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棟生
小學生說作文感到“沒東西可寫”,是奇怪的事,在這個時段,往往不是他沒東西可寫,有可能是他感覺到有一種力量不希望他把看到的事物全寫出來——“判斷”和“選擇”過早地出現(xiàn)在學習中了。老師希望學生寫點“有意義”的事,可是兒童剛剛“開蒙”,經(jīng)歷有限,硬要他講意義,他只好模仿學舌。如果得到肯定,那他就漸漸明白:他的真實生活不可靠,常常沒有意義;作文要會“編”,“編出來的生活和感情”能得到肯定。這樣的學習能有什么愉快?
我堅持這樣的認識—— 作文,不要讓小學生為難,老師要想方設(shè)法,先讓他能真實地寫出自己的生活。在起始階段,必須保證他的“路”通暢,讓他的思想情感能自然地流淌。
我在教學中也曾遇到過學生“我不知道怎樣寫”“我不會組織材料”的問題。我?guī)缀鯖]有猶豫地對學生說:“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全寫在紙上,想到什么寫什么;先寫出來再說?!庇欣蠋煹倪@句話,學生真的把“看到的”“想到的”全排列在稿紙上了,我認為很好,鼓勵他“就這樣寫”—— 對初二的學生,老師難道一點要求也不講?是的,因為如果堅持講要求,他就“倒不出來”,先讓他倒出來,全攤在你面前,他就可以慢慢整理了:開頭太長了,廢話多,全刪了;有兩個段落不太重要;這里的一件事說岔了;這幾句話順序不對,要調(diào)整一下……我對學生說的是:“不要急,慢慢來;刪除的內(nèi)容很可能成為另一篇作文的內(nèi)容;重讀一下調(diào)整的段落,感覺是不是好一些?寧可短些,句子要干凈……”
我不止一次地鼓勵學生“先寫出來”,同時我也想到,這個學生很可能此前已被老師的“高標準、嚴要求”搞怕了。只有讓他消除恐懼,才有可能獲得表達的自由。我甚至在高中教學中也曾讓部分學生“先寫出來再說”。
為什么非要跟小學生談“構(gòu)思”“立意”“謀篇布局”?明明他的作文連“能寫什么”都不知道,老師為什么不后退一步,先讓他寫出來?不就是擔心小學生寫錯什么,或是寫不好嗎?可是,他是小學生,他正在學,誰要是總想讓他“寫對”,誰就是犯傻。20世紀80年代,有個高中生在作文中回憶小學語文老師,談到小學五年級時作文寫“爭吵勝利”,語文老師批改給了85分,但評語只有一句話:“那位同學不回嘴,不一定是認輸,也許是感到吵架不文明?!薄?那位老師給作文85分,很可能是前因后果交代清楚,場面寫得生動,不可能是鼓勵寫吵架;那位語文老師有智慧,循循善誘,因勢利導。那句評語,不是一直跟著學生走到高中了嗎?這就是“教育”。如果因為小學生作文寫了吵架,就認為不合適,格調(diào)低下,批評一通,學生的認識反而不容易提高。那名學生小學時的一次作文經(jīng)歷,讓他想到了各種“可能性”,他記住了老師的評語,多了一份生活經(jīng)驗。
如果連“吵架”也可以寫,那還有什么不能寫的?作文即生活,小學生知道絕大多數(shù)所見所聞都可以寫出來,然后他才有比較,開始琢磨“寫什么更有意思”,這就“入門”了。有些學生的“記事本”,起先是“見什么記什么”,漸漸地,記的內(nèi)容比較“有意思”了,變短了,甚至像暗語,像符號了,因為他思慮逐漸成熟;這個記事本是他的照相機、錄音機,是他的雜感錄,是他的百寶箱,他能從里面的一行字拉出一個故事,能從上面的一件事類比聯(lián)想出許多事,拉成一個主題……最重要的教學,是讓學生明白:什么都可以寫。
小學生作文如果寫錯了什么話,寫了什么不得體的內(nèi)容,老師千萬不要在課堂上羞辱學生,更不能點學生的名。恰當?shù)姆绞?,是悄悄地和學生打個招呼,或是不動聲色地暗示學生。我反對隨意公開小學生的作文,建議老師們在講評作文時,先征求一下他們的意見:“某某同學,你的作文寫得很好,你愿意讀一下自己的作文嗎?”“某某同學,今天的語文課我要介紹一下你的作文,你覺得可以嗎?” 尊重學生,培育他們對個人表達負責的意識,讓學生從小就知道,在語文老師那里可以自由言說,寫錯了不要緊,有老師保護,我認為這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