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是加強農(nóng)村學校、薄弱學校校長教師補充配備,破解擇校難題,促進教育公平,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的重要舉措。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會同財政部、人社部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推進縣(區(qū))域內(nèi)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意見》,對推進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工作做出全面部署。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推進縣域內(nèi)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支持建設城鄉(xiāng)學校共同體。
政策實施以來,對于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辦好人民滿意教育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但在落實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一系列問題——
“我們這邊去農(nóng)村學校輪崗過后評職稱的機會比較多,誰想評職稱,誰申請去輪崗”;
“年輕教師愿意去輪崗,老教師不愿意去”;
“不斷有鄉(xiāng)下教師輪崗到城里,鄉(xiāng)里就靠新考進的老師補充”;
……
在不少地方,輪崗淪為“鍍金”的手段,或人事懲罰的舉措。有人直呼,交流輪崗是“瞎折騰”。
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為什么會“變味”?在目前的教育背景下,實施交流輪崗的意義是什么?如何才能調動校長教師參與交流輪崗的積極性、更好地發(fā)揮交流輪崗的作用?本期“專題報道”圍繞校長教師交流輪崗過程中出現(xiàn)的相關問題,采訪了一線教師、校長及相關教育專家,希望在討論中為政策更好地落地尋一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