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評論員
30年前,即1991年5月,上海市正式實施《上海市住房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推行“建立公積金、提租發(fā)補貼、配房買債券、買房給優(yōu)惠和建立房委會”五位一體改革方案。這是上海推進城鎮(zhèn)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一步,是解決千千萬萬居民住房問題的關鍵一手,是實現(xiàn)上海城市發(fā)展日新月異的必要一招,對全國探索城鎮(zhèn)住房制度改革也起到了極好的示范作用。
30年來,改革實施方案中一些重要舉措持續(xù)發(fā)揮著深遠影響,也有一些具體措施已在實踐中經(jīng)歷了調整,但時至今日,回顧那段歷程,仍然會被那時敢為人先、勇于探索的精神所震撼。
首先,敢于直面艱巨挑戰(zhàn),大膽沖破制度藩籬。20世紀80年代,上海的住房矛盾非常突出,居住困難成為當時“天字第一號問題”。1985年城鎮(zhèn)房屋普查結果顯示,全市有無房戶13642戶,居住不便戶(包括三代同室、父母與12周歲以上子女同室、12周歲以上兄妹同室、二戶同室)565513戶,擁擠戶320613戶(包括人均居住面積在2平方米以下的268650戶,人均居住面積在2 - 4平方米以內的51963戶),合計困難戶總數(shù)為899768戶,占市區(qū)總戶數(shù)的49.98%,而同期全國城市缺房戶平均占比僅為26.5%。
但是,當時財力非常有限,用于建房的資金較難保證。參與推動房改工作的老領導回憶:“當時地方財政的資金很少,我們在80、90年代,一年的地方財政只能拿出20億左右進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其中住房的投資只有幾個億,資金矛盾十分突出?!?/p>
更為重要的是,在當時的思想觀念中,住房是一種福利產(chǎn)品,應由政府通過計劃進行分配。這意味著,將住房視為一種商品,無論是在思想觀念上還是在制度政策中,都是一個禁區(qū)。要沖破思想禁錮和制度藩籬,讓住房作為一種商品來投資、建設、流通、交換、配置,是需要極大勇氣和魄力的。
其次,勇于借鑒有益經(jīng)驗,牢牢立足上海實際。為探尋推進住房制度改革的可行之道,當時開展了深入研究,組織了專項調研,針對上海當時的住房狀況,充分借鑒了多個城市解決住房問題的有益經(jīng)驗。20世紀80年代,在市政府及住房主管部門的帶領下,包括上海市房地產(chǎn)科學研究院和上海市房產(chǎn)經(jīng)濟學會在內的研究機構針對上海住房問題開展了多項深入調查和分析,召開了住房制度改革大型研討會,為形成房改方案獻計獻策。1990年,上海市住房問題研究小組成立,牽頭擬定了三個供選擇的房改方案。時任市長率團赴香港、新加坡考察,吸取解決住房問題方面的成功經(jīng)驗。之后召開了16場次有全市各方面代表近300人參加的論證座談會。在廣泛聽取意見后,立足上海住房實際情況,形成了房改方案。
再次,善于回應群眾關切,扎實推動方案實施。在方案完善過程中,召集17家單位共5萬余人,對房改方案進行討論,為期20天。在了解了相關意見后,時任市長提出“17個單位5萬人太少,不如全市、全民討論”。為此,開展了20余天全民大討論。據(jù)統(tǒng)計,全市80%的職工和居民參加了討論。為有序推動方案實施,細致地先后采取了宣傳解讀、模擬運行及逐步推開等舉措。專門培訓了1500名業(yè)務骨干,編寫宣傳材料并向群眾答疑解惑。在方案獲得批復后,對20余家單位總計7萬人進行試驗模擬,總結經(jīng)驗后再正式全面推行。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毕?0年前的改革創(chuàng)新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