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艷梅
【摘? ? 要】在新課程背景下開展散文教學,應著力挖掘文本的文化韻味,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引領學生走進多姿多彩的散文世界,去品味別有洞天的韻味之美。
【關鍵詞】新課程? 散文教學? 韻味美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3.158
從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的縱橫捭闔中,我們讀出了思想的深邃與多元;從兩漢時期文人汪洋恣肆的文字里,我們讀出了歷史的滄桑與山河的壯麗;從唐宋時期散文的變革中,我們讀到了文人的情懷與時代的覺醒。中國古代散文浩如煙海,如一顆顆璀璨的珍寶熠熠閃光。走近現(xiàn)當代散文,敘事散文如一縷清風,清麗怡人;抒情散文如華美的樂章,動人心弦;哲理散文如醇香的茗茶,引人深思。傳承美文、讓學生感受到散文之美,為學生打開一個別有洞天的散文世界,是新時期散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
新課程下的語文課堂不再是語文知識的堆疊,而是語文能力習得的場所,從文字到文化,從語言到情感,從文章到人生,賦予了語文課堂更多元的教學目標。在散文教學方面,筆者做過如下一些嘗試,在此與大家分享。
一、由人及文,引領學生感受情懷之美
任何一篇文章都不會是單純的文字,文字背后一定有一個個鮮活的人,他們的所思所感才是我們透過文字應該品味的情懷之美。在新課程背景下開展散文教學,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來讀懂一篇散文,即讀一文識一個人。
例如,在教學《一棵小桃樹》時,我們不禁會疑惑,一棵普通的小桃樹何以讓作者賈平凹情有獨鐘并深情依依?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們可補充賈平凹的人生經(jīng)歷,讓學生參照賈平凹的生平來解讀,這樣學生就會豁然開朗。原來不受人重視、長得瘦弱的小桃樹就是生長在偏遠山區(qū),歷經(jīng)苦難才成長為大作家賈平凹的真實寫照。樹即人,人即樹,樹與人相互映照,作者的情感、文章的主題也就順理成章了。
又如,在教學《背影》時,關于作者的四次流淚,如果按照傳統(tǒng)的觀念有邏輯地去分析就會顯得蒼白和乏味,我們不妨梳理朱自清當年與他父親的交往線索,了解父子之間隔閡的產(chǎn)生到消除的前前后后以及朱自清當年的艱難處境,再走進文本,讀到浦口車站,在艱難處境中父親買橘時的背影,就會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多年以后,朱自清的生活陷入困境,在艱難度日中多年不見的父親寫來了一封信,信中寫到“如果愿意,可把小兒子送回家來我?guī)湍沭B(yǎng)”,父親伸來的援助之手瞬間融化了朱自清心中多年不聯(lián)系的冰。在百感交集中作者又怎能不潸然淚下呢?在散文教學中適當?shù)丶舆M背景介紹,由讀懂一篇散文到認識一個作家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我們的語文課堂也完成了人文的升華。
二、因聲傳情,讓學生感悟人情之美
世間真善美的情感只有通過切身體會才會深入人心。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的散文教學一定不能像傳統(tǒng)的課堂一樣,教師給出答案,學生做好筆記,完全忽視了學生的閱讀體驗。很多時候,為了節(jié)省時間,許多教師都不讓學生讀。選入課本的散文是非常好的朗讀范本,只有在課堂上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讀反復地讀,才能走近作者的內(nèi)心,形成情感上的共鳴,從而準確地體會文章要表達的情感。
例如,在教學《白楊禮贊》時,教師不用講太多,就把那些描寫白楊樹及其生長環(huán)境的句子找出來讓學生讀,學生感受了贊美之情后,再讀同一篇課文,在感受情感前后學生朗讀出來的效果也會不同。教師只需要引導學生了解白楊樹的象征意義,那么作者贊美北方抗日軍民的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主題也就明了了。
開展散文教學一定不能忽視朗讀的效果。如在讀《昆明的雨》時,學生能夠跟隨汪曾祺走進昆明,感受雨中事物的生機與生活的美好;而在讀《秋天的懷念》時,只有在一遍又一遍的深情朗讀中,學生才能體會出在生離死別中作者內(nèi)心遺憾帶來的痛和特殊時期母愛的深沉。
三、角色代入,感悟文章主旨之美。
我們現(xiàn)在所學的散文大多數(shù)是現(xiàn)代作家的作品,距離我們的生活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隨著時代變遷,生活早已是另一種模樣,但是人類的情感卻能跨越時空,在歷史的上空相接相契。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讓學生用“不必說……更不必說……單是……就……”這樣的句式仿寫句子,就是讓學生穿越時空的障礙,和少年魯迅一起感受童真童趣,心向美好;在教學《老王》時,讓學生去尋覓自己身邊那些和老王一樣的人,觀察他們生活中的悲苦酸甜,隨著時代的變遷,同為小人物的他們,或許經(jīng)歷和生活狀況會有很大的差異,但人性的善與美依然是《老王》這樣的文章最動人。
四、打破課型界限,群文閱讀帶來的語言之美
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中,任何一篇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這需要教師在備課時進行整合梳理,針對這種情況,采用群文閱讀是非常不錯的教學模式。
例如,在教學以愛國為主題的《土地的誓言》時,我們要把鋪排手法的作用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第一步,把文中鋪排的大量名詞找出來,讓學生感受到廣袤的東北大地上物產(chǎn)的豐饒;第二步,補上修飾性成分,將詞語的鋪排變成短語的鋪排,通過朗讀體會這些修飾性成分中蘊含的深摯情感;第三步,改變原文段落中的句式,體會不同句式產(chǎn)生的不同抒情效果。這樣梳理下來,學生對鋪排手法就會有比較清晰的印象。為了強化教學效果,還可以把《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我用殘損的手掌》兩首詩歌融入課堂,這兩首詩歌同是抒寫愛國的情感,同是大量使用鋪排手法,詩歌與散文相輔相成,能夠使學生的印象更加清晰和深刻。
五、借用媒體手段,呈現(xiàn)散文教學的形式之美
這是一個自媒體時代,各種APP、短視頻早已走進我們的生活,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課堂也要嘗試用更為開放的心態(tài),將有用的網(wǎng)絡資源引進課堂教學,豐富語文課堂的教學手段,打造更為活色生香的語文課堂。當然,這種引用一定要因人、因時、因課而定,不能濫用,只有合理地使用媒體資源,才能為我們的課堂增色添彩。
總而言之,在新課程背景下開展散文教學,應著力挖掘文本的文化韻味,注重學生學習的體驗,引領學生走進多姿多彩的散文世界,去品味別有洞天的韻味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