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偉 金剛 郭宸
摘 要:“新教育”專指朱永新教授發(fā)起的“新教育實驗”,以“新教育實驗”提出的“構筑理想課堂”為理論支撐,分析了當下籃球課堂教學的現(xiàn)狀,探討了新教育模式下小學籃球課堂教學,旨在提升小學籃球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在籃球課堂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學習技能,健全人格,錘煉意志。
關鍵詞:
新教育;小學籃球課;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807.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21.01.005
收稿日期:2020-12-08
作者簡介:張建偉(1979-),男,甘肅蘭州人,本科
研究方向:體育教學
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傳遞生活經(jīng)驗的形式,是有意識的以影響人的身心發(fā)展為目標的社會活動。進入階級社會以來,教育的職能逐漸發(fā)生了變化,它根據(jù)一定的社會需求,培養(yǎng)該社會所需要的的人才[1]?!靶陆逃笔侵钢袊厣鐣髁x進入新時代以來,對教育改革發(fā)展提出新的要求。廣義的“新教育”一般相對于“舊的教育”或者“傳統(tǒng)的教育”。狹義的“新教育”專指朱永新教授發(fā)起的“新教育實驗”,“新教育”是一個變革的夢想,一種成長的激情,是一項崇高的事業(yè),其崇高建立對每一顆稚嫩生命的呵護和關愛,對每一份生命尊嚴和質量的扶植,對每一顆純真心靈的理解和尊重[2]。“新教育”模式是以一個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為起點,以“十大行動: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yǎng)卓越口才、構筑理想課堂、建設數(shù)碼社區(qū)、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fā)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睘橥緩剑詭椭處熀蛯W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3]。研究以朱永新教授發(fā)起的“新教育實驗”為范疇,以“新教育”倡導的十大行動之一“構筑理想課堂”為中心,對當下小學籃球課堂進行分析研究。
1 概念界定“新教育”提出的“構筑理想課堂”,是指通過創(chuàng)設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通過在人類文化知識和學生生活體驗之間有機聯(lián)系,實現(xiàn)高效、個性的課堂,從而實現(xiàn)知識、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鳴[4]。
2 現(xiàn)階段小學籃球課的現(xiàn)狀分析
2.1 運動場地的限制從我國當前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數(shù)據(jù)來看,學生的體質逐年下降,究其原因,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運動場地的限制,尤其是“寸土寸金”的城市學校中,能夠具備標準的田徑場地和籃球場地的學校寥寥無幾。在大班額、班級眾多的學校中,一堂體育課往往會出現(xiàn)七至十個班級在不足兩百米田徑場地上開展教學,而且每個班級人數(shù)基本上在五十人左右。因此,對體育教師而言,想在一堂體育課中能夠有效開展籃球教學,運動場地的限制就如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2.2 體育課籃球教學的課時數(shù)不達標從當前的體育課時量以及體育教學內容來看,體育教學可謂是“魚龍混雜”。尤其是在小學階段,一個班級每周的體育課是三節(jié),這三節(jié)課中,校園足球一節(jié),校園特色課一節(jié),剩下的一節(jié)課除了上籃球課,還要上田徑課、跳繩課、體操課等。因此,這樣的課時設置,不僅不能滿足學生籃球運動的需求,更不利于校園籃球運動的發(fā)展。
2.3 教學形式過于單一學生“被動式”學習,教師“灌輸式”講解是當前體育課的主要形式之一。究其原因,主要體現(xiàn)在教師對主教材的挖掘不夠到位,學生對課程性質和項目特征理解不準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某一項籃球技術的教學,忽視了對學生參與籃球運動興趣的培養(yǎng)[5],造成了學生喜歡籃球運動不喜歡籃球課的現(xiàn)象。
2.4 校園籃球競賽缺乏支持比賽是一項體育運動的高級體驗形式,是對一項運動學與練的外部刺激,也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檢驗,是培養(yǎng)學生優(yōu)秀體育品德的重要途徑。目前校園籃球競賽活動的組織阻力比較大,究其原因:第一,班級多,比賽隊伍多,整個競賽時間太長,遭遇到班主任和家長的反對和不支持。第二,學生比賽期間的安全得到不到充分的保障,例如:籃球場上的身體對抗,極有可能造成學生受傷,普遍遭到學生家長和校領導的反對。
2.5 體育教師的籃球運動理念落后在當前的小學體育教師團隊中,籃球科班出身的教師很少,造成了教學過程中,籃球運動理念落后的現(xiàn)象。很多教師設置教學目標往往以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出發(fā)點,在課堂教學中設置大量的體育游戲來增強課堂的教學效果,忽略了籃球運動的本質。在教學方法上,大多數(shù)體育教師簡單介紹基本技術動作后,讓學生自由練習。在教學設計上,每堂課的設計往往是某一單項技術動作的分解教學為主,很少有教師將某一單元的教學內容在實戰(zhàn)教學中實施。導致學生“會”籃球,而不會“打”籃球。籃球運動是一項集團隊、競技、對抗為一體的運動,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更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yǎng)成團隊精神和競爭意識,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因此,讓體育教師打破原有的舊有理念,秉持打練結合的理念,是當下體育教師努力的方向。
3 構建新教學模式的必要性及內涵在傳統(tǒng)的教育生活中,“插秧式”教學的課堂要求整齊劃一,在維護嚴格甚至苛刻的課堂秩序的同時,約束和限制了一個個活生生的心靈;“填鴨式”教學課堂只突出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功能,忽略了教師和學生的情感,激發(fā)不了學生感受知識魅力和價值的欲望。在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模式下,以教師教為主,學生長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6],課堂學習氣氛死板,導致學生喜歡籃球運動而不喜歡籃球課的現(xiàn)象頻頻發(fā)生,嚴重制約了籃球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因此,我們急需改革現(xiàn)有的籃球課堂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籃球素養(yǎng),學生通過籃球課堂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學習技能、健全人格、錘煉意志。
