的痛楚,但并沒有感覺精神上的痛苦,因為他有信心。結果,釘子造成的痛楚就減輕了。他不斷重復說:這讓我很疼,但這并不是痛苦???!這就是信仰的恩澤,我想向你展示這一點。”與玫瑰奶奶相處的時光里,奧斯卡對上帝的理解不斷加深,由抽象一步步變得具體,而上帝也一直在奧斯卡心中陪伴他走過人生最后一段路。這正符合奧古斯丁的“內(nèi)在恩典”論:美德來源于上帝圣靈,并通過道成肉身展現(xiàn)出來;上帝在人類心靈里工作,啟發(fā)人們懷著仁慈和愛去生活。
于是,奧斯卡在玫瑰奶奶——但終歸是上帝——的啟示下學會了信,望,愛?!靶拧?,就是說要相信曾經(jīng)有人懷著信、望、愛生活過[16]。玫瑰奶奶帶奧斯卡去小教堂瞻仰基督像就是要證明這一點:耶穌替人受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但他沒有絲毫的痛苦,因為他有信心;而奧斯卡也要像耶穌一樣懷有信心,這樣在死亡面前才不會感到恐懼。奧斯卡領會了玫瑰奶奶的教導,他說:“我以后感到害怕的時候,就使勁讓自己有信心。”這種信心還體現(xiàn)在玫瑰奶奶送給奧斯卡的禮物中:“這是一種來自撒哈拉沙漠的植物,一生只活一天。種子一接觸到水就會發(fā)芽,長出莖,伸出葉片,開花結籽,然后枯萎,凋零,到晚上一切都結束了。”奧斯卡覺得這是一件奇妙無比的禮物,因為“作為一朵花,它肯定顯得孱弱和寒酸,根本沒法同猴面包樹相比。但它勇敢地完成了作為一株植物的所有使命,在我們面前,在一天之內(nèi),像個強者,沒有懈怠”。這株植物與十字架上的耶穌和現(xiàn)實中的奧斯卡是那么相似,它看似弱小,生命之火在慢慢熄滅,卻仍懷著信心如強者一般勇敢地度過生命僅有的一天。這份信心來自于“植物的使命”,因為作為一朵花無論多么渺小都要展現(xiàn)出自己的美麗,這正是“信”的體現(xiàn)。
“望”是指相信自己也能像耶穌那樣充滿信心地生活。[17]在前幾日玫瑰奶奶的啟發(fā)后,奧斯卡已經(jīng)能積極地面對自己的命運。他對玫瑰奶奶說:“除了活著,生命沒有答案。”這是說,活著是定義生命的唯一方式;而“活著”二字就意味著,即使身處絕境也不能放棄,也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他臨終前又如是向他的父母解釋生命:“生命是一份奇特的禮物。一開始,我們高估了這份禮物,以為得到了永恒的生命。然后呢,又低估它,認為它腐爛、短暫,幾乎要拋棄它。最后,人們才明白,這不是一份禮物,僅僅是一次出借。于是,我們就試著配得上這個生命。我一百歲了,知道在說些什么。人越是老去,越要懂得享受生命的滋味。我們要變得更細膩,更藝術。十歲、二十歲的時候,無論哪個傻瓜都會享受生命,但是到了一百歲,當你不能動彈的時候,就要靠智慧來享用生命了?!边@是說生命并非自然就有意義,生命的意義要靠人的行為去賦予。人即使自知時日無多,也要在余下短暫的時光里活出生命的美好。奧斯卡不僅聽從了玫瑰奶奶的啟發(fā),更親自去實踐。在第十一天,奧斯卡試著用“第一次的目光”去觀察世界。他最終感受到了“活著的喜悅”,并為此“驚嘆不已”。以上都說明,奧斯卡愿意像耶穌那樣,面對死亡不恐懼、不退縮,勇敢地向必死的命運走去,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
而奧古斯丁的“愛”則包含三個維度:“愛上帝”、“自我之愛”以及“愛鄰人”?!皭凵系邸苯⒂谛叛鲋?,是基督教最重要的愛。奧古斯丁認為,上帝是至美至善,是幸福本身,是真理,是純粹的是者。而人天生便有追求真善美的渴望,這是神在創(chuàng)造人類時賦予給人類的。因此人本就在神之中。所以人應當與神相偕,且不可遠離上帝,[18]因追求“屬世之物”而忽略“永恒之物”。與上帝通信的十三天,對奧斯卡而言就是與神同行的十三天[19]。而小奧斯卡對“屬世之物”與“永恒之物”的區(qū)分上似乎有獨特的“天賦”。他不喜歡圣誕老人,也不喜歡圣誕禮物,他認為“圣誕節(jié)門上的花環(huán),裝飾用的絨球、彩帶、花邊,等等,不過是些美化了的謊言”。的確,如今圣誕節(jié)已越來越商業(yè)化,其宗教性質也逐漸被商品社會中彌漫的消費主義所消解,這樣的圣誕節(jié)只是停留在物質表面。與上帝帶給人的精神上的饋贈相比,這何嘗不是“屬世之物”?相反,小奧斯卡對玫瑰奶奶送給他的撒哈拉沙漠的植物卻喜歡得不得了,因為這株植物給他帶來了無比的精神力量,這正代表著“永恒之物”。小說的最后幾封信里,奧斯卡欣然地等待著上帝的來訪。他在第九封信里寫道:“就這些了,上帝。不過,我一直在等你來看我,別猶豫了,來吧,即使這陣子我身邊有很多人,我還是很高興你能來看我?!庇衷诘谑环庑爬飳懙溃骸案兄x你,上帝,為我做的這一切。我感覺你正牽著我的手,帶我去那遙遠的神秘之地,凝視那里的奧秘?!币陨线@些都說明了小奧斯卡對上帝的愛。
