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帥,施國標,張洪泉,鞠程赟,桑冬崗
(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北京 100081)
目前乘用車轉向技術較為成熟,但對于客車、貨車等中重型商用車,由于前軸負荷大所引起的轉向阻力很大,基本還是采用傳統(tǒng)液壓助力轉向系統(tǒng)(HPS)[1]。商用車駕駛員工作時間長、轉向勞動強度大,轉向舒適性亟待改善。此外商用車的運營環(huán)境和行駛工況較為固定,被認為是可以率先實現(xiàn)自動駕駛的商業(yè)化運營,進而完全解放駕駛員,因此,轉向系統(tǒng)的電動化和智能化需求明顯[2]。本文中采用傳統(tǒng)HPS和EPS結合的電液耦合轉向系統(tǒng)(IEHS)來滿足該需求,HPS可提供大型商用車所需的大轉向轉矩,EPS可對目標轉矩進行精確控制。
國內外對商用車電液耦合轉向的研究主要在參數(shù)優(yōu)化[3-4]、補償控制[5]、操縱穩(wěn)定性[6-7]等方面,對于轉向系統(tǒng)的轉向盤轉矩特性、駕駛員路感[8-9]及控制策略[10]的研究相對較少。申榮衛(wèi)等[11]針對乘用車EPS,設計了對理想轉向盤轉矩的閉環(huán)PID控制策略,控制策略簡單,但是對于車輛特性變化的魯棒性不強,且對外界擾動的抑制效果一般。Lee等[12]研究了用于目標轉向盤轉矩跟蹤的魯棒自適應轉矩控制策略,但是控制算法的效果更多地依靠車輛模型的精度。由于電液耦合轉向系統(tǒng)是機電液相結合的復雜系統(tǒng),商用車整車狀態(tài)一致性差、載荷變化大[13],存在死區(qū)、飽和、摩擦、間隙及壓力流量增益等非線性因素、行駛過程中具有側風、路面沖擊等諸多干擾,且存在參數(shù)時變、未建模因素和很強的不確定性等因素,傳統(tǒng)通過助力特性曲線計算目標電流并進行跟蹤的分層EPS控制策略,很難滿足本系統(tǒng)的控制需求。
本文中設計了基于目標轉向盤轉矩的自抗擾算法跟蹤策略。自抗擾算法是一種魯棒非線性控制方法,通過擴張狀態(tài)觀測器實時估計并補償系統(tǒng)運行時受到的各種“外擾”和“內擾”的總和作用,結合非線性反饋結構實現(xiàn)良好的控制品質,仿真驗證了算法的有效性。
IEHS系統(tǒng)結構如圖1所示,主要包括循環(huán)球液壓轉向裝置、電動助力轉向裝置及其控制單元。電動助力轉向裝置集成有轉矩和轉角傳感器,用于提供電動助力和主動的轉向盤轉矩控制,可以提供隨速助力和主動回正。液壓助力裝置輸入端與電動助力轉向裝置輸出端聯(lián)接,根據(jù)駕駛員與電動助力疊加的轉向力矩通過轉向閥控制液壓助力的大小??刂茊卧‥CU)根據(jù)采集到的轉向盤轉矩與轉角和車速等車輛狀態(tài)信息以確定助力特性控制電機助力,也能夠接收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對轉向系統(tǒng)的主動控制請求[14]。
圖1 電液耦合轉向系統(tǒng)結構圖
為了獲得良好的路感,首先要確定理想轉向盤轉矩。考慮到其影響因素有側向加速度、車速等[15],吉林大學通過駕駛模擬器得到了我國駕駛員理想轉向盤力矩特性,以駕駛員施加在轉向盤的操控感為基礎,一定車速以上,理想轉向盤力矩隨車速和側向加速度增大而增大[16]??紤]到駕駛員直觀感受的是手上作用力,理論上乘用車的理想轉向盤力矩轉化為駕駛員手力后,再通過商用車所對應轉向盤直徑即可轉化為商用車理想轉向盤力矩[17]。綜合相關研究成果并結合商用車偏重的轉向需求,擬合插值后給出了商用車駕駛員偏好的轉向盤力矩,如圖2所示。