4 以“構筑理想課堂”為中心的小學籃球課堂教學實施路徑
4.1 籃球課的前置作業(yè)設計與實施新教育模式提出的“前置性作業(yè)單”和“先做后學,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原則,其實質上就是打破了傳統(tǒng)的以教師教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7]。根據(jù)籃球課堂的特殊性,教師要設計符合小學階段學生學情的前置作業(yè)。首先,籃球理論知識不易過多,多以某一單項技術動作為基礎,要求學生通過觀看NBA或CBA籃球賽,找出這項技術動作在比賽中是如何運用的,自己是否可以成功模仿。通過這樣的設計,讓學生有一個想要學習的欲望,同時,對這一項技術動作有一個基本的概念認識。第二天的課堂中,讓學生對前置作業(yè)進行展示,教師通過觀察,找出問題,并在課堂中進行補充和講解示范,課后對完成質量較高的前置作業(yè)進行表揚和鼓勵,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前置性作業(yè)的學習。其次,前置性作業(yè)的設計與教學計劃緊密相連,設計要有層次性,通過前置作業(yè),將教逐漸轉化為能力試探和籃球技能的拓展延伸。
4.2 小組建設與評價機制的有效統(tǒng)一根據(jù)籃球課堂的靈活多變性,課堂小組的建設應有固定小組和臨時小組。固定小組即在每個班級開課之前,根據(jù)優(yōu)、中和后進生三類學生進行組合分組,并選拔出小組長,以達到互幫互助、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效果。臨時小組即根據(jù)籃球課堂的特殊性,隨時根據(jù)課堂內容的要求,組成兩人一組的互幫互助小組,或組成十人一組的運動競賽小組。當然,不同的小組形式,評價機制不同。固定小組應建立長期有效的評價機制,比如,建立體育積分表,根據(jù)課堂表現(xiàn)、不定期的考核成績、期中和期末的考試成績綜合評估加分。臨時小組的評價應以語言表揚、鼓勵和游戲懲罰為主,有效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幫互助和共同學習。
4.3 學習成果展示與教師點評的相互促進學習成果展示是對學生在每一堂籃球課中所學知識的肯定和認可,教師點評可以讓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提升一個高度。展示是反映學生學習成果的一個最佳途徑,尤其在小學階段,學生的表現(xiàn)欲極強,通過搭建展示平臺,不僅可以讓學生有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而且可以促使學生建立自信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8]。教師恰如其分的點評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例如:籃球移動接球,首先,組織學生分組展示,展示結束后,教師點評,指出移動接球時如何判斷球的落點、方向,防守情況下,如何擺脫防守主動要球,接球時雙手的位置。然后再進行練習,如此可讓學生把學到的東西落到實處,同時通過展示、評價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
4.4 質疑點撥在技術動作學習中的關鍵作用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培養(yǎng)學生在籃球課堂中的質疑精神,是落實新教育實驗的關鍵。在籃球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出現(xiàn)教師示范動作,學生機械模仿練習,對教師的示范及練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少有同學主動提出,一堂課上完,能夠完全掌握動作要領的同學寥寥無幾。為此,轉變教學模式,為學生的質疑創(chuàng)設條件和環(huán)境尤為重要。首先,大力鼓勵學生質疑,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敢于發(fā)聲。其次,確保每節(jié)課都出現(xiàn)質疑點撥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從一開始帶著探究視角去學習和練習,同時,教師不斷拋出問題,提示錯誤的動作,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包c撥”是教師對學生練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排除的一種方法,啟發(fā)學生進行思考和研究。
4.5 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拓展延伸單項技術的實戰(zhàn)應用掌握技能的目的在于應用,運用技能是提高個人能力的一個過程。如果一項技能沒有經(jīng)歷過實戰(zhàn)的檢驗,如同“紙上談兵”?;@球課堂教學中,運用教學比賽可以促進學生多層次、多角度學習運動知識和技能,把簡單的技術動作轉化為個人的運動技能。例如:籃球行進間運球教學,為了讓學生把“行進間運球”應用到實戰(zhàn)中,教師的教學設計為:“1v1”搶斷運球比賽,目的在于給運球的同學施加壓力,增加運球的難度,把單一的技術動作運用到比賽中,確保每堂課中的單一技術動作向形成
學科核心素養(yǎng)轉變,“凸現(xiàn)”籃球項目的特征,拓展學生的
籃球素養(yǎng),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籃球課堂教學效果。
5 小結當下,小學階段的體育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還處于傳統(tǒng)的教師“教”為主,學生被動“學”的教學模式中,忽視了學生綜合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提升,出現(xiàn)了籃球課堂教學“技術動作”與“實戰(zhàn)應用”脫節(jié)的現(xiàn)象。
在“新教育”理念的影響下,體育課程有了新的變化,以新教育“構筑理想課堂”為指導,探討了當下籃球課堂教學,旨在提升小學籃球課堂教學質量,使學生在籃球課堂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學習技能、健全人格、錘煉意志。
參考文獻:
[1]徐新海.教育生活之危機與救贖——通過新教育走向新生活[D].蘇州:蘇州大學,2009.[2][3][4]朱永新.新教育[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001-010.[5][8]涂良泉.新課改下小學籃球教學模式的探討[J].新課程導學,2017,(4):12
[6]趙利.承繼與發(fā)展:基礎教育體育教學變革30年(1979-2009)[M].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16-20,08
[7]叢芳.“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教學模式探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