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胃潰瘍是發(fā)生在不同年齡段的一種常見消化道疾病,據資料顯示,近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胃潰瘍的發(fā)病率在13%以上,呈上升趨勢,其主要是由于患者胃黏膜功能受損,導致胃部病理性炎癥發(fā)展的一種潰瘍病,其典型臨床表現(xiàn)為患者饑餓、不適、打嗝及上腹痛,極嚴重情況下出現(xiàn)吐血[1]。胃潰瘍是主要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胃酸分泌過多,胃黏膜損傷[2]。對于胃潰瘍的治療以往臨床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效果不理想,復發(fā)率較高。臨床相關研究表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消化性潰瘍的治愈率明顯提高。本文作者針對脾胃虛寒型胃潰瘍采用中脘穴艾灸聯(lián)合穴位貼敷治療,對其臨床效果進行研究,詳情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6 月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收治的60 例脾胃虛寒型胃潰瘍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0 例。對照組年齡22.40~49.40 歲,平均年齡(31.80±6.27)歲。試驗組年齡23.50~49.90 歲,平均年齡(31.90±6.7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胃鏡確診為胃潰瘍,經中醫(yī)辨證為脾胃虛型,因脾虛胃寒,溫補失和疼痛,癥狀包括胃痛隱匿、空腹疼痛、舌質蒼白、脈弱或慢等;年齡20~75 歲,并同意接受研究,患者依從性好,入院前2 個月內未使用抑酸劑治療。排除標準:嚴重心肺功能不全及有胃病史患者;有嚴重意識障礙或患有其他影響診斷標準評價的疾病或情況;嚴重過敏體質或近期參與其他臨床研究,未簽署同意書的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藥物治療,抑酸,保護胃黏膜,促胃動力,必要時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并給予常規(guī)護理方式。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中脘穴艾灸聯(lián)合穴位貼敷治療,艾灸主穴選擇中脘穴,配穴選擇氣海穴、足三里穴(雙側)、關元穴。具體操作方法:患者采取仰臥位,操作前觀察患者皮膚,皮膚檢查合格后將長度6~8 cm 的艾灸柱插入艾灸盒內,點燃艾條,放置于穴位處,用毛巾覆蓋艾灸盒,告知患者對冷熱的反饋,隨時調整溫度,防止發(fā)生燙傷。艾灸30 min,7 d 為1 個療程,艾灸2 個療程。在艾灸皮膚溫度恢復正常后進行穴位貼敷,選用中藥香附20 g,川芎20 g,木香10 g,延胡索10 g,吳茱萸10 g,梔子15 g,以上研成細末,使用姜汁制成泥膏,做成1 cm×1 cm 大小的藥膏,貼于中脘穴、氣海穴、足三里穴(雙側)、關元穴,注意貼敷后告知患者少運動,避免出汗,防止貼敷脫落,4~6 h/次,1 次/d。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臨床指標及臨床癥狀消失時間。臨床指標包括14C 呼氣檢測值與潰瘍直徑。采用胃鏡檢查潰瘍面,采用14C 呼氣試驗檢測幽門螺桿菌感染情況。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治療后癥狀完全恢復,胃鏡下潰瘍部位完全愈合,中醫(yī)臨床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癥候積分減少>70%;有效:患者治療后癥狀基本消失,胃鏡下潰瘍明顯改善,相關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癥候積分減少>40%;無效:患者治療后癥狀無明顯變化,胃鏡檢查潰瘍未見緩解,中醫(yī)臨床癥狀無變化,癥候積分未減少??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和腹瀉。主要臨床癥狀包括腹痛、噯氣、反酸。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n(%)]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試驗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2.3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試驗組14C 呼氣檢測值與潰瘍直徑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表3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4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試驗組腹痛消失時間、噯氣消失時間及反酸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
表4 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隨著經濟發(fā)展,社會壓力增加,胃潰瘍的發(fā)生率逐年增加,該病為消化系統(tǒng)常見疾病,反復發(fā)作,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3]。在中醫(yī)學中該病主要歸于胃痛范疇,主要由于情志、飲食、外邪等導致胃氣虧虛,胃陽不足而發(fā)病,因此脾胃虛寒為常見類型,主要由于素體虛弱患者嗜食生冷導致,因此在治療上主要以溫中散寒為主[4]。艾灸為中醫(yī)傳統(tǒng)治療方法,主要作用為溫里散寒,通過火產生熱力消除體內寒氣[5]。作者選取中脘穴為主穴,海穴、足三里穴(雙側)、關元穴為配穴,氣海穴、中脘穴、關元穴為任脈穴,具有和胃健脾、溫和濕化、補氣理機功效,還可以扶正培元,對以上穴位進行艾灸可以起到緩解疼痛、扶助機體正氣的作用,可促進胃腸蠕動,對治療脾胃虛弱型胃潰瘍效果顯著[6]。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穴,該穴位具有保健作用,艾灸足三里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力,可緩解胃腸脹氣[7]。同時作者配合穴位貼敷,在適當?shù)难ㄎ簧线M行貼敷,經絡將藥效運行全身。在清代吳師機的《理浦驕文》云:“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治之藥,亦內治之藥,且外治法為體表給藥所異者法耳”明確指出,外治法與內治法相同,只是給藥途徑不同,并且經絡具有“營陰陽、行氣血”的生理功能,穴位給藥,效果顯著[8]。同時現(xiàn)代研究顯示,穴位貼敷可以使藥效直接被吸收到達疾病所在,并且簡單、便宜,患者接受度高,無副作用,在臨床上根據不同疾病辨證選取不同的中藥,研磨貼于穴位上,效果顯著[9]。作者根據疾病特點選取香附疏肝解郁,調經止痛,理氣調中;川芎活血行氣,袪風止痛;木香行氣止痛,健脾消食;延胡索活血,行氣,止痛;吳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梔子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涼血止血;以上藥物合用可起到健脾益氣、祛瘀生肌的作用。同時配合艾灸補助機體陽氣,調節(jié)脾胃之氣,散除體內寒氣,促進潰瘍的康復。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顯示,穴位貼敷,藥物持續(xù)在穴位上刺激穴位,可以起到抑制亢進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減輕疼痛的作用。中脘穴穴位貼敷可以起到治療胃脘痛、呃逆、吞酸、納呆、食不化等病證,刺激足三里可以保護胃黏膜,提高機體免疫力和抗病能力[10]。氣海穴補充體內氣血,關元穴為任脈要穴,起到補助元氣的作用。因此采取中脘穴穴位貼敷聯(lián)合穴位貼敷可以起到健脾益氣、祛瘀生肌、溫中散寒、止痛的作用。
綜上所述,對脾胃虛寒型胃潰瘍患者采用中脘穴艾灸聯(lián)合穴位貼敷的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