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景 劉國芳
[摘 要] “植物學”課程是本校生物技術專業(yè)一門重要的專業(yè)基礎必修課。植物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課程內容跨度較大。當前“植物學”課程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嚴重影響了“植物學”的教學效果。筆者通過教學實踐,汲取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經驗,從教學理念、教學設計、教學模式,科研與教學結合、課外實驗、教學資源、考核方式等方面。探索教學改革措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期望為“植物學”教學質量的提升做出一點貢獻。
[關鍵詞] 植物學;教學方法;評價
“植物學”課程是本校生物技術專業(yè)一門重要的專業(yè)基礎必修課。植物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課程內容跨度較大,分為形態(tài)結構和系統分類兩部分內容,具體包含植物細胞、植物組織、植物營養(yǎng)器官和植物繁殖器官的形態(tài)、結構、生理功能和經濟價值以及植物分類。課程設置在大一第一學期,是大學新生進入校門的第一門專業(yè)課,承載著他們對大學學習的憧憬和向往,對于培養(yǎng)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非常重要。
“植物學”共計66課時,其中理論48課時,實驗18課時,在一個學期完成。由于“植物學”課時量少,概念繁多、難記憶且抽象,如何使學生能快速、有效且系統地學習和掌握本門課程的基礎理論知識,并保持或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興趣,成為當前本課程教學中遇到的新挑戰(zhàn)。因此,筆者結合在教學中發(fā)現的問題,汲取其他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改革探索。
一、“植物學”傳統教學方式的弊端
1.過于強調知識的系統學習和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為教學方式單一、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知識為中心。該模式可以讓教師更好地組織和控制教學過程,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只是知識的接受者,學習缺乏主動性,使得學生逐漸喪失了學習興趣。
2.教學內容陳舊。初高中生物課中涉及的生命的物質基礎、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生物的生殖和發(fā)育等部分的內容,重復出現在大學“植物學”課本當中,有關植物學前沿的知識很少更新。
3.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實驗教學脫離。實驗課安排在課程的最后4周,只安排了4個實驗內容,且基本集中在植物形態(tài)解剖方面,實驗內容不夠全面、豐富,植物分類實踐課時嚴重不足,導致學生掌握植物分類知識不夠扎實,課程結束后真正能夠掌握的相關知識非常有限。
4.評價方式中,過于注重結果性評價。期末閉卷考試成績占60%以上。
二、轉變教學理念,堅持以學生為中心
“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本質是實現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就是以學生學習需求為導向,讓學生自主地表達真實需求,主動參與問題討論,共同協商對策建議,讓學生動起來,由被動接受學習轉向主動自主學習[1]。
采用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在教材的選擇上,根據學生興趣與能力,不指定唯一教材,可以給學生一系列難易程度不同的參考書,拓寬學生知識層面,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在上課過程中可經常引入主題或實驗探討。使學生在課下主動查閱相關文獻,積極思考,編寫講稿,加深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提升課堂的氣氛[2]。
三、做好緒論課的教學設計,激發(fā)學生對“植物學”學習的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緒論課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教師的評價,更關系著學生對本門課程的認識以及今后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3]。因此認真做好緒論課的教學設計,對于整個教學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上好緒論課首先要求教師應該足夠重視,認真設計好教學過程,充分利用個人淵博的學識、風趣幽默的授課風格、生動實用的教學案例,突出緒論的引導性,使學生了解該課程將要學習的基本內容、懂得該課程與本學科的關系以及與其他后續(xù)課程之間的關系,為全課程的學習和取得良好的教學打下基礎[3,4]。其次,穿插介紹一些與學科專業(yè)相關的前沿研究,增加學生對專業(yè)認同感和對課程的學習興趣。第三,緒論課上教師要教給學生學習“植物學”正確的思維和方法以及本課程學習應該采用的方法和技巧。最后,緒論課上還必須明確本門課程的教學安排和評價考核要求及標準[5]。
比如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介紹身邊熟悉的植物,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同時又能將學生引入“植物學”學習的情境當中。接著以提出問題的形式,引發(fā)學生思考。為什么要學習“植物學”?“植物學”主要學習哪些內容?我們該如何學習“植物學”這門課程?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有助于學生明確學習內容和學習目的,有助于引導學生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針對課程不同的內容,采用多個教學模式
“植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針對課程不同的內容,應該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植物形態(tài)結構部分,主要涉及植物的根、莖、葉、花和果的外部特征以及植物的解剖特征兩部分。本校的地理位置處于亞熱帶地區(qū),基本一年四季都是花紅柳綠,有著豐富的植物資源。在學習外部形態(tài)特征的時候,教師可以采用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即問題教學法進行教學,就是將教材的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在尋求、探索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中,掌握知識、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技能,進而培養(yǎng)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6]。簡單點說就是轉變課堂的主體性,教師在課堂活動中,是課堂的參與者和輔助者,而學生才是課堂真正的主體。
