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奇
[編者按]自從進入有聲電影時代以來,語言就成為電影藝術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從劇本的創(chuàng)作,到演員的表演,語言對于藝術形象的成功塑造,往往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期“語言跨界談”邀請到4位電影表演藝術家,談談他們通過語言塑造影視形象的創(chuàng)作心得。
我對語言的興趣源于小學語文課上的一次課文朗讀。課文是一篇用擬人手法講述牛、羊、雞等在一起的寓言故事,老師要同學們舉手,模仿動物朗讀課文。我一向不喜歡語文,語文課上從不舉手。但是許多同學都讀得令人啼笑皆非,當時我想,我要是讀,肯定比他們好。我的父母都是重慶市文化局的干部,那時文化生活很單調,最好的娛樂就是看電影,重慶文化局每周都要內部放映兩場電影,電影里的各種人物形象、動物形象都時常在腦海中浮現。沒想到老師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突然點名讓我起來朗讀。我十分緊張,但也只能硬著頭皮站起來,鼓足勇氣,定了定神,開始朗讀。我把老牛的聲音讀得低沉渾厚,像粗壯的老者,把小羊的聲音讀得像貌美的少女,把小雞的聲音讀得像活潑的小孩?,F在回想起來,那是非常幼稚的表演,沒想到居然得到了老師高度的肯定和表揚,說我聲音好,口齒清楚,還會表演。這使我受寵若驚,自信心大增!從那時起,我對語文課和語言表達產生了興趣,開始自覺地朗讀各種課文。后來老師又推薦我到學校詩歌朗誦隊,學校又推薦我到重慶少年宮詩歌朗誦隊。自此,我走上了文藝的道路。
再后來,我考上了文藝兵。入伍兩年后,我回重慶探親期間,看了重慶話劇團的兩臺話劇,一臺是《針鋒相對》,寫國共重慶談判時期上黨戰(zhàn)役的故事;一臺是《蘋果樹下》,是解放軍攻打錦州時發(fā)生的故事。兩臺話劇的主角都是重慶市話劇團知名老演員演的,他們的演出使我震撼——標準的普通話,聲音圓潤洪亮,臺詞抑揚頓挫,氣息控制和情感控制都彰顯了老演員的臺詞功底、文化修養(yǎng)、綜合素質及角色塑造功力??此麄兊谋硌?,我振奮,激動,銷魂,落淚,心中升起了一個愿望——我也要成為一個專業(yè)的話劇演員!
我托父母找輔導老師,沒想到父母和這兩位老演員都很熟悉,一位是《針鋒相對》的男一號許立起老師,一位是《蘋果樹下》的男一號王建武老師。他們熱心細致地教我怎么發(fā)聲用氣,怎么處理臺詞,怎么設計形體動作,還給我找了不少話劇表演和臺詞語言訓練的教材。探親結束后回到部隊,我按老師的指點天天練習,學習表演理論,終于在復員后幸運地考上了四川省人民藝術劇院,又從舞臺走向影視。
但是,做了幾十年的舞臺、影視演員,我感觸最深的卻是,光有一口標準流利的普通話是遠遠不夠的。
就拿我塑造的孫中山和鄧小平形象來說。我第一次扮演孫中山,導演就要求我在一些場合要講一下廣東話,用語言來展示孫中山是廣東人。這對我來講,就要練習,要請廣東演員教我,要下功夫學才行。第一次扮演鄧小平,導演也要求我講四川話,幸好我是四川人(當時重慶還是四川所轄,近水樓臺)。因為在《百色起義》中有血有肉地塑造了小平同志青年時期的形象,我獲得了第十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這一形象之所以成功,四川方言帶來的真實感是重要原因之一。
有一段時間,有關部門規(guī)定,影視作品塑造近代領袖人物一律要用普通話,但在放映播出中,沒有得到觀眾的認可。以我塑造角色的實踐來說,我感覺影視作品的角色一定要給人真實感,特別是飾演大家熟悉的領袖人物、歷史人物,一點兒都不能虛假,因為他們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風度氣質,都已經深深地印在人民大眾的心中了。
以前有部戰(zhàn)爭電影《南征北戰(zhàn)》,為了表現士兵來自五湖四?!猩綎|兵、河南兵、四川兵,演員們在角色塑造上都使用了家鄉(xiāng)味的普通話,使觀眾一下子就進入了那個時代,相信這一切都是真實的。后來八一電影制片廠翻拍《南征北戰(zhàn)》,內容差不多,但完全是形式主義的創(chuàng)作理念,一流的帥哥靚女,一色的新軍裝,標準的普通話,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花了很大代價,但一上映,觀眾卻大失所望,認為和老《南征北戰(zhàn)》不能同日而語!
也許有人會問:我們以前引進的蘇聯影片,比如《列寧在1918》《列寧在十月》《解放》等,都是用標準普通話配的音,為什么觀眾能接受,效果也很好?
這是一個值得研究討論的問題。我覺得最根本的原因是,國內的觀眾從來沒見過影片中的人物,完全不知道他們生活中的方言,列寧、斯大林、希特勒的形象在影片中即使看過,也是翻譯后的配音,所以觀眾相信。就像古代劇中的秦始皇、曹操、劉備、關羽、張飛等,觀眾也不知道他們當年講的什么方言,只要人物的性格、情感、狀態(tài)表現出來就認可了。歷史越遠,觀眾越容易認可;越近的歷史人物,越熟悉的歷史人物,越不容易認可。比如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這個形象,這個聲音,全國人民太熟悉了。我參演的電影《開國大典》再現了這一情景,古月飾演的毛主席形象逼真,但他配不了帶湖南鄉(xiāng)音的普通話,是陜西人藝的話劇演員張克瑤配的音。張克瑤配的湖南鄉(xiāng)音,一下子就把毛主席的形象抬起來了,讓觀眾相信、振奮、激動。這就是藝術真實的魅力。試想一下,如果是用標準普通話來配,就失去了藝術語言的真實性,也就失去了感染力。
世界上電影事業(yè)最發(fā)達的好萊塢,在拍攝西部片時,導演一定會要求演員講美國西部的英語。這說明,他們懂得按語言藝術的規(guī)律來塑造人物形象。
影視藝術最忌諱虛假,觀眾的審美應該是一致的,真情實感,生活的真實體驗和體現,從人物形象到語言的真實再現,都是廣大觀眾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