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靜態(tài)痕跡一般可以從觀測痕跡形狀、大小、物質(zhì)交換等特征進行比對認定。運動中的車輛碰撞痕跡往往是由人、車、道路三者綜合作用而形成的,具有明顯的動態(tài)性、綜合性和復雜性,勘察分析這類痕跡時,必須從運動角度出發(fā),采用動態(tài)多學科的知識對其進行檢驗和鑒別,鑒于此類痕跡在我國目前的研究不夠,通過不斷積累相關案列進行分析探討,以求得到一般規(guī)律性的結論,為同類案件勘察鑒定提供參考,顯得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交通事故;碰撞痕跡; 動態(tài)特征;實例分析
一、交通事故基本情況介紹
根據(jù)委托方提供的重新鑒定委托書記載:2020年某月某日某時某分許,發(fā)生在某縣某鎮(zhèn)鄉(xiāng)道某線某地段,XXX駕駛XXXXXX中型自卸貨車與無號牌普通二輪摩托車(發(fā)動機號尾數(shù)XXXXX)會車時發(fā)生事故,致使無號牌普通二輪摩托車(發(fā)動機號尾數(shù)XXXXX)駕駛員受傷,送醫(yī)院醫(yī)治無效死亡,委托方委托對兩車會車的運行形態(tài)進行檢驗鑒定。
本次交通事故已經(jīng)由案發(fā)本地司法鑒定機構做過鑒定,本地司法鑒定機構根據(jù)勘察車輛此次交通事故的人傷、道路痕跡和車輛痕跡,認定為無號牌普通二輪摩托車(發(fā)動機號尾數(shù)XXXXX)先行倒地,其前輪被隨后駛來的中型自卸貨車左后輪所碾壓的兩車會車的運行形態(tài)結論,無號牌普通二輪摩托車(發(fā)動機號尾數(shù)XXXXX)駕駛員家屬對該鑒定結論存疑,要求司法機關對該起事故形態(tài)進行重新鑒定。
二、車、路、人的勘查與檢驗
1、車輛勘查與檢驗
1.1 XXXXXX中型自卸貨車,車身呈藍色,輪直徑約100cm,輪轂直徑約56cm,前懸約116cm,后懸約160cm,前保險杠上沿距地高約96cm,下沿距地高約62.5cm。經(jīng)查勘,左前輪胎面外側檢見兩處刮擦痕跡,痕跡大小分別為6cm×2cm、5cm×3cm,其上可見灰塵減層;左前大燈外側后邊緣距地高118.5cm~122cm檢見刮擦痕跡;左前大燈燈殼后邊沿兩處硬性材質(zhì)卡扣可見銹跡減層刮擦痕跡;左前車門前沿檢見兩處橫向、由前向后的條狀刮擦痕跡,從上至下長度分別為48.5cm、18.5cm,痕跡中心距地高從上至下分別為124cm、117cm。左前包角下沿距地高128cm~135cm檢見減層刮擦痕跡,左前包角上沿距地高170cm~175cm檢見刮擦痕跡;左側貨廂爬梯下段可見擦蹭痕跡,其上可見灰塵減層;左前防撞護杠下端前沿寬度約2.5cm,距地高在52.5cm~61.5cm之間,其上可見擦蹭痕跡,痕跡處可見灰塵減層;左外側儲氣罐前端外側距地高65cm~77cm檢見10cm×12cm擦蹭痕跡,痕跡處可見灰塵減層;貨廂左側擋板距該擋板最前沿160cm~195cm、中心垂直距地高約157cm處檢見刮擦痕跡、距該擋板最前沿板110cm~123cm檢見刮擦痕跡;油箱底部可見刮擦痕跡,其上可見灰塵減層;油箱固定部件橡膠墊端口可見擦拭痕跡,痕跡處可見灰塵減層。
1.2無號牌普通二輪摩托車(發(fā)動機號尾數(shù):XXXXX),車身呈紅色,胎面寬約10cm,輪直徑約54cm,發(fā)動機號:93000351。經(jīng)查勘,該車前輪輪輞碎裂;右前車叉下端檢見黑色加層刮擦痕跡;前擋泥板檢見擠壓變形痕跡;前擋風塑料板檢見碎裂缺損;前大燈外殼局部開裂剝離;左后視鏡基座斷裂,左后視鏡外殼檢見2cm×1cm刮擦痕跡,其上可見銹跡附著;右后視鏡高度在118cm~129cm之間;左側排擋桿前端檢見彎折變形痕跡;后輪左側胎面檢見刮擦痕跡;右側護腿板外邊沿檢見刮擦痕跡;右側剎車腳踏桿檢見刮擦痕跡;排氣管左側外邊沿檢見刮擦痕跡,其上可見藍色油漆附著和銹跡附著;客座腳踏板外邊沿檢見刮擦痕跡,其上可見銹跡附著。
2、事發(fā)道路勘查與檢驗
事發(fā)路段為水泥路面,路面最大寬度(加寬路段)約6.08m,路面最小寬度約3.6m,沿無號牌普通二輪摩托車(發(fā)動機號尾數(shù):XXXXX)行駛方向右邊,混泥土路面邊沿距泥沙地面最大高度約8cm,道路右側側面路緣檢見連續(xù)黑色加層刮擦痕跡;道路右側無號牌普通二輪摩托車(發(fā)動機號尾數(shù):XXXXX)倒地處可見弧形擦痕和線型擦痕;道路右側側面路緣可見刮擦痕跡。
3、事故傷亡人員勘查與檢驗
