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英
(中山市人民醫(yī)院,廣東 中山 528400)
“肺炎”臨床上泛指肺泡、遠端氣道和肺間質的感染性炎癥,主要由細菌、病毒以及各種病原體感染導致[1]。肺炎的嚴重程度與局部炎癥的程度、肺部炎癥擴散以及全身炎癥反應程度具有密切關系[2]。重癥肺炎患者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呼吸衰竭、嗜睡、煩躁、精神萎靡以及血壓下降等,常見病因是在伴有心肺基礎或附加危險因素的基礎上感染細菌和病毒所致,危險程度很大[3]。重癥肺炎患者肺功能受到嚴重影響,一般情況下需要進行通氣治療,同時給予患者對癥治療和有效的臨床護理干預,消除致病因素,以此緩解癥狀,改善肺功能,對疾病恢復和預后起到重要作用[4]。常規(guī)護理干預雖然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對于患者肺功能的改善以及預后影響效果不顯著,因此臨床上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護理理念和模式,即肺康復護理,護理應用效果有待考究[5]。因此,本研究對50 例重癥肺炎患者的臨床護理過程進行了對比分析,探究了肺康復護理在重癥肺炎患者臨床護理中的應用及對患者預后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9 年2 月至2020 年9 月期間我院收治的50 例重癥肺炎患者作為臨床護理方案比較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對照組患者25 例,男性16 例,女性9 例,年齡38 歲-64 歲之間,平均計數(shù)(48.15±2.64) 歲。觀察組患者25 例,男性14 例,女性11 例,年齡39 歲-64 歲之間,平均計數(shù)(47.82±2.5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基本相同,差異不顯著,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以比較研究。
納入標準:(1)符合重癥肺炎臨床診斷標準[6]:①需接受機械通氣治療;②膿毒癥休克經(jīng)積極液體復蘇后仍需要血管活性藥物治療;③多肺葉浸潤。(2)患者意識清晰,可以主動配合護理和治療。(3)患者及其家屬了解本次研究全部內容,并且自愿參與研究。(4)經(jīng)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2)患有肺部腫瘤者;(3)嚴重支氣管炎患者;(4)中途轉院或者退出研究者。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包括機械通氣插管護理、生命體征監(jiān)測、用藥指導、癥狀觀察等。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給予肺康復護理,包括:(1) 健康宣教:將患者病歷資料、個人資料收集完整,了解患者既往病史,探查肺炎根本病因,對患者及家屬進行針對性的疾病知識宣教,指導患者及家屬自我護理,提高對肺炎的正確認識。(2) 呼吸訓練。在患者病情穩(wěn)定以后,指導患者進行腹式呼吸訓練,使用鼻孔反復進行呼吸動作,在吸氣過程中擴張腹部,呼氣過程中慢慢使得腹部凹陷。指導患者深吸氣、慢呼氣,在使用鼻子進行深吸氣動作時,將口唇縮住形成吹哨樣,慢慢呼氣。(3)擴胸鍛煉。患者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停止以后,患者恢復自主呼吸,指導患者伸直雙臂并慢慢吸氣,然后將雙臂平舉與肩同一水平面,手掌朝下,緩慢而有力地兩兩側進行擴胸動作,同時慢慢呼氣,將雙臂落下身體兩側。(4)運動訓練?;颊叻窝装Y狀明顯減輕以后,身體情況允許的患者需要在醫(yī)護人員指導下進行三步、愈加、太極拳等運動,合理控制運動時間與強度,以運動后不疲乏和不氣喘為宜。
對比觀察兩組護理前后的肺功能指標,其中肺功能指標包括FEV1(最大呼氣第一秒呼出的氣量容積)、FVC(用力肺活量)以及MVV(最大通氣量)。對比兩組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使用SF-36 生活質量自評量表[7],包括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以及情感功能四個項目,采用百分制,分數(shù)越高生活質量越高。
本研究得到的數(shù)據(jù)全部使用SPSS 22.0 軟件進行處理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使用(均數(shù)±標準差)形式表達,并進行t檢驗判定統(tǒng)計學意義,計數(shù)資料使用數(shù)(率)的形式代表,用卡方檢驗判定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護理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如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n=25)
表1 兩組護理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n=25)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比較,如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比較(SF-36 評分)()
表2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比較(SF-36 評分)()
肺炎是一種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是影響人們日常生活以及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類型一致,在中老年人群中具有很高的發(fā)病率。近年來,隨著大氣污染的日益加重,城市空氣質量越來越差,大氣中可吸入顆粒物以及可吸入肺顆粒物的含量濃度越來越大,使得肺炎的發(fā)病概率持續(xù)上升。重癥肺炎是肺炎中病情危重的疾病階段,與患者自身心肺基礎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心腎功能不全)、特殊病原微生物感染(SARS 病毒、禽流感病毒、軍團菌)等危險因素有關,患者癥狀明顯,炎癥危害程度大,如果耽誤治療或者護理不到位會導致患者死亡風險增加。重癥肺炎患者可能出現(xiàn)呼吸衰竭表現(xiàn),并且伴隨精神萎靡、嗜睡或煩躁等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必要時需要給予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治療,輔助患者呼吸,保持氣道暢通。臨床上在對重癥肺炎患者進行護理干預的過程中,需要嚴密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以及呼吸改善情況,并詳細記錄好患者治療后各時間節(jié)點的癥狀緩解程度以及病情控制情況,為治療方案和護理干預措施調整提供準確依據(jù)。除此之外,為了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改善患者預后情況,還需要對患者進行肺功能康復護理干預,通過全面了解患者肺炎病因、既往病史等,向患者做好疾病宣教,提高患者及家屬疾病認知,掌握必要的自我管理知識以及提高護理能力,指導患者進行呼吸訓練、擴胸鍛煉以及運動訓練,加快患者肺功能恢復,改善自主呼吸情況,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療效果與預后。許碧紅的研究中表明,在對重癥肺炎患者進行臨床護理干預的過程中,采用肺康復護理干預措施,可以顯著改善患者肺功能,患者在護理人員指導下進行呼吸訓練、運動康復以及擴胸鍛煉以后,自主呼吸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肺功能改善情況良好,患者生活質量提高,整體的護理效果顯著,與本研究對比分析結果一致。
本研究結果可知,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F(xiàn)EV1、FVC 及MVV 指標水平基本一致,組間不存在顯著差異,數(shù)據(jù)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兩組FEV1、FVC 及MVV 指標水平均有所改善,相比之下觀察組改善情況更為良好,且肺功能指標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數(shù)據(jù)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種患者生活質量比較,護理前SF-36 評分相近,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SF-36 評分相比差異顯著,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給予重癥肺炎肺康復護理干預有助于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質量,護理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肺康復護理對重癥肺炎患者肺功能改善以及預后影響較大,是一種有效、可靠的護理干預措施,應該在臨床上進行廣泛應用并擴大宣傳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