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鳳
摘要:目前,課外閱讀在閱讀教學中的比重不斷增加,但實際操作中,如何立足于教材,有效促使課內(nèi)外閱讀的融合,仍讓很多教師困惑。為破解此問題,必須尋求基于教材的拓展性課外閱讀教學的根本性指導方法,找準拓展點,讓課內(nèi)外閱讀無縫融合,并相互補充與促進。
關鍵詞:教材? 拓展性? 課外閱讀? 教學策略
目前,課外閱讀在閱讀教學中的比重不斷增加,但就實際教學的情況看,如何立足于教材,有效促使課內(nèi)外閱讀的融合,仍讓很多教師困惑。例如,課外閱讀缺乏針對性,不能立足于教材或依據(jù)文本的特征,恰當?shù)卣覝释卣裹c;不能利用在課內(nèi)閱讀中掌握的閱讀方法遷移至課外閱讀,以點帶面,舉一反三;等等。就此問題,筆者將從以下幾方面來談談基于教材的拓展性課外閱讀教學策略的具體做法。
一、教材典型結(jié)合點的拓展性課外閱讀
一般來講,課內(nèi)閱讀與課外閱讀之間都有一個或幾個帶有典型特征的閱讀拓展結(jié)合點,即“典型結(jié)合點”,其把握途徑可從其表現(xiàn)形式上尋求突破,如涉及課文的背景、原著、課文的作者、文本的留白以及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都可視其為閱讀拓展的“典型結(jié)合點”。指導學生找到課內(nèi)閱讀向課外閱讀的拓展點,才能最大限度地立足和理解教材,并成為構(gòu)建有效的課內(nèi)外閱讀體系的前提。
(一)以課文原著為閱讀拓展點
很多課文節(jié)選自名家名作,據(jù)此引導延伸閱讀,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拓展方法。比如學完了《海的女兒》一課,可以班級共讀《安徒生童話》;學習了《守株待兔》,可推薦閱讀《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學習了《刷子李》,可推薦閱讀《俗世奇人》。此外,像《草船借箭》《寶葫蘆的秘密》《騎鵝旅行記》《小抄寫員》等課文,都可以依托課文原著為閱讀拓展點,適時進行閱讀對比,讓學生能夠更充分地感受書中人物的鮮明形象,感受原著的魅力。
(二)以課文作者為閱讀拓展點
扣住教材介紹作者,圍繞作者推薦其名作名篇,可有效實現(xiàn)拓展性閱讀。例如,在學習六年級魯迅單元《少年閏土》一文后,可以引導學生讀一讀魯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如《阿Q正傳》《朝花夕拾》等。讓學生進一步走近魯迅,了解魯迅,充分感受魯迅先生的精神品質(zhì)及行文特點。再如,教材中的古詩教學,教師可以以作者為拓展點,以“一”帶“多”地學習。比方說,學習《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一課,在教學時可以先介紹蘇軾的生平簡介及創(chuàng)作風格,結(jié)合《古詩80首》《國學經(jīng)典誦讀》引入杜甫其他詩篇的學習,讓學生更能感受到這位詩人在詩篇中所表達的精神世界、獨特意境和思想情操。
(三)以文本留白為閱讀拓展點
部編版教材中有很多課文都有“留白”處,這些“留白”恰好可以成為閱讀的拓展點,抓住此點引導學生去閱讀,展開想象,進行文本再創(chuàng)造,將拓展的閱讀材料與文本融為一體,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例如,《普羅米修斯》是希臘神話故事,課文描寫了普羅米修斯為了解救人類,從太陽神那里偷取火種帶到人間,遭到宙斯懲罰,最終獲救的故事。但是課文中描寫他與宙斯斗爭還有很多留白之處。根據(jù)這個留白,可以補充閱讀《希臘神話故事》中的其他章節(jié),再播放動畫,讓這個留白點充實起來,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再創(chuàng)造,讓這位英雄人物的形象深入學生心中。
(四)以表現(xiàn)手法為閱讀拓展點
部編版教材中有不少借物喻人的文章,如在執(zhí)教《落花生》一課時,可在課堂上適時推薦《白楊》《梅花魂》等文章,跟學生一起分析和感受借物喻人的文章結(jié)構(gòu)及表達上的特點,并在自學自悟中獲得學法與認識。又如,教學《童年的水墨畫》一課時,可抓住兒童詩體裁這個“點”來拓展學生的課外閱讀,因此選擇冰心、金波等作家的兒童詩,來進一步感知兒童詩的特點,應當說是恰到好處。
二、教材主題關聯(lián)的拓展性課外閱讀
與課文主題關聯(lián)的拓展性課外閱讀就是在閱讀教學中以一定的“人文主題”為切入點,通過多個與之具有共同主題的文章整合,形成同一人文主題的群文閱讀。在實際教學中,將零散、單一的語文學習文本按照主題進行整合,從而使其容量增大,功能增強。