據(jù)委托方提供的XXX司鑒所[2020]病鑒字第XX號司法鑒定書影印件記載:“尸表檢驗:死者XXX,裸尸,平仰臥于XX縣人民醫(yī)院太平間尸檢臺。身長167cm,發(fā)長1cm。色澤花白。左眼眶紅腫青紫呈“熊貓”保征,左顴部青紫腫脹,小范圍皮膚挫傷。左季肋部皮膚挫傷,雙側髖部及腹取溝區(qū)青紫,陰囊青紫、腫大,左脛前皮膚挫裂傷。右臀部皮膚青紫,左手指背部擠壓傷,左小腿后下段皮膚挫傷?!?/p>
三、痕跡比對與分析說明
1.車體痕跡比對分析:
1.1遵循造痕客體與承痕客體呈對應的關系,將XXX中型自卸貨車左前輪胎面外側刮擦痕跡,左前大燈外側后邊緣刮擦痕跡,左前大燈后邊緣兩處硬性材質(zhì)卡扣銹跡減層刮擦痕跡,與無號牌普通二輪摩托車(發(fā)動機號尾數(shù):XXXXX)左后視鏡基座斷裂痕跡,左后視鏡外殼碰撞刮擦痕跡,左側排擋桿前端彎折變形痕跡進行比對,二者痕跡之間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對應位置及介質(zhì)轉移等特征均相符,說明在委托檢驗鑒定范圍內(nèi),造痕客體與承痕客體相互作用存在緊密聯(lián)系的客觀印證(見痕跡對應關系圖1和痕跡對應關系圖2)。
1.2 因無號牌普通二輪摩托車(發(fā)動機號尾數(shù):XXXXX)外加遮雨傘的缺失,無法完全對應事發(fā)時的高度,通過相似二輪摩托車裝加遮雨傘具的實驗比對,XXXXX中型自卸貨車左前包角上沿刮擦痕跡、貨廂左側擋板刮擦痕跡處,存在與無號牌普通二輪摩托車(發(fā)動機號尾數(shù):XXXXX)外加遮雨傘接觸的一致性(見痕跡對應關系圖3)。
2、路面痕跡比對分析
2.1 沿無號牌普通二輪摩托車(發(fā)動機號尾數(shù):XXXXX)行駛方向觀察,道路右側邊沿檢見黑色加層刮擦痕跡,符合與該車前后車輪左側胎面接觸刮擦形成。
2.2 道路右側無號牌普通二輪摩托車(發(fā)動機號尾數(shù):XXXXX)倒地處可見弧形擦痕和線型擦痕,符合與該車前車輪倒地后,被中型貨車碾壓推進(推進方向為沿XXXXX中型自卸貨車行駛方向)接觸形成。
3、人體痕跡比對分析
3.1 無號牌普通二輪摩托車(發(fā)動機號尾數(shù):XXXXX)駕駛員左脛前挫裂傷部位處,符合該駕駛員在騎行狀態(tài)下與XXXXX中型自卸貨車左前防撞護杠下端前沿接觸碰撞形成(見痕跡對應關系圖4)。
3.2 XXXXX中型自卸貨車左側貨廂爬梯下段擦蹭痕跡,左前防撞護杠下端前沿擦蹭痕跡,左外側儲氣罐前端外側擦蹭痕跡,從痕跡的形成、形態(tài)分析,符合與柔性客體(如人體)接觸刮碰形成(見痕跡對應關系圖5)。
四、鑒定結論
2020年某月某日某時某分許,發(fā)生在某縣某鎮(zhèn)鄉(xiāng)道某線某地段的道路交通事故中,XXXXXX中型自卸貨車與無號牌普通二輪摩托車(發(fā)動機號尾數(shù):XXXXX)碰撞形態(tài)為:兩車會車過程中,無號牌普通二輪摩托車(發(fā)動機號尾數(shù)XXXXX)左前部與XXXXX中型自卸貨車左前部接觸后,無號牌普通二輪摩托車(發(fā)動機號尾數(shù):XXXXX)失控往右前側方向倒地,該車車頭前部遭XXXXX中型自卸貨車左后輪碾壓并前推(推進方向為沿XXXXX中型自卸貨車行駛方向),最終大約與公路行駛方向成直角靜止在公路上。
三、總結
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出,運動中的車輛碰撞痕跡往往是由人、車、道路三者綜合作用而形成的,具有明顯的動態(tài)性、綜合性,只有仔細做好基礎勘查工作,從運動的角度出發(fā)分析痕跡特點,采用動態(tài)多學科的知識對其進行檢驗和鑒別,才能做出正確的分析和判斷,從而達到還原事故真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建軍.交通事故物證鑒定技術[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1.12
[2]許洪國.汽車事故工程[M].人民交通出版社.2014
[3]李麗莉.道路交通事故車體痕跡鑒定[M].科學出版社.2017
[4]裴玉龍.道路交通安全[M]. 北京: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128
[5] 馬松齡;?李殿柱. 論交通事故車輛碰撞痕跡檢驗[J]. 法制博覽(中旬刊).2014.07.05
[6] 付勇軍. 交通事故中車輛碰撞痕跡檢驗要點[J]. 內(nèi)燃機與配件.2018.07.25
作者簡介: 盧勝軍( 1984 - ) ,男,湖南汨羅人,湖南迪安司法鑒定中心,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 痕跡物證與道路交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