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麗
(吉林省敦化市醫(yī)院,吉林 延邊)
引發(fā)脂肪肝的原因較多,常見的病因主要有長期酗酒、肥胖、缺乏營養(yǎng)及糖尿病等,患者體內肝細胞的脂肪堆積過多而引起的肝臟病變,可分為酒精性脂肪肝及非酒精性脂肪肝兩類,是一種獨立性疾病[1]。肝小葉是脂肪肝的病變主體,若病情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可導致病情發(fā)展嚴重,使患者的病情發(fā)展至肝硬化甚至肝癌,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2]。隨著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人們的生活習慣及飲食結構發(fā)生了較大的改變,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脂肪肝患者的數(shù)量在逐年上升,成為我國的第二大肝病,且脂肪肝的發(fā)病年齡愈來愈傾向年輕化[3]。脂肪肝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xiàn)不同,與患者的病情發(fā)展程度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輕度脂肪肝患者在臨床上通常無明顯的癥狀表現(xiàn),大多數(shù)患者都是在體檢中檢查出脂肪肝。中、重度脂肪肝患者常會表現(xiàn)出缺乏食欲、疲乏無力、嘔吐,癥狀表現(xiàn)與慢性肝炎的表現(xiàn)類似。由于患者肝臟內的脂肪沉積過多,會導致患者的肝臟部位受肝韌帶牽拉及膜膨脹的影響,引起患者的右上腹產生較為劇烈的疼痛感,過去常被誤診為急腹癥[4]。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加強及醫(yī)療技術的提升,脂肪肝的檢驗準確率也愈來愈高。為了給予脂肪肝患者更加優(yōu)質的治療,提升患者的預后效果,本研究就脂肪肝與谷丙轉氨酶、血糖及血脂的相關性進行分析,為脂肪肝的治療提供相關的依據(jù),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7 年3 月至2019 年6 月體檢檢測結果為非脂肪肝的健康體檢者79 例及脂肪肝患者79 例進行分析研究。研究前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參與研究者均已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其中脂肪肝患者中,女性36 例,男性43 例,年齡23~62 歲,平均(44.78±5.18)歲;非脂肪肝體檢者中,女性39 例,男性40 例,年齡22~61 歲,平均(45.07±5.09)歲。
在采血前,使患者保持空腹12 h 以上,取血液標本后將血清分離,測量患者的血糖、三酰甘油、膽固醇及谷丙轉氨酶。所有體檢者均采取B 超診斷儀及生化分析儀進行檢測。檢驗患者體內的生化指標,采用專門的生化檢驗試劑進行檢測。
當血糖濃度的檢驗結果高于6.11 mmol/L 時則表示高血糖,當三酰甘油的濃度高于1.37 mmol/L 及膽固醇濃度高于5.96 mmol/L 時表示患者有高脂血癥,當患者的丙谷轉氨酶檢測結果高于40 U/L 時,代表谷丙轉氨酶偏高。脂肪肝的B 超診斷標準為:①患者的肝實質回聲水平較脾腎更高;②回聲的衰減為(+)~(+++);③B 超圖像無法清晰顯示患者的肝內脈管。若患者的B 超檢驗結果符合①的情況,則為可做脂肪肝的疑似診斷[5]。
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9.0 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比非脂肪肝體檢者及脂肪肝患者的生化指標檢驗結果可知,脂肪肝患者的血糖、三酰甘油、膽固醇及丙谷轉氨酶的升高情況明顯高于非脂肪肝體檢者(P<0.05),見表1。
胰島素作用的靶細胞即為肝臟,肝臟是人體內重要的器官,有著重要的代謝功能,是合成與分泌TC、脂酸氧化代謝及脂蛋白的中樞系統(tǒng),同時起著排泄有毒物質的重要作用。肝臟是較為脆弱的器官,若未做好肝臟的保護措施,則肝臟極易受到損害,從而發(fā)生病變。肝臟功能在正常的情況下,能維持肝臟中脂質代謝的平衡,肝臟功能出現(xiàn)異常,會引起脂質代謝出現(xiàn)紊亂,從而導致肝臟內進入大量的脂肪,當合成脂肪量過多,超過肝細胞的運送速度時,就會導致脂質堆積,造成肝臟病變,形成脂肪肝[6]。脂肪肝的好發(fā)人群為中年人群,但今年來有年輕化趨勢,屬于可逆性疾病中的一種[7]。大多數(shù)脂肪肝患者的預后效果較好,但患者若長期養(yǎng)成不良的飲食習慣及生活習慣,可導致脂肪肝發(fā)展為不可逆性疾病。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脂肪肝患者的數(shù)量在逐年上升,其中大約有1%的重度脂肪肝患者發(fā)展為肝硬化,導致進展性肝病的重要危險因素為脂肪肝。
據(jù)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脂肪肝與血脂的升高及谷丙轉氨酶與血糖的升高密切相關。與非脂肪肝健康體檢者對比,脂肪肝患者的三酰甘油及膽固醇升高比例明顯更高(P<0.05)。肝臟在分泌及合成膽汁酸的過程中,會乳化脂類,而脂肪肝患者會減少脂肪酸的分泌,無法有效分解代謝血脂。導致脂肪肝的主要危險因素是高血脂,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大約有20%~90%的高脂血癥患者同時合并脂肪肝。當患者的肝臟內部合成過多的三酰甘油,且同時發(fā)生了清除障礙后,則易引發(fā)患者出現(xiàn)高脂血癥合并脂肪肝,高脂血癥會對患者的機體造成長期的慢性損傷,使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也是脂肪肝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脂肪肝患者的血糖升高比例明顯高于非脂肪肝體檢者(P<0.05)。主要原因是脂肪肝患者的肝臟分解脂肪的速度比患者的血液中儲存脂肪中游離脂肪酸的增加速度快,導致脂肪發(fā)生移位堆積,再加上糖脂循環(huán)中,對氧化糖及利用糖的抑制作用,導致患者體內的血糖的濃度上升。脂肪肝患者的谷丙轉氨酶升高比例高于非脂肪肝患者(P<0.05)。谷丙轉氨酶濃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脂肪肝的發(fā)生,無論患者屬于急性脂肪肝或慢性脂肪肝,都會導致體內的血清轉氨酶升高。由于脂肪肝患者體內血脂過剩,導致肝細胞脂肪的脂肪發(fā)生變性。肝細胞會受脂肪酸的影響受到損害,直接對患者的肝功能造成影響,導致患者的肝臟脂質代謝功能異常,從而導致患者體內的谷丙轉氨酶濃度上升。
表1 對比非脂肪肝體檢者與脂肪肝患者的生化指標[n(%)]
綜上所述,脂肪肝與血糖、血脂及丙谷轉氨酶的升高有直接的關系。糖代謝的紊亂及脂代謝的紊亂會增加脂肪肝的發(fā)病風險。且脂肪肝患者肝內若長期存在著代謝紊亂的現(xiàn)象,會對肝細胞造成較大的損傷,甚至導致肝硬化的出現(xiàn)。脂肪肝的早期預后效果較好,因此定期的體檢對于脂肪肝的預防及治療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控制血糖、血脂及谷丙轉氨酶能有效預防脂肪肝的產生,有效減緩脂肪肝的病情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