圖2 商用車理想轉向盤轉矩特性
電液耦合轉向系統(tǒng)原理如圖3所示,IEHS系統(tǒng)主要包括管柱、電動助力轉向、液壓助力轉向、轉向負載和整車動力學等模塊,分別對各模塊進行建模。
圖3 電液耦合轉向系統(tǒng)原理圖
轉向盤與轉向管柱模型:
式中:Tw為轉向盤輸入轉矩;θw為轉向盤轉角;Jw為轉向盤轉動慣量;Bw為轉向盤阻尼系數(shù);K1為扭桿剛度系數(shù);θ1為扭桿底端轉角。
電機機械模型:
電機電樞回路的微分方程:蝸輪蝸桿減速機構的動力學方程:
式中:θm為電機轉角;Jm為電機轉動慣量;Bm為電機阻尼系數(shù);Tm為電機電磁轉矩,Tm=KTI;Ta為助力力矩,Ta=Km(θm-θ1im);KT為剛性系數(shù);im為蝸輪蝸桿減速比;U、I為電壓和電流;Lm、Rm為電感和電阻;KE為反電動勢常數(shù);Jmd、Bmd為減速機構的轉動慣量和阻尼系數(shù)。
循環(huán)球式轉向器數(shù)學模型:
轉向螺母動力學方程:
式中:θ2為螺桿轉角,θ2=2π∕t;x為螺母位移;t為螺桿螺距;Fn為螺桿作用在螺母的軸向力;α0為螺旋滾道導程角;ρk為螺桿螺母副換算摩擦角;ds為螺桿直徑;m為螺母及其后部分的等效質量;p1、p2為活塞(螺母)兩側壓力;Ap為活塞有效面積;Fr為齒扇作用在螺母的力,F(xiàn)r=Tr∕rgs;Bn為活塞阻尼系數(shù)。
液壓系統(tǒng)的轉閥等效為惠斯通橋組,忽略液壓油的可壓縮性和內外泄漏。根據(jù)流量平衡可得:
式中:Qs為進油口流量;Qout為出油口流量;Q i為通過轉閥各閥口的流量,i=1,2,3,4;QL1、QL2為進入液壓缸左右兩端的流量。
轉向阻力矩主要由側向力和垂向力產(chǎn)生的回正力矩,高速時轉向與側向力有關的回正力矩占主要部分,車速低時隨車輪轉角增大而產(chǎn)生的重力回正力矩明顯,由此產(chǎn)生的回正力矩為
式中:ltp、lhq為輪胎拖距和主銷內移量;θkia為主銷內傾角。
由于商用車長寬比大,更適用整車2自由度模型,如圖4所示。
圖4 整車2自由度模型圖
建立動力學方程可得
式中:a、b為質心到前、后軸距離;k1、k2為前后輪側偏剛度;M為整車質量;β為質心側偏角;ωr為橫擺角速度;u為車速;v為質心速度在y軸分量;I z為整車轉動慣量;δ為前輪轉角。
本文中設計了基于ADRC的目標轉向盤轉矩跟蹤控制策略。首先,根據(jù)理想的轉向盤力矩特性、車速、側向加速度信號決策出目標轉矩,然后,對目標轉向盤轉矩進行自抗擾跟蹤控制,直接閉環(huán)控制轉向盤目標轉矩。利用自抗擾控制算法的優(yōu)越性來克服轉向系統(tǒng)內部非線性、參數(shù)攝動、傳感器噪聲、外部干擾等不確定因素對系統(tǒng)閉環(huán)控制產(chǎn)生的不良影響。其中,2階自抗擾控制算法由跟蹤微分器(TD)、擴張狀態(tài)觀測器(ESO)和非線性誤差反饋控制器(NLSEF)[18]3個部分組成,如圖5所示。
跟蹤微分器根據(jù)輸入信號安排過渡過程并提取微分信號v2;擴張狀態(tài)觀測器根據(jù)系統(tǒng)輸入輸出信號u、y估計系統(tǒng)狀態(tài)變量x1和x2,得到其估計值z1和z2,并同時得到作用于被控對象的擾動w的估計值z3,非線性狀態(tài)誤差反饋控制器主要根據(jù)系統(tǒng)狀態(tài)誤差e1、e2來決定誤差反饋控制量u0的大??;擾動估計補償器通過u0和擾動估計值z3來確定施加給最終控制對象的控制量u對應于電機電壓,b0是對擾動補償?shù)墓烙嫛?/p>
