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純 田軍
(陜西省鎮(zhèn)安縣醫(yī)院骨一科,陜西 鎮(zhèn)安 711500)
骨科常見病之一即股骨頸骨折,患者以老年人群居多;老年人自身合并有一定程度的骨質疏松,屬于骨折高風險人群[1]。目前股骨頭置換術是治療股骨頸骨折的常用手術方法。現(xiàn)微創(chuàng)技術能夠保障患者術中更小的創(chuàng)傷性及術后更佳的恢復性,減輕患者圍術期疼痛應激[2]。本研究探討微創(chuàng)入路與常規(guī)入路在股骨頸骨折老年患者的股骨頭置換術中的整體療效差異。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01月至2019年12月間本院接受股骨頭置換的老年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50例。對照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61~76歲,平均年齡(67.15±6.58)歲;Gorden分型:Ⅲ型37例,Ⅳ型13例;其中墜落傷10例,跌倒傷27例,交通意外傷13例。實驗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62~78歲,平均年齡(67.84±7.35)歲;Gorden分型:Ⅲ型39例,Ⅳ型11例;其中墜落傷12例,跌倒傷26例,交通意外傷12例。納入標準:確診股骨頸骨折[3];患者知情同意;可耐受手術。排除標準:多處骨折;合并嚴重臟器疾??;認知障礙或依從性差;病理性骨折;股骨頸骨折史。研究報備本院倫理委員會且獲得批準,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施行后外側入路:健側臥位全麻,在髂骨后上棘外下方5 cm位置,順臀大肌方向至大轉子后緣,朝股骨干方向延伸3 cm,此處作一弧形切口(10~15 cm);臀大肌、臀中肌間隙分離,并暴露外旋肌群再予切斷處理,關節(jié)囊暴露并切開后,行常規(guī)股骨頸截骨并取出,擴髓后安裝假體、復位、檢查活動度,滿意后收尾,關切口、置管。實驗組施行SuperPATH微創(chuàng)入路:健側臥位全麻,做一切口,位于沿大轉子尖端略靠近后遠端10 mm處,沿股骨干軸線向近端延伸6~8 cm,從梨狀肌和臀小肌間隙進入,將關節(jié)囊暴露后,沿轉子間窩與股骨頸鞍狀緣,將關節(jié)囊豎剖開至髖臼源,令轉子間窩暴露,此時調整患髖關節(jié)為50°屈曲、15°內收的狀態(tài);以SuperPATH專用尖頭直角拉鉤暴露股骨頸,注意保護周圍軟組織。以窄鋸片在骨折線下緣5 mm左右的位置鋸斷股骨頸并將其取出,糾正髖臼,并調整尖頭直角拉鉤位置,令其正對髖臼下緣前后側,股骨近端下緣放置霍夫曼拉鉤固定,將轉子間窩暴露,髖關節(jié)內旋、內收、屈曲,在轉子間窩頂部略靠近外側5 mm的位置開口,常規(guī)擴髓,將股骨柄假體置入后行髖臼沖洗工作,安置人工雙極頭,挑選合適假體并調整患肢角度,安裝復位后活動患肢檢查活動度,滿意后收尾,關節(jié)囊修復,切口關閉,常規(guī)置管。兩組術后均予以抗感染支持。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手術指標:手術用時、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術后恢復:住院用時、完全負重時間、下床活動時間;采用髖關節(jié)功能評分(Harris)評估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4];采用生活質量評分(SF-36)評估患者生活質量[5];采用托馬斯測量法+測角儀采集患者各狀態(tài)下的髖關節(jié)活動度[6]。
2.1兩組手術指標與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除手術用時外,實驗組其余手術指標與術后恢復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與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2.2兩組Harris與SF-36評分比較 兩組術前兩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實驗組Harris與SF-36評分均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Harris與SF-36評分比較分,n=50]
2.3兩組髖關節(jié)活動度比較 實驗組各髖關節(jié)活動狀態(tài)的角度均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髖關節(jié)活動度比較
股骨頭置換術后外側入路的不足之處在于手術創(chuàng)口較大,同時為保障手術的順利進行,術中需切斷部分外旋肌群及后關節(jié)囊,手術的創(chuàng)傷性較大,術后髖關節(jié)脫位風險較高。微創(chuàng)理念入路方式選擇上追求更小的創(chuàng)傷,從而提升患者治療體驗,改善患者圍術期疼痛應激,促進術后康復。
本文結果顯示,兩組術前Harris與SF-36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實驗組兩量表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屈曲、內旋、外旋、內收、外展角度及手術用時均大于對照組,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住院用時、完全負重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均小于對照組(P<0.05)。究其原因,微創(chuàng)入路法將小切口作于患髖關節(jié)后上方位置,通過梨狀肌與臀小肌間隙入關節(jié)腔,達到髖關節(jié)暴露的目的,從而有效避免側后方入路對外旋肌群造成的機械性損傷,使得患者術后髖關節(jié)脫位風險進一步降低。術中在處理髖臼時,配套經皮技術能夠進一步降低對切口長度的需求,加之微創(chuàng)入路的直視性優(yōu)勢,術中能夠降低透視次數(shù)??苫诮馄是皟A角,著手股骨側開槽處理,同時術中股骨髓內釘入路與股骨側開口入路一致,便于施術者掌握入路方式,能夠盡可能地保留患髖關節(jié)囊完整,在患者接受早期康復訓練時,能夠提供更好的肌張力[8]。
綜上,在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股骨頭置換術中采取微創(chuàng)入路,能夠改善患者手術指標與術后恢復情況,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更好,患者生活質量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