而在奧古斯丁看來,愛上帝的人必然愛自我。這是因為上帝代表著人真正的自我,是人的存在本質,所以人愛上帝的時候其實就是在上帝中愛自己,而正確地愛自己也就是愛上帝。愛自己與愛上帝是可以調(diào)和的[20]。所以奧斯卡必然也是愛自己的。
而對于愛鄰人,前文已經(jīng)提到“鄰人”指的是周圍的人,也就是自己的親朋好友。在生命最后的時光里,奧斯卡在玫瑰奶奶的感化下學著去愛身邊的每一個人。他試著去追求自己喜歡的女生,并用心體會著“婚姻”里的喜悅與苦惱。奧斯卡因為父母無法面對他的病情而埋怨他們,斥責他們是懦夫,但在圣誕節(jié)那天,奧斯卡聽從了玫瑰奶奶的教導選擇諒解父母,與他們和解。奧斯卡還安慰了因沒能治愈自己而自責不已的主治醫(yī)生:“別哭喪著臉了,杜塞多夫醫(yī)生。聽著,我坦率地跟您講,因為我在服藥方面一直很積極配合,您在治病方面一直無可挑剔,所以不要一副自責的樣子了。如果您不得不向人家宣布壞消息,告訴他們疾病的拉丁名和無法治愈的結論,那不是您的錯。輕松點,放松心情,您又不是上帝他老人家,不是由您來指點造化,您只是個修理者。拋掉壓力,卸下包袱,杜塞多夫醫(yī)生,別太把自己當回事了,否則您這份職業(yè)干不了多久的?!边@說明奧斯卡已經(jīng)選擇以寬容與仁愛來面對世界。除此之外,奧古斯丁還認為“愛鄰人”應當包括將“鄰人”引領向上帝[21]。如果我們仔細體會本書的圣誕節(jié)后的部分,我們會發(fā)現(xiàn)奧斯卡從一個受教者慢慢地變成了一個布道者。他向父母解釋了他對生命的理解,并希望上帝能向他們降下啟示,引領他們用全新的目光來觀察生活。與奧斯卡相處的時間里,玫瑰奶奶也加深了自己對上帝的信仰;奧斯卡讓她的心里充滿了“滾燙的愛意”。甚至奧斯卡離世的時間都體現(xiàn)著他的愛。他沒有當著父母和玫瑰奶奶面的停止呼吸,而是在他們?nèi)ズ瓤Х葧r獨自離開人世。玫瑰奶奶覺得,這是“因為他不想讓我們經(jīng)受生離死別的殘忍”。正如最后一封信中所言:“這就是他[22],實際上是他在守護著我們?!毙凶咴谌松吘壍膴W斯卡并非單向地接受著上帝和玫瑰奶奶的愛,他也將他的愛傳遞給身邊的人。
十二天之后,奧斯卡如醫(yī)生預想的那般,在一個早晨悄悄地離去了。這并非意味著奧斯卡沒有得到救贖。奧古斯丁認為死亡雖然不是善好的,但如果我們能像耶穌基督一般面對苦難仍懷著信、望、愛,保持恒久忍耐與仁慈的美德,那也正是一種善好[23]。在人生的邊際,小奧斯卡沒有惶恐,沒有退縮,而是懷著信仰、希望與仁愛,微笑著走向死亡的終點線。他肉體雖死,但靈魂已得到拯救。正如他臨終前寫的那句話:“只有上帝有權叫醒我”。小奧斯卡前往了另一個世界,在那里他與上帝在一起,幸福地沉浸在上帝的恩澤中。
三、結語
透過奧古斯丁的思想來審視這部小說,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隱藏在這個溫暖的故事深層的宗教邏輯:小奧斯卡像世上所有人一樣,生來便犯有原罪。而原罪又導致各種各樣的惡,在奧斯卡身上主要體現(xiàn)為疾病。小奧斯卡因自己將不久于人世而迷茫,但玫瑰奶奶引導他走向上帝。在她的啟發(fā)下,奧斯卡學著懷著信、望、愛勇敢積極地面對死亡。最終小奧斯卡雖仍離開人世,但他已得到了上帝的恩典。這不禁讓人感嘆基督教對西方文化影響之深,即便在一本童書中我們也能發(fā)現(xiàn)如此濃厚的基督教色彩。
而無論我們是否是基督徒,我們都能從這個故事中得到人生啟示。凡人終有一死,人的一生就是向死而生的一生。我們誰不是像小奧斯卡那樣,遲早有一天要走到生命盡頭,與死神面對面?本書作者施米特想要告訴我們,當那一天從遙遙無期變得觸手可及時,千萬不可悲戚、慌張、頹廢、咒罵命運的殘酷無情。生命越是短暫,就越要活得精彩、活出意義,就越要毫無保留地愛這個世界、熱情地擁抱這個世界,用心去發(fā)現(xiàn)世間的美好。唯有如此,才不枉此生。
注釋:
[1]例如,本書在國內(nèi)共出版發(fā)行了三個譯本,分別為200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奧斯卡與玫瑰夫人》、2013年譯林出版社出版的《最后十二天的生命之旅》以及2018年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的《奧斯卡與玫瑰奶奶》。三個譯本均按照童書進行封面設計與排版裝幀。
