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春,徐丹
(江南影視藝術職業(yè)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江蘇無錫214153)
情境認知理論強調:學習的設計要以學習者為主體,內容與活動的安排要與人類社會的具體實踐相聯通,最好在真實的情景中,通過類似人類真實實踐的方式來組織教學。在語言學習中,學習效果在于運用,因此語言發(fā)生的真實情境尤其至關重要。創(chuàng)設豐富的真實學習語環(huán)境,所學知識和技能可更直接在實際情況中得到訓練和運用、強化、鞏固,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而移動學習的出現使學習者借助便攜設備、無線通信技術進入真實的學習情境中,切實的體會在情境中學習知識[1]。
非正式學習是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經合組織)定義的3種學習形式之一,發(fā)生在各種各樣的地方,例如在家里、工作中,以及通過社會成員之間的日?;雍凸蚕韥硗瓿伞Kǔ0l(fā)生在教育機構之外;它不遵循特定的課程,通常也不是專業(yè)組織的,而是偶然地、偶然地與某些場合相聯系,從不斷變化的實際需求中產生;它不一定是有計劃的、有教育意識的、有系統地按學科劃分或以考試和資格為導向的,而是無意識地偶然發(fā)生的;它通常是自發(fā)的[2]。
該研究選取同一教師教授的18主持播音班1和2班,分別作為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研究。兩班的班級人數都為42人,男女比例相同,兩班的教學學時和教學條件相同,成績相仿,成績沒有顯著差異。
研究國內外關于移動學習的相關文獻,認識移動學習的基礎和相關理論;通過實證研究了解學生在教學實驗前后的變化。
該研究使用5種工具,包括詞匯知識量表、詞匯量表、有道詞典、騰訊QQ和SPSS 23.0。
教師在研究開展前分別就同一詞匯表對實驗班1班(42人)和對照班2班(42人)進行詞匯測試,并對詞匯量與測試結果進行了相關分析。共10題分值100分,得出兩個班的成績平均值。
測試結束后,將有道詞典這一應用程序介紹給實驗組的受試者。該應用程序的主要特點是通過學習短語和相應單詞的搭配來記憶應用場景中的單詞。同時,它還具有發(fā)音、拼寫功能、自建詞庫、離線學習等功能[3]。
在實驗過程中,為了保證實驗過程中交流的方便和及時,同時對個人信息保密,小組之間交換了QQ號,每7名受試者組成一個小組進行研究管理。受試者在討論小組中接受目標詞。在接下來的4周內,將與實驗組內容完全相同的紙質單詞表分發(fā)給對照組,每天5個單詞。經過4周的研究,他們獲得100個單詞。同樣的目標詞通過QQ討論組發(fā)給實驗組的受試者。他們的學習頻率需要被記錄下來。同時,他們還被要求在學習過程中進行屏幕截圖,作為學習行為的記錄,以確保實驗的真實性。
經過4周的學習,在課堂上進行了測試。教師采用詞匯知識量表(VKS)對所有受試者的目標詞的接受性和產出性知識進行測試。學生在20 min內完成考試[4-6]。
從表1、表2數據得出,學生的詞匯能力顯著提高,后測平均值(78.07)比前測平均值(68.55)高出9.52分。
表1 實驗班前測詞匯成績統計量
表2 實驗班后測詞匯成績統計量
表3 實驗班詞匯前后測試成績成對樣本檢驗
從表3可以看出,實驗班前測和后測有顯著差異(P=0.000<0.01),所以證實了實驗的假定:學生在移動學習模式下獲得了詞匯語能力的顯著提高。
表4顯示,在前側中,他們的英語詞匯水平處于中等。(平均值=68.33)和實驗班的平均值接近,可以作為對照班進行實驗。
表4 對照班前測詞匯成績統計量
經過一學期的詞匯學習,對照班的口語水平從前側的平均值(68.33)(見表4)提高到后測的平均值(69.24)(見表5),有了0.91分的提高,成績有所提高,但幅度不大(見表5)。
表5 對照班后測詞匯成績統計量
由表6可看出,對照班前測和后測成績沒有差異(P=0.098>0.01),可以看出,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詞匯能力沒有顯著提高。
由表7可看出:實驗班與對照班詞匯后測平均分相差8.83分,兩個班級學生在后測中的詞匯水平有顯著性差異(P=0.0040.01)。在移動學習模式下,實驗班學生的詞匯有了顯著提高,而對照班的學生的詞匯水平沒有顯著提高,兩班學生的詞匯水平有了顯著性差異,因此得出結論:移動學習模式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能更好地促進職業(yè)學校學生詞匯水平(見表7、表8)。
表6 對照班前后測成績成對樣本檢驗
表7 實驗班與對照班后測詞匯成績的獨立樣本檢驗
表8 實驗班與對照班后測詞匯成績獨立樣本檢驗
實驗組由22名女性受試者和20名男性受試者組成,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基于VKS的測試結果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女性受試者的平均得分高于男性(Mf=56.727>Mm=54.050),差異為2.677分(見表9)。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法分析男女學生考試成績的差異。數據表明,英語詞匯移動學習的測試成績和性別之間沒有顯著差異(r=0.134**P=0.398>0.01)
表9 實驗班測驗成績與性別相關性分析
為了更好地分析結果,將學習頻率分為3個等級。第一等級是每天學習1~3次;第二等級是4~6次,第三等級是7次或等多。從表可以看出,學習頻率與考試成績呈正相關(見表10)。(r=-0.717**P=0.0000.01)。
表10 實驗班測驗成績與學習頻率相關性分析
詞匯量測試(VST)用于檢驗實驗組的詞匯量。采用國家詞匯量測試。要求受試者選擇正確的英語單詞的中文解釋。測試結果表明,受試者的平均詞匯量為2 000個單詞。詞匯量和測試成績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見表11)(r=0.878**P=0.0000.01)。
表11 實驗班測驗成績與詞匯量相關性分析
通過數據分析,實驗班在移動學習模式下詞匯成績有了顯著提高。此外還進行了相關性分析,以探討性別、詞匯量、學習頻率與測試成績的相關性。皮爾森相關系數分析表明,詞匯量、學習頻率對于詞匯學習有證明的促進作用,而性別則沒有影響。
移動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以情境認知,非正式學習等理論為基礎,符合現代社會的實際要求。學生在利用單詞記憶APP學習的過程中,通過生動的圖片來激發(fā)視覺,在圖片和詞義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豐富有趣圖片的刺激使枯燥的學習任務變得有趣。幾乎所有的英語詞匯學習軟件都具有自動發(fā)音功能,為學習者提供英語和美語發(fā)音,供他們選擇。單詞學習軟件根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的規(guī)則反復呈現單詞,單詞的發(fā)音也同步出現,巧妙地刺激了學習者的聽覺系統,并根據標準發(fā)音做出正確識別單詞的反應。有道詞典除單字發(fā)音外,還提供了例句的發(fā)音,方便用戶跟讀。以上種種因素作用下,學生利用單詞記憶APP的進行單詞學習的效果要好于傳統學習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