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藝術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載體,其內容、形式等顯性視覺效果和情感、意義等隱性審美意蘊,體現(xiàn)了藝術教育在美育中不可替代的獨特地位。藝術教育要明確美育的“真善美”價值取向:審美思想上引領時代精神,追求“真”的價值取向;審美目標上追求完整人性,追求“善”的價值取向;審美意義上完善自我經驗,追求“美”的價值取向。要明確具體的三大實現(xiàn)路徑:優(yōu)化藝術教育的美育主渠道;構建藝術教育的美育主題鏈;營造藝術教育的美育氛圍群。
關鍵詞 藝術教育? 美育? 價值取向? 實現(xiàn)路徑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給人們帶來豐富物質生活享受的同時,也促使人們對教育格外重視,從純粹的學科知識需求,轉向了德智體美勞的綜合需求。尤其是碎片化的信息時代,人們更是認識到美育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全面發(fā)展的重要作用和價值。作為美育重要載體的藝術教育,有著其獨特的表現(xiàn)內容、形式等顯性視覺效果和情感、意義等隱性審美意蘊,體現(xiàn)了藝術教育在美育中不可替代的獨特地位。
一、藝術教育中美育的價值取向
藝術教育要明確價值取向,主動承擔起美育“真善美”的主要責任:在審美思想上引領時代精神,體現(xiàn)“真”的價值取向;在審美目標上追求完整人性,體現(xiàn)“善”的價值取向;在審美意義上完善自我經驗,體現(xiàn)“美”的價值取向。
1.時代精神的審美思想引領
藝術作品是時代精神的產物,同樣,時代精神也在藝術作品中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學校在開展藝術教育時,要有意識挖掘藝術作品中的時代精神元素,發(fā)揮好美育功能,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然、社會、人生、他人與自我,激發(fā)對美好事物與正義事業(yè)的熱愛,以及對進步的信仰、對真理的追求。比如,唐代閻立本的《步輦圖》畫作中正氣、恢宏的中國紅色彩裝點的喜慶風格,主體人物唐太宗面目俊朗、目光深邃的外貌,使節(jié)對唐太宗充滿崇敬、惶恐的神態(tài)等等,都堪稱唐代繪畫藝術的典范之作。整個作品的欣賞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國家和平、民族團結這一時代精神元素。教師在開展藝術教育時要明確審美思想引領,有意識地精選那些時代精神特征明顯的藝術作品,讓學生能夠多方面、多維度地獲得正確審美體驗。
2.完整人性的審美目標追求
席勒認為:“把完整的人性看作藝術的根源,而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yǎng)完整的人性?!盵1]當前,社會分工的專業(yè)化和職業(yè)化、人們日常生活的程序化和符號化、人際交往的信息化和跨時空化等給學生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升學和就業(yè)壓力,學習往往將藝術教育視作升學和就業(yè)的敲門磚,極大地扭曲了藝術教育的原本功能,減弱了藝術教育本身具有的藝術層面與教育層面雙重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因此,在這種觀念的背景下,學校要更加重視藝術教育,通過對藝術基本知識的普及、優(yōu)秀藝術作品的鑒賞、藝術作品的自我創(chuàng)作等多種形式,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陶冶情操、啟迪智慧、培養(yǎng)個性,同時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心智觀,開闊學生的藝術視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這也就是席勤說的,“把感性的人變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徑是先使他變成審美的人”[2]。學生在欣賞藝術作品時,教師要及時指導,通過必要的背景介紹、藝術分析等,讓學生學會客觀、理智、公正、多維地去分析作品。譬如,在欣賞俄國畫家伊薩克·伊里奇·列維坦作品《弗拉基米爾卡》時,學生面對一幅沒有動人的風景,只有荒蕪的田野和一條不起眼的泥路的作品,可能會感到索然無味,毫無興趣可言。這時教師就要介紹作品的相關背景:畫作中這條路是16~19世紀沙俄時代的一批苦役犯被流放去西伯利亞的必經之路,經過這條路的只有押運者和流放者,整個路途只有苦難和死亡,這條不起眼的泥路改變了很多人的一生,它比一般的作品更能深刻地表現(xiàn)畫家對多災多難的俄羅斯的憂慮和同情,以此引出,我們要學會通過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的了解,客觀公正地看待藝術作品,珍惜當下的和平與幸福生活。這種審美方法的培養(yǎng)正是促使學生成為理性的人的有效路徑。