[2]參見林季杉:《論基督教“原罪”說的圣經(jīng)起源與現(xiàn)代意義》,載于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5年第3期,38頁。
[3]參見趙林:《基督教思想文化的演進》,59頁,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參見趙林:《基督教思想文化的演進》,49頁,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參見趙林:《基督教思想文化的演進》,59頁,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參見《圣經(jīng):約翰福音》3:18,中文標準譯本。
[7]參見趙林:《基督教思想文化的演進》,59頁,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參見吳煜:《奧古斯丁對惡的疏解》,14頁,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9]參見趙林:《基督教思想文化的演進》,60頁,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0]“藍色佩吉”是一個患有血液病的女孩。奧斯卡很喜歡她,后來與其“結婚”。
[11]參見趙林:《基督教思想文化的演進》,60頁,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2]“不像”前面省略了比較的對象“吉普車”。這句話的語境是,奧斯卡問父母是否昨天來過醫(yī)院,有人看到了他們的吉普車。奧斯卡的父母故意隱瞞自己前一天來過,說那不是他們那輛車,而且車是可以換的。于是奧斯卡便故意說出了這句話。詳見書中第三封信。
[13]參見李校平:《奧古斯丁的恩典論》,25頁,華中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14]參見趙林:《基督教思想文化的演進》,49頁,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5]參見《圣經(jīng):提摩太前書》1:15,中文標準譯本。
[16]參見王伊娜:《試論奧古斯丁的博愛思想》,15頁,湖北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17]參見王伊娜:《試論奧古斯丁的博愛思想》,15頁,湖北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18]參見徐麗萍:《愛與上帝——奧古斯丁與馬丁·路德的基督教愛觀比較》,載于基督教思想評論第十六輯63-64頁,2013年。
[19]對于天數(shù),這里需要交代一下。小說由十四封信組成,記述了十四天的故事?!白詈笫斓纳谩敝傅氖堑诙斓降谑?。奧斯卡在第十四封信中離開人世,這封信是玫瑰奶奶寫的。
[20]參見徐麗萍:《愛與上帝——奧古斯丁與馬丁·路德的基督教愛觀比較》,載于基督教思想評論第十六輯61-62頁,2013年。
[21]參見徐麗萍:《愛與上帝——奧古斯丁與馬丁·路德的基督教愛觀比較》,載于基督教思想評論第十六輯62頁,2013年。
[22]“他”指奧斯卡。
[23]參見約翰·卡瓦迪尼,王梓:《早期基督教關于苦難與死亡的兩種觀點》,載于基督宗教研究2016年第2期17頁。
參考文獻:
[1]林季杉.論基督教“原罪”說的圣經(jīng)起源與現(xiàn)代意義[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5,68(03):38-43.
[2]趙林. 基督教思想文化的演進[M].人民出版社. 2007:49-60
[4]吳煜. 奧古斯丁對惡的疏解[D].湘潭大學,2016.
[4]李校平. 奧古斯丁的恩典論[D].華中科技大學,2008.
[5]王伊娜. 試論奧古斯丁的博愛思想[D].湖北大學,2014.
[6]徐麗萍. 愛與上帝——奧古斯丁與馬丁·路德的基督教愛觀比較[C].基督教思想評論第十六輯.:Regent College.UBC,2013:68-81.
[7]約翰·卡瓦迪尼,王梓.早期基督教關于苦難與死亡的兩種觀點[J].基督宗教研究,2016(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