比如教師可以提出“校園植物不同種類,莖的外部形態(tài)有哪些異同點”,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去觀察校園植物,同時對不同植物進行識別。通過自己的觀察、與他人的交流以及查閱相關的資料,掌握植物莖的外部特征。
植物的解剖部分,涉及微觀領域且比較抽象,知識點繁多且難于理解。教師可以采用圖片直觀教學法,同時配合啟發(fā)、歸納、對比等教學方法。比如這部分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植物根的初生結構和莖的初生結構有哪些異同點?植物根的次生結構和莖的次生結構的異同點?教師可以采用根、莖成熟區(qū)的橫切結構圖,引導學生進行對比觀察,啟發(fā)學生將其與功能的關系緊密結合起來,鼓勵學生進行總結、歸納。通過問題教學法,讓學生將知識內化,學會運用遷移規(guī)律,形成舉一反三的能力,也就是古人所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植物分類部分,可以將教學與植物學實習(實驗)結合起來。結合當地的植物資源,對教材的內容進行篩選和整合。對教材的重點、難點以及必講內容進行繼承,同時結合學科專業(yè)發(fā)展的前沿知識、地方資源特色以及學生的特點和興趣愛好等,靈活更新內容?!鞍俾劜蝗缫灰姟钡恼J知規(guī)律,十分適合描述性的學習心理。在講授具體每一個科的特征時,可以將課堂轉移到校園中,對著校園植物,一邊學習一邊觀察,同時可以結合種子植物科特征歌來進行授課。例如《銀杏歌》:“單屬單種古孑遺,落葉喬木莖直立;枝分長短葉扇形,長枝互生短簇生;葉脈平行端二歧,雌雄異株分公母;雄花具梗葇荑狀,雌花長梗端二叉[7]?!绷硗?,盡量采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植物為代表介紹其特征,“言之有物”地講解分類知識更利于學生理解掌握[8]。
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化技術,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首先將學生進行分組,依據興趣分為苔蘚植物組、裸子植物組、被子植物組等。學生利用手機App(全稱Application)如“形色”“花伴侶”“微軟識花”等軟件識別校園植物,拍照記錄植物的特征,并查閱資料對該植物的其他信息進行了解。最后每組成員對自己的學習成果用PPT進行講解和展示。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植物識別的特征,還需要采集植物樣品,讓學生對植物的器官進行解剖,并進行標本的鑒定和保存,加深對植物分類知識的印象。
與其他學科知識聯系起來,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加深對該植物的了解和記憶。例如將傳統詩詞融入我們的教學當中,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而且可以使學生興致盎然[9,10 ]。“幽蘭花,在空山,美人愛之不可見,裂素寫之明窗間。幽蘭花,何菲菲,世方被佩資簏施,我欲紉之充佩韋,裊裊獨立眾所非。幽蘭花,為誰好,露冷風清香自老?!币砸皇讋⒉疁氐摹短m花》,將學生帶入單子葉植物蘭科的學習中,沒有了枯燥乏味之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神清氣爽、滋潤心田的美感[ 10 ]。同時在學習當中,還能陶怡情操,培養(yǎng)熱愛自然的感情。
總之,理論課學習不應該單純地講授知識點,要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比如將“為什么含羞草碰一下就會立即閉合”“為什么跳舞草聽見音樂就會動起來”“武俠小說中的見血封喉毒藥來源于哪種植物”等這些引入教學,有助于引發(fā)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將原本乏味的理論知識變得生動活潑,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增強了探索自然的興趣[ 11 ]。此外,還可以給學生穿插播放《植物王國(Kingdom of Plants)》《植物私生活(The Private Life of Plant)》以及《植物之歌(How To Grow A Planet)》等植物紀錄片,啟發(fā)、引導學生自我學習[ 11 ]。
五、在教學中增加最前沿的學術研究成果
長期以來,植物學領域的新進展大多分布在“植物細胞生物學”“植物分子生物學”“植物發(fā)育生物學”等“植物學”的分支課程中,因此,“植物學”的內容相對比較穩(wěn)定。但是在植物的用途以及植物形態(tài)與適應機制的研究成果方面,一直都有很多的研究報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將科研與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這種信息傳遞既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也讓學生掌握了本學科國內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時還可以激發(fā)學生從事科學研究的興趣愛好,達到了促進學生個體發(fā)展的目標。如何將科研與教學有機的結合, 是高校教師值得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12 ]。
例如教師每周可以查閱一篇最新的有關植物方面的研究進展,制作成PPT課件,利用課前5分鐘,介紹給學生?;蛘呓處熆梢越⒁粋€交流群,每周給學生及時推送最近的科學研究進展,學生積極發(fā)表自己的看后感想。此外,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科研,介紹自己在科研中的一些體會以及在科研中形成的觀點。將承擔的科研項目的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引入教學,有助于學生對植物學基礎理論的理解,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把知識講活,提高了課程質量[ 13 ]。例如,王晗等在植物的花實驗部分將自己的科研成果——“擬南芥TCP24基因過量表達導致植物不育”引入教學,輔助驗證教材中的結論,更新和充實了教學內容,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并且引導了學生參加科研課題研究,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14 ]。
六、開展課外活動實驗課