3.自我經驗的審美意義完善
藝術教育不僅可以通過典型的藝術作品的欣賞,在精神、情感等感性層面上產生共鳴,同時又能在理性層面上引發(fā)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與靈感等創(chuàng)新審美創(chuàng)造。鮑列夫說:“藝術中存在問題有三種尺度: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在藝術作品中既有人類對他的過去歷史的追憶,也有對未來的預測。藝術家既面向他自己的社會環(huán)境,面向同時代人和親近的人,又面向遙遠的未來人,面向整個人類。藝術家努力介入今天的關系,同時又力圖切斷當代的界限,把自己時代的經驗用于未來,用永不過時的全人類價值的數(shù)據(jù)來測量當代。這里既有永久的倫理標準(善與惡),又有全人類的審美價值(美與丑)?!盵3]也就是說,一個懂得欣賞的人或審美的人,他不僅是理性的,也能從作品中看到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不斷完善自我審美經驗的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走向不斷完善的過程。這就是藝術教育的魅力所在。
二、藝術教育中美育價值的實現(xiàn)路徑
席勒說:“美對我們是一種對象,因為思索是我們感受到美的條件。但是,美同時又是我們主體的一種狀態(tài),情感是我們獲得美的觀念的條件。美是形式,我們可以關照它,同時,美又是生命,因為我們可以感知它?!盵4]要讓藝術教育真正發(fā)揮美育功能,就必須優(yōu)化藝術教育的美育主渠道,構建藝術教育的美育主題鏈,營造藝術教育的美育氛圍群,這樣才能讓藝術教育呈現(xiàn)出多維美育空間。
1.優(yōu)化藝術教育的美育主渠道
“不管家庭、社會、學校哪種途徑,藝術教育是實施美育最主要的內容和最基本的途徑,已經達成共識?!盵5]學校在開展美育時,要緊緊圍繞藝術教育這個主渠道,幫助學生理解藝術作品的深層意義,欣賞藝術作品的形式價值,從而達到實現(xiàn)共享藝術作品的審美體驗。
(1)注重解讀藝術作品的深層含義
藝術作品的含義是藝術家通過繪畫的符號試圖傳遞給欣賞者的思想和內容,這是由藝術家所決定的。如果只是單純從畫面的淺表欣賞,是無法真正理解,反而有可能曲解甚至誤解藝術家所要表達的含義。所以教師要從不同角度點撥、分析藝術作品的深層含義,使學生運用不同的思維方式進行觀察與思考,感受、體會作者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的思想與意義,從而激發(fā)出作品所帶來的審美情感與審美創(chuàng)造。比如,欣賞法國保羅·高更的《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將到哪里去》作品,不能只停留在作品表層的人體繪畫及色彩對比,而應透過作品的構圖、組織、人物的變化歷程及神秘的背景色彩去更多地思考作品所隱含的對生命的追問與疑惑,以及整體作品色調所隱藏的宗教背景和人類對自身的終極拷問。
(2)注重賞析藝術作品的形式價值
藝術作品中不同節(jié)奏、韻律、線條、色彩等藝術手法都有不同的作用,除了對作品內容層面的解讀外,藝術作品的不同藝術手法的賞析,也是幫助學生理解美、欣賞美的重要路徑之一。例如對霍去病墓石刻群的欣賞,更要從藝術的形式創(chuàng)作手法上去理解創(chuàng)作者構思的精巧和用意所在。石刻群依據(jù)原石的自然形態(tài),采用圓雕、浮雕與線刻等藝術手法雕刻。石刻原石的材料選擇和多種雕刻藝術手法,使得雕刻作品更具豐富性,有的突出形態(tài),有的注重神情,形體與精神得到了有機統(tǒng)一。整體手法簡練、粗狂,個性鮮明,風格渾厚,用分散的10多件作品來烘托主體雕刻,突出墓主人霍去病的主要戰(zhàn)績和偉大功勛,與背后的似祁連山的大冢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人化的自然。這樣的一種雕刻藝術手法不僅承載了雕刻者對英雄人物的哀思和歌頌,也是從藝術的角度反映了當時石刻藝術因勢象形、簡括傳神、粗樸雄渾的氣勢特點及時代精神面貌。
(3)注重共享藝術作品的審美體驗
一般來說,作品的含義是藝術家企圖通過作品的形式告知欣賞者的,而意義則是不同的欣賞者在藝術作品含義基礎上的進一步自我分析、判斷、解釋和說明的具體審美體驗,而且是變化的、持久的、發(fā)展的,這也就是所謂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要在幫助學生理解走向深層的同時,經常性開展學生群體間的審美體驗交流,實現(xiàn)藝術作品的審美體驗共享。
2.構建藝術教育的美育主題鏈
學校教師在開展具體藝術教育教學活動時,要注重構建基于美育角度的時代特點、學校特色、學生個性三個維度的藝術教育的美育主題鏈。
