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建茹
【摘? ? 要】語文綜合性學習就是超越課堂、超越傳統(tǒng)、學生積極地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學習模式。教師靈活巧妙地借用語文綜合性學習開展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助力作文教學,能激發(fā)學生寫作的興趣,拓寬學生的視野,激活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為學生全面深入觀察生活捕捉寫作素材挖渠架橋,為學生寫出充滿真情實感的作文引來了源頭活水。在語文綜合性學習實踐活動的輔助下,學生寫作文也走出了“怕寫作”的死胡同,邁向了“會寫作”的陽光大道,奔向了“樂于寫作文”的樂土。
【關鍵詞】語文綜合性學習? 活用教材? 實地采訪? 新聞簡報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0.049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作文要“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明確提出學生“45分鐘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習作”的具體要求。可是從作文教學現(xiàn)狀來看,教師每次帶著學生上作文課,總有學生抓耳撓腮不知寫什么,也有人皺眉苦臉一副痛苦樣,更有學生嘮嘮叨叨問東問西浪費時間不想寫作文。寫作文對他們而言是一件痛苦的事,根本談不上快樂作文,更不用說花費45分鐘所寫的作文的質(zhì)量良莠不齊。作文教學耗時多,效果差,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老大難問題。究其原因,還是學生平時囿于家庭和學校兩點一線的生活,缺乏廣泛的生活積累,缺乏對生活的細致觀察和感受,缺乏豐富的生活體驗。寫作文就成了無源之水,無土之木,難上加難。
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地晝夜不息?!边@告訴我們生活實踐是作文的源頭活水,是培植作文的土壤。而語文綜合性學習就是超越課堂、超越傳統(tǒng)、學生積極地參社會實踐活動的學習模式。教師巧妙地借助語文綜合性學習這個實踐活動的平臺,就能引來學生寫作文的源頭活水。學生在主動探索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全方位深入地觀察真實的生活,不斷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能激發(fā)寫作文的興趣,激活思維的火花,甚至觸發(fā)寫作的靈感,就能很快地寫出原汁原味的生活和充滿真情實感的作文。
一、活用教材,設計活動,為寫作挖渠引水
(一)正確解讀教材,找準綜合性學習的突破口
根據(jù)《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我們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八年級下冊部編教材第一單元的寫作任務有兩個:一是寫采訪提綱,二是寫簡單的消息或新聞特寫等。比我們以前用的魯教版新聞單元的教學要求明顯提高,不只是認識新聞的六要素和五部分,會找導語;也不只局限于中考新聞考查的重點——擬標題或用一句話來概括新聞的主要內(nèi)容等,而是注重新聞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對新聞寫作提出了更高更明確的要求。
(二)挖掘教材資源,為綜合性學習鋪路架橋
在教學“新聞閱讀”時,我有意識地把每一篇教材當作范例,引導學生在閱讀中了解新聞作品的特點,積累新聞的六要素、結構的五部分等相關知識,重點學習把握消息和新聞特寫,并鼓勵學生課下主動閱讀新聞,課前進行新聞播報、新聞點評等活動,激發(fā)學生閱讀新聞的興趣,養(yǎng)成關注社會生活和新聞的習慣。
在第一周作文課上,我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寫作部分“新聞采訪”相關知識,小組討論、確定采訪中心和對象、內(nèi)容等,自擬個人的采訪提綱;然后小組內(nèi)反復討論,擇優(yōu)修改,群策群力,確定本組的采訪對象和提綱;最后組員商討確定周末采訪的時間、地點、路線、注意事項等相關事宜?;顒尤涛叶加幸庾R地激勵學生全員參與,鼓勵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用學到的新聞知識為將來成功的新聞采訪做鋪墊架橋梁。
二、實地采訪,豐富體驗,從生活中取素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新聞提綱擬的再好,也要通過實地采訪才能見優(yōu)劣,學生更要親自參與獲得第一手材料才能積累作文的寫作素材。
利用周末,各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全體組員依據(jù)采訪提綱進行實地采訪,并留存采訪的照片、采訪記錄等資料。從學生發(fā)到微信群里的照片來看,學生確實邁出了家門,走近小區(qū)的門崗師傅、路邊的環(huán)衛(wèi)工人、社區(qū)的診所、新華書店、眼鏡店、愛心粥棚等進行了實實在在的采訪。
第二周作文課上,我又引導學生在小組內(nèi)先交流自己寫的消息,同組群策集思廣益去修改這些消息,形成一篇組內(nèi)的優(yōu)秀范文,在班內(nèi)賞讀。全組成員的積極性都被調(diào)動起來,大到消息的結構、小到詞句的雕琢,都一一細究,力爭做到真實、準確、嚴密。當我再次鼓勵全班同學品評優(yōu)秀習作時,被點評的小組全組成員,用心傾聽,及時修改,進一步提升自己組的習作。學生作文的熱情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被激發(fā)出來,“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一次次的自主修改就是一次次進步,就是語言建構和運用的過程,就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不斷提升。學生開始樂于寫作了,在寫作上精益求精。
三、合作出報,學科融合,分享寫作的樂趣
陶行知先生曾大聲呼吁:“要解放兒童的空間,讓兒童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活動中去?!蔽覀兘處熞惨夥潘枷?,相信學生的聰明才智和創(chuàng)造精神,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寫作成果、體驗寫作文的成就感和樂趣。
開學后的第二個周末,我又設計了一個語文實踐活動——制作新聞簡報。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開學兩周來自己所觀察到的人和事,捕捉有價值的新聞材料,每人寫一則消息,小組分工合作,共同制作一份報紙,刊載本組的新聞采訪活動的照片和組員自己原創(chuàng)的消息。這個活動讓每個小組成員都有展示的機會,讓每個同學語文素養(yǎng)都在寫作消息、制作簡報中得到進一步提升。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弊魑慕虒W也是如此。語文綜合性學習為作文教學另辟蹊徑,讓作文教學走出了傳統(tǒng)的老師講技法學生擠牙膏似的寫作文的困境,也改變了過去作文教學紙上談兵、收效差的局面。教師靈活巧妙地借用語文綜合性學習開展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寫作的興趣,擴寬了學生的視野,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為學生全面深入觀察生活捕捉寫作素材挖渠架橋,為學生寫出充滿真情實感的作文引來了源頭活水。在語文綜合性學習實踐活動的輔助下,學生寫作文也走出了“怕寫作”的死胡同,邁向了“會寫作”的陽光大道,奔向了“樂于寫作文”的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