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玉霞 劉珊珊 范曉軍 紀海青
濰坊眼科醫(yī)院眼科 261041
青光眼作為臨床常見眼科疾病,主要有眼壓病理性增高導致,患者癥狀以視神經萎縮及視野缺損為主,隨著病情的發(fā)展,可導致患者出現(xiàn)失明等嚴重癥狀,由于該疾病目前尚無根治方法,患者需終身服藥,因此患者治療依從性的高低對其癥狀的改善具有重要影響〔1〕。臨床經驗表明,由于多數(shù)患者對自身疾病及治療的認知水平較低,導致其難以完全按照醫(yī)囑進行治療,而常規(guī)護理在患者治療期間更多的關注其癥狀的改善,對患者認知水平的干預程度〔2〕。有學者指出,可對該類患者實施知信行健康理論干預,通過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水平,樹立良好的治療態(tài)度,進而通過改善其行為達到控制病情發(fā)展的目的〔3〕。本文擬探討知信行健康理論干預對青光眼患者疾病認知、自護能力及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
選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在濰坊眼科醫(yī)院進行青光眼治療的患者110例。納入標準:①經檢查符合《眼科學》〔4〕中關于青光眼的診斷標準;②意識及溝通能力正常,能夠配合護理及調查工作;③經濟狀況良好,能夠負擔治療費用;④對本研究方法知情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①伴有精神類疾??;②伴有肝腎功能異?;蛱悄虿〉葘Ρ狙芯看嬖谟绊懙募膊?;③伴有其他類型眼病或全身性疾病;④參與本研究前已參與其他依從性研究。其中男61例,女49例;年齡41~62歲,平均(53.02±7.64)歲;術前病程3~7年,平均(5.12±0.89)年;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29例,高中及中專57例,大專及以上24例。根據(jù)患者入院時間將其分為常規(guī)組及干預組,每組55例。兩組患者的一般情況及病情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及病情比較
常規(guī)組患者行常規(guī)護理,包括心理干預、健康教育、飲食干預、病情監(jiān)護、遵醫(yī)囑用藥及出入院指導等,在患者出院時,約定復查時間,并通過電話方式定期對患者進行隨訪。干預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行知信行健康理論干預,其具體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1.2.1患者評估 于患者入院后的1~3 d,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評估患者一般情況及對自身疾病的認知水平〔5〕,問卷為該院人員根據(jù)文獻資料及臨床護理工作實際自行設計,內容包括:①患者一般情況,包括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工作性質、經濟情況、家庭結構、心理狀態(tài)、睡眠質量、既往病史、遺傳病史等;②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水平,包括青光眼發(fā)生及發(fā)展的誘因、治療方法、護理方法及轉歸等。
1.2.2干預措施
1.2.2.1認知水平的提高 措施包括:①患者入院后采用一對一溝通及集體授課相結合的方式,向患者及其家屬分階段講解青光眼的相關知識,包括基本概念、正常眼壓范圍、疾病發(fā)生的影響因素、疾病類型、主要癥狀、治療及干預方法、轉歸及隨訪等,重點介紹治療依從性對緩解其癥狀的重要性〔6〕,同時告知患者如能夠對該疾病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并定期復診,能夠有效控制病情的發(fā)展。②向患者發(fā)放健康教育手冊,并通過視頻及圖片等方式加深患者對自身疾病及治療方法的認知程度。③指導患者進行滴眼藥水及按摩眼球、并告知其測量眼壓及放松治療的方法。
1.2.2.2態(tài)度及信念的轉變 措施包括:①在治療期間護理人員應多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并在溝通時評估患者對自身健康及疾病治療的態(tài)度,鼓勵患者說出治療期間遇到的困難及內心疑慮,盡可能滿足患者在治療期間提出的合理要求并采用易懂且專業(yè)的方法消除患者疑慮,以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信念。②在護理過程中需尊重、理解患者的文化心理及生活習慣,通過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正確引導患者采用積極的行動控制疾病的發(fā)生及發(fā)展。③臨床經驗表明,患者對護士長及主管護師的信任程度顯著高于低年資護士〔7〕。因此,護士長及主管護師應更多地參與到患者的護理中,通過提高對患者的關心程度,調整患者心理狀態(tài)及健康信念,進一步鞏固其健康信念。④通過邀請以往治療效果較好的患者對正在接受治療的患者進行經驗分享,以提高其對治療的信心。
