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 鄭燃 徐先立
非酒精性肝炎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確的損肝因素所致的肝細胞內(nèi)脂肪過度沉積為主要特征的臨床病理綜合征,與胰島素抵抗和遺傳易感性密切相關的獲得性代謝應激性肝損傷[1]。有相關研究[2-4]顯示,2 型糖尿病與非酒精性肝炎有著密切的關系,近年來非酒精性肝炎的患病率顯著增加,隨著2 型糖尿病及肥胖的患病率增長,非酒精性肝炎成為臨床上一種常見的慢性肝病。在非酒精性肝炎的形成過程中胰島素抵抗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非酒精性肝炎還未正式列入MS,但其與MS 的各個組成成分有著密切關系。因此,非酒精性肝炎的研究不僅限于肝病,對代謝也存在密切聯(lián)系[5-7]。本研究以2019 年1 月1 日~2020 年6 月30 日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醫(yī)院診治的162 例2 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并根據(jù)是否合并非酒精性肝炎進行分組,對非酒精性肝炎嚴重程度與2 型糖尿病的關系進行探討,具體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1 日~2020 年6 月30 日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醫(yī)院診治的162 例2 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jù)是否合并非酒精性肝炎分為甲組(合并非酒精性肝炎患者,80 例)和乙組(未合并非酒精性肝炎患者,82 例)。甲組男38 例、女42 例;年齡48~ 69 歲,平均年齡(58.4±6.2)歲;糖尿病病程3~16 年。乙組男39 例、女43 例;年齡49~71 歲,平均年齡(58.9±6.6)歲;糖尿病病程4~16 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非酒精性肝炎參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8]中的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 年WHO 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無藥物性肝病、遺傳性疾病相關肝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甲亢)、病毒性肝炎、惡性腫瘤病史,男性每周酒精攝入量<140 g,女性每周酒精攝入量 <70 g。采用腹部超聲檢查判斷患者是否合并非酒精性肝炎。
1.2 方法 對兩組患者的體重、身高、腰圍進行測量,并計算BMI,BMI=體重/身高的平方。腰圍與身高的比例>0.5 為中心性肥胖。自制調查表對患者每日飲茶次數(shù)、持續(xù)時間進行問卷調查。囑患者保持空腹狀態(tài)經(jīng)肘靜脈采血,對糖脂代謝、肝酶等指標進行檢測。腹部彩超檢查結果中提示回聲異常、肝內(nèi)管道結構不清可診斷合并脂肪肝。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BMI、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GGT、TG、TC、LDL-C、FPG、HbA1c、HDL-C 及腰圍檢測值。②合并癥和飲茶情況,合并癥包括MS、高血壓、冠心病、中心性肥胖。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檢測指標比較 乙組BMI、ALT、GGT、TG、TC、LDL-C、FPG、HbA1c 及腰圍水平均低于甲組,HDL-C水平高于甲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AST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檢測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檢測指標比較()
注:與甲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合并癥和飲茶情況比較 乙組合并MS、高血壓、冠心病、中心性肥胖的比例明顯低于甲組,飲茶比例明顯高于甲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合并癥和飲茶情況比較[n(%)]
本次研究以糖尿病患者為基礎,根據(jù)是否合并非酒精性肝炎分為甲組(合并非酒精性肝炎)和乙組(未合并非酒精性肝炎),研究結果顯示,乙組BMI、TC、TG、LDL-C、HbA1c、腰圍水平及合并中心性肥胖比例均明顯低于甲組,HDL-C 水平高于甲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上述檢測指標與胰島素抵抗有著緊密的關系,此外,乙組合并高血壓、冠心病及MS 的比較明顯低于甲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 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肝炎患者和MS 及相關組成有著緊密關系,從而得出結論:非酒精性肝炎與胰島素抵抗有著緊密關系。胰島素抵抗是2 型糖尿病的主要發(fā)病機制,而肝臟是引起胰島素抵抗的關鍵器官,胰島素抵抗是MS 的中心環(huán)節(jié)[9,10]。本研究與明潔[11]的研究結論一致。非酒精性肝炎可能是引起MS 的危險因素之一,非酒精性肝炎能夠引發(fā)肝功能衰竭、肝細胞癌變、肝硬化等肝臟功能的生理病變,但心腦血管疾病卻是該病的主要死因[12,13]。MS 的各個組成成分均是誘發(fā)心腦血管病變的危險因素,本次研究也顯示合并非酒精性肝炎的2 型糖尿病患者伴有更多的心腦血管危險因素[14,15]。
內(nèi)臟脂肪過多的積聚于腰部是中心性肥胖的典型特征,與非酒精性肝炎的發(fā)病緊密相連,內(nèi)臟脂肪占總脂肪的含量越高患脂肪肝的風險越高。TG 異常增高和HDL-C 異常降低是2 型糖尿病的常見表現(xiàn)[16,17]。本次研究中,2 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肝炎患者脂代謝紊亂表現(xiàn)更為嚴重,主要提示TG 異常增高和HDL-C 異常降低,此現(xiàn)象與2 型糖尿病表現(xiàn)相同,此外與肝內(nèi)TG 沉積造成非酒精性肝炎的病變相符。2 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肝炎患者聚集了MS 的眾多成分,進一步說明2 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肝炎是MS 的組成部分之一,而胰島素抵抗是共同的發(fā)病機制[18,19]。
本次研究結果也顯示,乙組ALT 和 GGT 水平均低于甲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AST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此研究結果與肝酶異常增高的文獻報道一致[20]。亦有研究[21,22]表明,GGT 和ALT 的升高與中心性肥胖、胰島素抵抗、2 型糖尿病等有關系。胰島素抵抗使氧化應激增加和肝脂質代謝異常造成肝臟脂肪沉積和肝細胞損傷而引起轉氨酶異常升高,本次研究排除了其他肝臟疾病的可能,因此可將非酒精性肝炎患者最常見的生化指標異常解釋為肝酶水平升高,并納入常用診斷標準。臨床應早期發(fā)現(xiàn)轉氨酶的水平變化并采取相應措施能夠達到降低上述代謝性疾病發(fā)生率的目的[23,24]。
本次研究結果中,乙組飲茶比例明顯高于甲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每日飲茶并長期堅持能夠降低患非酒精性肝炎的風險,此研究與齊瀟雁等[25]研究結果相似。分析原因可能是茶葉能夠減輕對肝細胞的損傷、降低血清中TG 的含量,起到降血脂等作用。
綜上所述,2 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肝炎患者脂代謝紊亂及胰島素抵抗更為嚴重,與MS 的各個組成成分有著密切關聯(lián),心腦血管危險因素聚集。2 型糖尿病患者應積極降血糖、改善胰島素抵抗和BMI,同時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能夠有效預防非酒精性肝炎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