(一)同一主題作品比較閱讀
四年級下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主題單元,教學時可借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梅蘭芳蓄胡》來講教材,引導學生通過品讀、體悟,從而理解“愛國”的含義。教學時,先從愛國的古詩詞談到現(xiàn)代愛國詩詞。然后,引導學生從抗疫英雄、搶險救災的戰(zhàn)士身上體會華夏兒女“血濃于水”的民族之愛。接著,再引導學生學習《回自己的祖國去》,了解華羅庚身居海外不忘回國奉獻的故事,體會老一輩知識分子的愛國心。最后,拓展到《難忘的一課》,感受臺灣老師的愛國情誼。這樣,把多篇文章圍繞一個主題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可使學生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內(nèi)涵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文本主題拓展遷移閱讀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圍繞教材這個“例子”,在“面”上鋪開、在“點”上深入,引導學生根據(jù)不同主題的特點,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進行主題閱讀的拓展或者相關的語文實踐,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積累,在積累中提升閱讀能力。
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可引入“圓明園”這一主題的相關教學資源,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與經(jīng)典文本《圓明園的毀滅》對話,學生通過揣摩,領悟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內(nèi)涵。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正確對待歷史,面對歷史有著什么樣的反省、反思?在這種超越了教材的學習中,孩子們的認識獲得了推進,靈魂也得到了凈化,不能不說是一種深廣的引導。
三、拓展性課外閱讀教學策略應注意的問題
實施拓展性課外閱讀教學還要處理好以下關系。
(一)注重“積累”與“運用”的關系
學生語言的積累只依賴于課堂教學顯然是不行的,它是一個在長期閱讀中習得的過程。因此,要在小學階段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廣泛的閱讀中積累語言。尤其要重視經(jīng)典書籍的精讀。學生通過對名家名篇的認真研讀,從而逐步領悟文章的架構(gòu)方式與技巧,品味作品語言表達的魅力。在此基礎上再舉一反三,仿說仿寫,這樣就將內(nèi)化的語言進行了輸出,由“積累”轉(zhuǎn)化為“運用”。
除此之外,還可多開展班級主題閱讀活動,如舉行故事會、演講會、讀書分享會、讀書征文、開展閱讀手抄報制作比賽等活動??梢越嗉墪?,定期開展班級圖書漂流活動。通過開展一系列的閱讀實踐活動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享受閱讀,熱愛閱讀。
(二)注重“海量”與“適度”的關系
對學生來說,海量的閱讀能夠幫助他們積累文化知識,豐富情感內(nèi)涵,提高語文素養(yǎng),能夠幫助他們適應未來社會。目前,很多專家呼吁讓課外閱讀——課外些,再課外些!這呼聲呼出了課外閱讀“課外”的本質(zhì)屬性。因此,在提倡“海量”閱讀的同時,也要把握好“度”。教師要緊扣語文教學目標,以課內(nèi)閱讀教材為立足點,整合課外閱讀資源,做好統(tǒng)籌安排、有效利用。讓課外閱讀與文本教學緊密結(jié)合,注重課外閱讀的實效性,引導學生在海量的課外閱讀中,讀有速度,讀有法度,讀有效度。
參考文獻:
[1]呼碧霞.“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實踐例談[J].遼寧教育,2012(10).
[2]伍思范.新課改下的小學生語文閱讀指導策略[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7(14).
[3]王怡.如何指導學生有效開展課外閱讀[J].小學語文教學:園地,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