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玲
“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師應該是教材的開發(fā)者和建設者。課標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而在諸多的課程資源當中,筆者認為,教材中精心設計的插圖也是重要的教學資源。
在一年級日常教學中,我充分挖掘插圖的價值,發(fā)揮插圖的效能,讓它在提高教學效率上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一、利用插圖,進行觀察訓練,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突破難點
一年級學生因受生活環(huán)境、閱歷等影響,對課文中有些詞語、語句理解起來確有困難。此時,教師恰到好處地利用課文中的插圖,可以有效幫助學生理解詞語、句子或課文。
如一年級上冊《大還是小》一文的難點就是知道自己“什么時候很大”“什么時候很小”。在突破這個難點時,我先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的第1~4自然段,然后提問:“這4個自然段里寫的人是同一個人嗎?”學生有的說是,有的說不是。接著,我引導學生觀察插圖,仔細觀察圖中人物的衣著、發(fā)型,問:“這是同一個人嗎?”學生經(jīng)過觀察對比,很肯定地得出結論:是同一個人。我又問:“這個人會變魔術嗎?一會兒變大,一會兒變小,這可真有意思。”學生經(jīng)過思考和爭論做出如下解答:“我能夠自己穿衣服、系鞋帶時,內(nèi)心很驕傲、很自豪,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很偉大,所以就‘大??墒牵瑝虿恢粹o時,是個子太小,聽到雷聲喊媽媽時,是膽子太小了,所以,就很‘小?!?/p>
教師利用插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從人物的衣著、動作、神態(tài)中深入理解了“我”為什么一會兒“大”、一會兒“小”和什么時候“大”、什么時候“小”的問題?!按筮€是小”這個教學難點就這樣得到了解決,而且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利用插圖,進行聯(lián)想和想象,有助于學生品味語言
“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苯虒W中,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一年級上冊《雪地里的小畫家》中寫道:“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弊髡哂眯蜗蟮谋扔鞅磉_了對小動物們的喜愛,對冬天、對神奇大自然的熱愛。
由于學生缺乏相關的生活經(jīng)驗,對作者生動形象的比喻難以理解。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觀察插圖,了解小雞腳、小鴨腳的狀態(tài)以及留下的腳印的形狀。學生一邊看圖一邊讀兒歌,進行圖文對照。他們由插圖中小動物們的小腳聯(lián)想到它們在雪地里留下的印痕,明白了不是“小雞、小狗、小鴨、小馬”會畫畫,而是它們的腳印酷似“竹葉、梅花、楓葉和月牙”。利用插圖,我還引導學生了解了比喻句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之處;通過合理的聯(lián)想和想象,用具體、生動的事物讓學生理解了動詞“畫”的含義。
這樣用插圖,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又幫助它們感受到了比喻的精妙,有助于學生品味語言,充分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
三、利用插圖,認識四季和大自然,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
一年級下冊中的插圖充滿童真童趣,蘊含著深受兒童喜愛的特質(zhì)與文化養(yǎng)分,帶給人美的享受,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的好素材。
一年級下冊《春夏秋冬》里有四幅插圖,描繪了一年四季的美麗畫面。四季四幅圖,四個顏色基調(diào):嫩綠、碧綠、金黃和雪白。四幅圖或綠意萌動,或生機盎然,或滿眼金黃,或白茫茫一片,宛若粉妝玉砌的童話世界。
在教學中,我?guī)ьI學生圖文對照,一邊讀課文,一邊欣賞圖片,讓學生從插圖中獲得對四季如畫風光的審美愉悅和對四季特點的認識與感受。他們的表達欲望被激發(fā)出來,描繪出“遙看近卻無”的春草,聆聽解凍的小溪潺潺流淌,撫摸鼓脹得馬上就會綻開的春芽;他們瞇著眼輕嗅花朵的芬芳,咂著嘴好像在品味第一顆草莓的香甜……對于大自然,對于四季,這樣去學習和理解遠比照搬詞典來得更生動有趣,也更讓學生感覺有滋有味。
統(tǒng)編本一年級教材幾乎每一頁都配有插圖。教師要有課程資源意識,充分利用教材人人都有、人人能看的優(yōu)勢,物盡其用,讓它為教學服務,讓語文教學充滿應有的生氣。
(作者單位: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第二師三建中學小學部)
責任編輯 劉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