(1)挖掘時代特點的美育主題鏈
教師要有主動研究的意識,把握時代主旋律,挖掘能體現(xiàn)時代特點的藝術作品序列,在教學中有序開展,這對學生樹立并踐行時代意識、愛國意識是極有幫助的。以中西融合畫法創(chuàng)作漫畫的中國現(xiàn)代漫畫事業(yè)的先驅者豐子愷先生作品為例,他的漫畫多以兒童作為題材,風趣幽默,勾畫人情世態(tài),反映社會現(xiàn)象。他的漫畫融合了民族性、時代性、社會性、平民性等特點,極具教育意義,被國際上稱為現(xiàn)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中國部分城市在精神文明宣傳方面,就以他的漫畫作為公益廣告來宣傳敬業(yè)、勤儉、友善、真誠等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精神品質。
(2)形成學校特色的美育主題鏈
每個學校同樣有每個學校的特色,利用好學校的校訓,設計成為學校特色的美育主題鏈,可以讓學生在學校特色的藝術系列中培養(yǎng)集體榮譽感和歸屬感。如學??梢越M織學生開展主題活動與比賽,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和成長。學校還可以建設特色課程,培養(yǎng)特色教師,走進特色課堂等,同時,拓展課外活動作為課內的延伸和拓寬,使課內外得到有機結合,形成項目特色、課程特色、學校特色這樣從部分到整體的美育主題鏈。
(3)展示學生個性的美育主題鏈
學生個性作品的展示,對學生個人而言是一個很好的自我實現(xiàn)的價值體現(xiàn),也是促進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欣賞、互相成就的重要平臺?,F(xiàn)在學??梢杂脕碚故緦W生個性作品的平臺很多,比如學校環(huán)境布置、校園網平臺等,可以圍繞學校特色的具體方面來展示學生更多的個性藝術作品?;蛘叽罱ň€上線下師生互動交流的平臺,營造出學校藝術教育與學生個性作品展示的學習、欣賞與交流空間等,讓藝術教育的高雅氣息時時都在,處處都在。
3.營造藝術教育的美育氛圍群
營造藝術教育的美育氛圍群有助于學生在美的環(huán)境中接受無形無聲的影響、感染,因為一個人如果經常身處于美的環(huán)境中,不僅能得到美的環(huán)境享受,更會獲得心靈的熏陶。
(1)重視學校藝術環(huán)境的美化
學校的環(huán)境美化要從體現(xiàn)學校特點與適宜學生精神、心理成長發(fā)展的角度整體設計,努力營造美的育人環(huán)境。校園之美,不能只美在建筑外形上,更要美在精神、美在底蘊、美在內涵、美在學校特色,使之成為學校發(fā)展的靈魂和學生發(fā)展的基石。
(2)重視藝術資源的開發(fā)利用
現(xiàn)在的社會藝術資源很多,如博物館、美術館、劇場、少年宮、民間非遺工作坊等,這些都是很好的藝術教育資源。關鍵在于學校教師如何結合學校和學生實際,既在藝術內容上有新的拓展,又在藝術形式上有新的開發(fā),為學校特色和學生個性的打造帶來有利條件。
(3)重視藝術實踐的家校共育
發(fā)揮學校藝術教育的美育功能是學校的責任,但同時我們也要高度重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學校要適當利用家長學?;蛐@微信等多種渠道,指導一些相應的方法,讓家長認識到藝術實踐的重要性,懂得一些基本的方法,豐富學生的課外藝術實踐形式,這對健全學生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豐富學生的情感意識、培養(yǎng)學生在各類自然景色和社會景色的觀賞中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欣賞美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賈明俊,楊友成.以席勒的《美育書簡》談感性與理性并重的藝術教育與人性的全面發(fā)展[J].藝術評鑒,2020(05):177.
[2] 楊紅燕.關于美育與人的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一點思考[J].青島教育學院學報,2002(03):22.
[3] 鮑列夫.美學[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6:276.
[4] 席勒.美育書簡[M].徐恒,譯.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4:36.
[5] 戴亮,趙貴清.以美育德的歷史演進和時代實踐[J].高教學刊,2020(23):64.
[作者:姜美(1973-),女,江蘇海門人,上海市長寧區(qū)業(yè)余大學,上海開放大學航空運輸學院,督導處,副教授,碩士。]
【責任編輯? 楊?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