根據(jù)自抗擾控制的標準算法,得出2階自抗擾控制算法各部分的離散表達式[19]如下。
(1)跟蹤微分器
其中:
函數(shù)f[e(k),v2(k),r,h0]中:
式中:r為速度因子,r越大跟蹤速度越高;h為積分步長。
跟蹤微分器是快速無超調的跟蹤輸入的目標轉向盤轉矩。
(2)擴張狀態(tài)觀測器
式中:β01、β02、β03為觀測器的增益參數(shù);a01、a02為fa(e,a,δ)中的非線性因子;δ01、δ02為fa(e,a,δ)中的控制參數(shù);δ0>0為濾波因子。
擴張狀態(tài)觀測器觀測被控對象的狀態(tài),同時利用擴張量補償并抑制外在擾動和系統(tǒng)不確定性的干擾,有效地提高算法對模型的適應性。
(3)非線性誤差反饋器
非線性誤差反饋器是在線性PID基礎之上對e1、e2的非線性組合,得到更高的反饋效率,提高算法控制效果。
為了研究ADRC算法在商用車IEHS系統(tǒng)中轉向盤轉矩直接閉環(huán)控制的效果,驗證算法的魯棒性,與常規(guī)PID控制算法進行了仿真對比。表1和表2分別給出了整車和電液耦合轉向系統(tǒng)的主要結構參數(shù)和控制器的主要控制參數(shù)。
為了驗證所設計的轉矩閉環(huán)ADRC算法的跟蹤效果,進行車速為40 km∕h下的轉向仿真試驗,試驗條件為轉向盤正弦角輸入的幅值為90°,周期10 s,對比PID控制的結果如圖6所示。
對比發(fā)現(xiàn),轉矩閉環(huán)ADRC算法的跟蹤效果更好,實際轉向盤轉矩特性和目標轉向盤轉矩特性非常接近,說明所設計的轉矩閉環(huán)ADRC算法更能克服電液耦合轉向系統(tǒng)的機電液耦合的復雜特性。
為了驗證轉矩閉環(huán)ADRC算法的抗擾能力,針對復雜的電液耦合轉向系統(tǒng),考慮電機的擾動,在助力裝置輸出端加入幅值為5 N·m的白噪聲信號干擾來模擬系統(tǒng)受到的擾動,仿真得到轉向盤特性,如圖7所示。由圖可知,自抗擾算法對系統(tǒng)的擾動可以達到很好的控制效果。
表1 主要結構參數(shù)
表2 主要控制參數(shù)
圖6 轉向盤轉矩特性跟蹤
圖7 電機干擾對轉向盤轉矩特性的影響
當汽車行駛在非平坦路面上時,一般不希望路面的沖擊負荷傳遞到轉向盤上,否則會引起駕駛員緊張和疲勞。為模擬路面的沖擊負荷,仿真時在轉向阻力上加入最大幅值為1 000 N·m的白噪聲,仿真得到的轉向盤轉矩特性如圖8所示。由圖可知,自抗擾算法對路面沖擊干擾的控制效果明顯好于PID控制算法,使得由路面不平度引起的高頻沖擊載荷很難影響到轉向盤。
圖8 路面干擾對轉向盤轉矩特性的影響
為分析控制策略對路感的影響,進行了不同車速下的路感仿真試驗,如圖9和圖10所示。由圖9可見,隨著車速的增加,側向加速度也隨之增大。由于轉向盤的去程和回程在同一轉角下對應的側向加速度不一樣,從而引起轉向盤的轉矩也不同。由圖10可見,隨著車速的增加,轉向盤上的轉矩不斷增加,從而增加了高速轉向時的穩(wěn)定性。在中位附近能夠滿足“中位感”要求,在全轉角范圍內保證手感梯度,同時也能減小駕駛員的駕駛疲勞感。
圖9 側向加速度與轉向盤轉角關系
圖10 隨車速及轉向盤轉角的轉向手力特性
針對商用車電液耦合轉向系統(tǒng),提出了以轉向盤轉矩為控制目標的跟蹤控制策略,并將其與常規(guī)的PID控制進行對比。仿真結果表明,該自抗擾控制算法的設計靈活,控制效果明顯好于傳統(tǒng)的PID控制,跟蹤精度顯著,自抗擾控制算法在抑制外界對轉向系統(tǒng)的擾動方面表現(xiàn)了良好的魯棒控制效果,同時有效地改善了商用車駕駛員的轉向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