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仁偉 韓芳林 閆文君
摘? 要:能力素質模型是指驅使個體在某個崗位(或行業(yè))產生所需績效的能力素質的有機結合,包括知識、技能、自我形象、動機和個性等。針對士官職業(yè)教育能力素質模型構建問題,以能力素質模型為工具,以軍校士官學員為研究對象,對國內外相關研究進行了綜合評述,初步構建了士官能力素質模型詞典。研究結果對士官能力素質模型的構建以及運用具有現(xiàn)實指導意義,可對目前軍校的士官學員培養(yǎng)體系、分配方式提供建議和參考。
關鍵詞:軍校士官學員;能力素質;教學模式研究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08-0145-04
Abstract: Competency model refers to the combination of abilities and qualities such as knowledge, skills, self-image,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etc. driving individuals to produce required performance in a certain position (or industry). Taking the competency model as the tool and the cadet cade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petency model for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non-commissioned officer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dictionary of non-commissioned officer competency model is constructed. The research results have prac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non-commissioned officer competency model, and also provides suggestion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training system and distribution mode of non-commissioned officer cadets in military academies.
Keywords: cadet cadets; ability quality; research on teaching mode
隨著軍隊和國防深化改革的持續(xù)進行,士官職業(yè)化成為一種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軍校士官學員政治思想、專業(yè)水平、軍事知識、體魄狀況、形象氣質、行為舉止、領導能力以及紀律意識上的表現(xiàn)差異都將直接影響到他們未來的職業(yè)生涯。因此,通過研究軍校士官學員能力素質模型,即優(yōu)秀士官需具備的素質和潛力,對于深刻審視軍校士官學員的成長軌跡以及軍校士官學員的選拔、管理、培養(yǎng)制度建設均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選擇以能力素質模型為工具,軍校士官學員為對象,對國內外相關研究進行綜合評述,構建軍校士官學員的能力素質模型,并總結了模型構建的重大意義。
一、能力素質模型概念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國國務院主要依據(jù)智力因素來選拔外交官(Foreign Service Information Officer, FSIO),而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因此委托David Clarence McClelland幫助設計一種能夠有效預測和區(qū)分績效水平的選拔體系。在該項目過程中,McClelland[1]提出了“能力素質“概念,并奠定和發(fā)展了能力素質模型研究的關鍵理論和方法。在其研究基礎上,Lyle M·Spencer、Jr·& Signe M·Spencer[2]和Richard Boyatzis[3]等人進一步豐富了能力素質模型(Competency Model)。McClelland 認為,能力素質是驅使個體產生優(yōu)秀績效的各種特征,包括知識、技能、自我形象、動機和個性等[1]。該模型是指驅使個體在某個崗位(或行業(yè))產生所需績效的能力素質的有機結合。典型的能力素質模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能力素質名稱;二是能力素質的定義;三是能力素質的等級劃分。
二、能力素質模型研究評述
當前,以“能力素質”為視角、“軍校學員”為研究對象而進行的研究在國內外都是一個新興領域。Bert H.J. Schreurs[4]從軍隊人事管理角度呼吁軍隊引進能力素質管理理念,構建新的選拔和評價體系。由美國軍事研究所(Army Research Institute)與其他3家研究機構聯(lián)合實施的軍隊選拔與分類項目(Project A,簡稱A項目)的研究人員利用7年時間嘗試建立起一套適合軍事人員選拔與分崗的數(shù)據(jù)庫[5]。同時,還有很多學者對軍人或軍校學員的某項能力素質展開了相關的討論。Remi M. Hajjar[6]探討了新的軍事革命對于軍人跨文化素質的新要求;Johnson. W Brad[7]則分析了軍隊領導者的個性特征;Christopher J. Lamb[8]對當代軍人信息戰(zhàn)爭勝任能力進行了論述; Erna Danielsson & Berit Carlstedt[9]則探討了瑞典軍隊對于后備軍官能力素質的需求和評價現(xiàn)狀。此外,也有學者在構建軍隊新的選拔和評價體系方面進行了呼吁。Bert H.J. Schreurs[4]認為構建一套綜合性的招聘模型可以為軍隊的招聘提供更加科學的指導;Colonel Aaron M. Zook[10]則提出,軍隊應該引進基于能力素質模型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在國內的相關研究中,朱廣泉[11]從思想政治素質、軍事專業(yè)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四項指標對初級指揮軍官的綜合素質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構建;許立堂、李功淼等[12]對中外軍官領導管理能力的培養(yǎng)機制進行了對比研究;段曉峰[13]討論了技術類軍官綜合素質培養(yǎng)的管理問題;謝適汀、孫曉冬[14]討論了艦艇部隊政治指揮軍官的核心能力及其建設問題;王芙蓉[15]建構了軍官職業(yè)人格理論模型,并編制了軍官職業(yè)人格量表;夏雷、王培志[16]則明確提出從能力素質角度出發(fā)建立基層軍事指揮軍官的能力測評模型和測評指標體系。