1.2.2.3行為的改變 措施包括:①引導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使患者自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工作及生活中,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自身錯誤行為,并及時糾正,在對患者進行干預時,應注意調控患者情緒,避免其因激動而出現(xiàn)眼壓增高等不良情況。②行為指導,指導患者在生活中控制自身情緒,并保證飲食的合理性,禁止服用濃茶、咖啡及酒類,對吸煙的患者進行戒煙干預,同時對其飲水量進行控制,單次飲水量不得>300 ml〔8〕,以免導致眼壓的升高。另外,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進行運動指導,以降低其眼壓。③做好患者出院后隨訪工作,通過電話及上門等方式,了解患者用藥情況,并對其在該時段出現(xiàn)的問題及疑慮進行解答,對其不良行為進行指導,頻率為1/w,待患者眼壓穩(wěn)定后,可將其頻率降低至1次/個月〔9〕。④定期召開病友座談會,并邀請眼科醫(yī)師及癥狀控制較好的患者對治療方法及自身護理經驗進行介紹,以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信心及依從性。
采用該院自制量表對患者干預前后對疾病的認知情況進行評價,滿分100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患者的認知水平越高;采用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SCA)〔10〕對患者干預后自我護理能力進行評價,該量表包括自我護理能力、自護責任感、自我護理技能、自我概念及健康知識水平共計5個維度,分數(shù)越高表明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越高。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11〕及抑郁自評量表(SDS)〔12〕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理狀態(tài)進行評價,SAS量表評分>50分,SDS量表評分>53分,提示其相應不良情緒呈陽性,且評分越高提示其不良情緒程度越嚴重。
干預前,兩組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干預組患者評分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疾病認知水平比較(分,
干預后,干預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評分顯著優(yōu)于常規(guī)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分,
干預前,兩組患者心理狀態(tài)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干預后,干預組患者SAS及SDS評分均顯著優(yōu)于常規(guī)組(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不良情緒(分,
青光眼作為全球第二位的致盲眼病,對患者視覺健康具有嚴重威脅。研究表明,該疾病發(fā)病率約為0.21%~1.64%,且由于該疾病為不可逆性疾病,因此患者需終身服藥,以抑制病癥的進一步發(fā)展。但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由于該類患者年紀普遍較高,且在發(fā)病后對該疾病進程及治療方法的了解程度較低,因此在出院后由于無法得到有效的護理干預,導致其對治療的依從性較差,導致病情逐步惡化,影響其生活質量及心理狀態(tài)〔13〕。
本研究對患者實施知信行健康教育干預,該理論將人類行為的改變分為三個過程,即獲取知識、建立信念及形成行為。同時,該理論認為,獲取知識是建立信念及產生行為的基礎,而當患者建立積極的信念及態(tài)度后,其才能夠主動形成行為。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前,兩組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水平、自護能力及心理狀態(tài)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干預后,干預組患者評分顯著高于常規(guī)組?;颊哒J知水平的提高,主要與該護理模式認為認知是改變患者行為的基礎,與常規(guī)護理相比,在認知方面進行重點干預,因此該組患者認識水平顯著提高,而在常規(guī)護理中,雖然也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但其作為護理措施中的一小部分,其重視程度較弱〔14〕。同時,本研究還顯示,在干預后,干預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評分顯著優(yōu)于常規(guī)組。導致該結果的因素包括以下幾方面:①患者認知水平的提高,對導致自身疾病發(fā)生及發(fā)展的因素更加了解,因此在恢復過程中能夠主動避開以上因素,有助于提高自我護理能力;②患者態(tài)度及信念的建立,能夠使其在恢復期間自覺的配合護理措施,并在出院后根據(jù)治療期間的護理措施,進行自我護理〔15〕;③護理人員對患者行為的有效約束,使患者在恢復期間學到相關護理知識,進而提高其自我護理能力。另外,本研究還顯示,干預組患者SAS及SDS評分均顯著優(yōu)于常規(guī)組?;颊咝膽B(tài)改善的原因主要包括兩部分:①患者認知及意識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緩解其不良情緒;②患者行為的改變及對治療依從度的提高,有助于其癥狀的改善,避免其因病情進一步發(fā)展而出現(xiàn)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對青光眼患者實施知信行健康理論干預,能夠有效提高其疾病認知、自護能力及心理狀態(tài),進而能夠有效提高其對治療的依從性,對病情的控制具有重要意義。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