“植物學”有些實驗是我們在課堂完成不了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觀察才能完成實驗過程,抓住本質,掌握其規(guī)律。比如種子的萌發(fā)和幼苗的形成。教師可以將這部分的實驗設計成一個課外活動實驗課,既能讓學生深切感受植物的生長發(fā)育過程,又不會增加課時量。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將其設計成植物成長日記,讓學生自己選擇一種喜歡的植物,從種子萌發(fā)開始記錄植物生長的點點滴滴。完成以后,做成簡報或者相冊,向其他人展示觀察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交流的能力,加深了對植物生長發(fā)育過程的了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學習植物葉脈的類型時,教師可以組織一個課外活動實驗——“葉脈書簽的制作”。該活動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植物學”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對于學習葉脈類型,能夠將枯燥的講解變成趣味的活動,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加強了對知識的理解。此外,還可以鼓勵學生基于植物學知識,進行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
七、整合網絡教學資源,補充課堂教學
“植物學”作為一門傳統的基礎學科課程,歷經多年的發(fā)展,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比如“慕課”(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微課(Microlecture)、各高校精品課程等。對于普通高校,財力有限,難以建立大規(guī)模的線上授課平臺,可以引入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規(guī)模限制性網絡課程)[ 15 ]。教師在講授該課程時,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已有的、合適的網絡教學資源,要求學生事先進行網上學習。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也可以體現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同時還可以拓展學生的閱讀,增加獲取的信息量,提高學習效率。
隨著信息化的發(fā)展,植物學相關網站也得到了迅速發(fā)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關注一些專業(yè)網站。例如,中國植物科學網http://www.chinaplant.org/main/index.php,中科院西雙版納植物園http://www.xtbg.ac.cn/,中科院武漢植物園http://www.whiob.ac.cn/等。
八、注重形成性評價,弱化結果性評價
目前本校的“植物學”期末考試成績占60%以上,學生在這種考核方式下,平時上課漫不經心、作業(yè)敷衍了事,考試前挑燈夜戰(zhàn)的“死記硬背”應對考試。由于并不理解課程的知識要點,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識,導致考完也就將所學知識忘記得一干二凈。結合其他高校的成功經驗,考核方式應該要更加注重形成性評價,比如參與課堂回答問題或討論、參與小組活動的貢獻、平時作業(yè)學生交換批閱的次數、課外觀察日志等都應該納入最終成績,并且相應提高所占的比重,讓學生將重點放在平時對知識的積累方面,而不是在期末考試前的“死記硬背”。此外,可以增加應用型題目或者開放性題目。這種考核方式,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培養(yǎng)能力型人才或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張繼軍.“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教學改革的微觀實踐與理論思考[J].陜西教育(高教),2020(6):36-37.
[2]于相麗,趙軒.國際優(yōu)秀植物生物學教材分析與啟示[J].課程教育研究,2019(23):166-167.
[3]譚玲玲.“植物學”緒論教學實踐探討[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40(33):16467-16468.
[4]姜巨福,程遠勝,王迎.專業(yè)課程教學中上好緒論課的重要性[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1(7):154.
[5]代虹鏡,楊睿,吳桂玲.淺談如何上好生物專業(yè)“無機及分析化學”課[J].云南化工,2020,47(5):172-175.
[6]李玉萍,閆娜,王燕青.基于網絡的PBL教學法在植物學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現代農業(yè)科技,2020(3):236-237+239.
[7]劉艷萍,郝文芳.多種教學模式在植物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J].教育觀察,2020,9(6):35-37.
[8]別曉敏,李興國,高新起,趙翔宇,孔蘭靜,李濱.植物學野外實習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0(7):90-92.
[9]解新明,張向前.植物學教學的課程育人和文化自信[J].高教學刊,2020(14):53-56.
[10]楊維平.“植物學”教學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實踐與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5(7):235.
[11]李冬琳.地方院校園林專業(yè)“園林植物學”課程教學現狀分析及改革對策研究——以韶關學院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0(19):172-174.
[12]李秋莉,孫詠梅,宮文紅.多樣化教學提高植物形態(tài)解剖學教學效果[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24(3):331-333.
[13]齊淑艷.在植物學教學中科研滲透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11,13(3):48-49.
[14]王晗,黃雪方,閆敏,徐國華,蔣功成.科研反哺教學在植物學實驗中的探索與實踐[J].高校生物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19,9(5):41-44.
[15]吳珍,王新軍.基于SPOC的植物學交互式教學課程設計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18(3):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