綜上所述,對于軍校學員的素質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大多數(shù)研究是基于經驗和文獻研究的討論或政策建議,雖然少數(shù)研究希望建立軍官的綜合素質模型,但仍拘泥于思想政治、軍事專業(yè)、科學文化和身體心理這些素質層面,未脫離傳統(tǒng)的學生綜合素質研究的模式,而專門針對軍校士官學員的能力素質模型研究幾乎沒有。因此,對軍校士官學員進行能力素質構建仍屬于較新的概念,處于探索和嘗試階段。因此,本文作者通過定量和定性方法,對軍校士官學員綜合能力素質模型進行了初步構建,并在日常教學中進行實踐探索。
三、編制士官能力素質詞典
本文首先參考總結了國外公共服務領域的能力素質詞典,尤其是通用能力素質詞典的核心能力素質、與軍隊性質相近的公共行業(yè)(如刑警、警察、公共服務部門)的核心能力素質、領導力能力素質詞典的核心能力素質等,主要包括斯賓塞通用能力素質詞典、加拿大聯(lián)邦警署警察能力素質詞典(Police Sector Council Policing Competency Dictionary, 2011)、加拿大聯(lián)邦公共服務部門行為能力素質詞典(Behavioural Competency Dictionary, 2007)、英國文化委員會行為能力素質詞典(Behavioural Competency Dictionary, 2004)等。然后結合自身的工作經驗,對士官能力素質的認識形成宏觀和全面的認識;通過使用行為事件訪談法全面了解已畢業(yè)士官的工作內容、能力素質要求;通過專家訪談,明確對軍校士官學員的整個培養(yǎng)體系、目標、基于未來的能力素質要求。最終依據(jù)訪談內容和專家意見編制了士官能力素質條目進行了定義和等級劃分。表1為部分士官學員核心能力素質詞典。表2為士官學員專業(yè)技術分類能力素質詞典。
四、實踐意義
在實踐中,運用能力素質理論對士官學員在知識、技能、個性特征、動機、自我期待等各個方面所應具備的素質進行分析和總結,構建士官學員的能力素質模型,對于加強國防人才培養(yǎng)、提高職業(yè)教育質量、促進軍隊現(xiàn)代人才選拔和管理體制的建立有著直接的現(xiàn)實意義。
(一)推進士官人才培養(yǎng),促進士官職業(yè)化發(fā)展
對士官能力素質模型進行構建的過程也是總結士官學員培養(yǎng)目標和質量的過程,為改進士官學員的人才培養(yǎng)機制提供事實依據(jù),這將有助于推進士官人才的培養(yǎng),提升士官隊伍的整體素質與能力水平,推進士官職業(yè)化的發(fā)展。
(二)提高士官人才培養(yǎng)質量,深化院校教育改革
根據(jù)士官的崗位要求和工作績效現(xiàn)狀,可以深入探討目前士官培養(yǎng)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包括選拔、課程設計、就業(yè)實踐、軍政訓練等,并進行針對性的調整和改進,從而有效提升士官的培養(yǎng)質量,間接縮短學員畢業(yè)生成長為一名優(yōu)秀軍人的過程。同時,從能力素質角度考察學員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和體系,對于深化軍事院校教育改革具有積極意義。
(三)構造士官成長模型,指導士官學員的職業(yè)發(fā)展
構建士官學員的能力素質模型即是為士官提供了一個優(yōu)秀的“范本”,使得軍校和學員能夠對優(yōu)秀軍人的形象和特征有“模型化”和“清晰化”的認識,從而能夠以此作為培養(yǎng)或成長的目標。同時,院校和部隊可根據(jù)學員的素質情況對學員的崗位選擇進行更加合理化的指導,軍校也可組織有針對性的任職實踐和培訓,為學員的職業(yè)發(fā)展提供指導。
(四)構建軍校士官能力素質模型,可推進軍隊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
我國傳統(tǒng)的人事管理制度是在長期的革命和改革經驗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為軍隊建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然而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改變以及軍事變革的需要,傳統(tǒng)的人事管理制度的局限性開始顯現(xiàn)出來。在軍隊人事管理制度中引入能力素質概念,為軍隊在軍人招收、定崗、培訓和考核方面提供新的視角,同時有效擴大軍隊人事管理的范圍,打破以往人事管理限于人員選調、專業(yè)退休、定級定職等工作的現(xiàn)狀,將軍人的職位分析、成長規(guī)劃與預測等職責歸入人事管理工作中,從而推動軍隊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
五、結束語
針對部隊士官這一細分領域,并聚焦到士官學員這一群體構建能力素質模型,對于士官職業(yè)教育改革無疑是一次積極的探索與嘗試。軍校、學員和部隊可根據(jù)學員的素質情況對學員的崗位選擇進行更加合理化的指導,軍校也可組織有針對性的任職實踐和培訓,為學員的職業(yè)發(fā)展提供指導。本文對士官能力素質模型的構建研究,僅僅是初步的探索與實踐,后續(xù)還需要在實踐過程中進行大量的完善和驗證。
參考文獻:
[1]McClelland, D. C.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