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群文閱讀教學法頗受歡迎,筆者在古詩詞教學中也嘗試將群文閱讀融入其中,努力在吟誦古詩詞群文、鑒賞古詩詞群文、仿寫古詩詞群文等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讓學生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得到有效提升。
關鍵詞:古詩詞;群文閱讀;審美策略;探析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信息技術研究項目立項課題“基于微課的中學古詩詞群文閱讀就教學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AH2019296)階段性成果。
古詩詞群文閱讀是改變原來古詩詞教學單一的模式,把學生從“在閱讀”引向“學閱讀”和“會閱讀”。它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具有突破性的閱讀教學實踐,一般圍繞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教師和學生圍繞所選議題展開閱讀和集體構建,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在初中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中,探析如何挖掘古詩詞的人文內涵,培養(yǎng)學生鑒賞古詩詞的審美能力,提高審美品位和情趣的策略,是語文教師的首要任務。
一、在高度重視古詩詞群文閱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審美感受能力是審美主體根據自身藝術修養(yǎng)、生活體驗、審美趣味有意識地對審美對象進行鑒賞,從中獲得美感的能力。所以,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多種嘗試,適時融入古詩詞教學,努力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認識詩詞,激發(fā)興趣。引導同學們認識到“腹有詩書氣自華”,詩詞能激發(fā)不同年齡段人的感情共鳴,能喚醒人們內心深處的悸動,會讓你有高雅的氣質,給你的心靈以美的熏陶,給你的內心以甜美的休憩。愛上詩詞,浸潤靈魂。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古詩詞的妙處及對學好語文的重要性,自然會重視古詩詞的學習。為此,從初一進校開始,筆者首先對學生進行為期一周的“愛上詩詞”“學好詩詞”的主題演講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力求讓詩詞浸潤靈魂,提高學生的審美和創(chuàng)造能力。
二、在吟誦古詩詞群文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
審美能力是指人感受、鑒賞、評價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也稱藝術鑒賞力,而吟誦是學習古詩詞的重要途徑。在吟誦中,注意吟誦節(jié)奏、重音、音韻等對表達情感的主要作用等技巧指導,引導學生感受古代文人筆下所描寫的自然美、家國情懷美、哲理美等。
(一)深情吟誦,陶醉自然美景
在所任教班級開展“每日吟詩一首”活動,提前布置上臺吟誦的學生做好準備,根據文人筆下描寫得自然景物進行選擇,每天語文課前輪流上臺吟誦一首詩,說出詩意、情感、寫法等,并談談自己的感悟。循序漸進,步步推進。隨著興趣的培養(yǎng),吟誦水平的提高,由吟誦一首詩,過渡到“吟誦群詩”,如“水”“山”“月亮”等。
以水為例,那奔流不息的大江,煙波浩渺的大海,那絢麗的湖光山色,潺潺的小溪……常常使文人墨客為之傾倒,讀了蕩氣回腸,震撼無比,因為它是那樣的變幻多端,那樣富有生氣。李白筆下的“水”多情而又氣勢磅礴,一瀉千里,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王維筆下的“水”多秀麗清新,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勃筆下的“水”如畫般美麗,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在作者的筆下,這些“水”仿佛都有了生命,有了情感,是那樣的清明透徹,那樣的鮮活可愛。
此外,那些秀岳名山、遼闊草原、迷蒙煙雨、小橋流水、落葉殘花,無不向人們展示出一幕幕美景。在這里,盡情地讓學生想象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個個如詩如畫的優(yōu)美境界中。
(二)在吟誦中,引導學生感受群詩中所展現的家國情懷美
放聲高歌,感受家國情懷美。古詩詞適宜放聲高歌,它能營造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習熱情。輕輕吟唱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感受詞人借月抒懷,表現對親人的思念和對美好生活的祝愿以及樂觀豁達的精神;吟唱李白的《靜夜思》,眼前仿佛浮現那充滿濃濃思鄉(xiāng)之情的李白正在屋內抬頭望月;吟唱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豈能不被詩人的愛國情懷所打動?吟唱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豈能不被詩人的“以天下為己任,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所震撼!
三、在鑒賞古詩詞群文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含英咀華受熏陶。數學家蘇步青在《蘇步青談如何學語文》中說:“作為中國人,總要先學好中國的語文。中國的語文有特別好的地方。譬如詩歌吧,‘綠水對‘青山,‘大漠孤煙直對‘長河落日圓,對得多么好!外國的詩雖然也講究押韻,但沒有像中國詩歌這樣工整的對偶和平仄的韻律。一個國家總有自己的語言文字,作為中國人,怎能不愛好并學好本國的語文呢?”
(一)每日必讀,日積月累
每日讓學生堅持閱讀一篇詩詞鑒賞性文章。人手一本《唐詩三百首鑒賞》《宋詞三百首鑒賞》,從熟悉的唐詩宋詞開始,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日積月累,持之以恒。古詩詞蘊藏著人們的思想、行為的價值觀、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對世界感知的方式和審美情趣。堅持課前演講、檢查督促背誦,這樣既陶冶了情操,豐富了想象,增強了語言表達能力,又使語言構建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理解與傳承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得到提升。
(二)攝取消化,活學化用
開展群文閱讀鑒賞實踐,感知古詩詞魅力,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能力。以統(tǒng)編教材八年級下的《送友人》為例,根據“送別”的主題,和“詩情畫意”的議題,將《送友人》與《送元二使安西》《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進行群文閱讀教學。采用“求同導入”“比異賞析”的方法,引導學生從這組群詩中發(fā)現它們都選擇融入作者情感的意象,構成一種韻味無窮的詩意畫面,表達濃濃的離情別意,都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充滿詩情畫意,富有很強的感染力,給人以美的熏陶。
體會五首詩猶如千古絕唱,流傳至今的魅力。它們體現了詩人各自不同的情思,再讀此詩,雖然時隔千年,但那一幅幅送別的畫面卻又浮現在人們的眼前,使人不得不感慨詩歌中的詩“情”畫“意”之美。
四、在仿寫古詩詞群文的寫作教學中提高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
寫作是提高邏輯思維能力、語言概括能力、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寫作中,讓學生發(fā)現美、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因為“寫”是“說、讀、聽”的深化。
(一)寫鑒賞性文章或讀后感
在吟誦、鑒賞、背誦古詩詞群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議題”,自己選擇一組古詩詞,進行古詩詞群文模仿創(chuàng)作訓練,讀寫結合。最初對古詩詞的鑒賞,同學們往往借助于名家的賞析文章,如他們參考《唐詩三百首鑒賞》《宋詞三百首鑒賞》。經過半年時間,同學們對古詩詞接觸多了,特別是班上古詩詞愛好者,文章文采飛揚,底蘊深厚,對同學們影響很大。筆者就讓同學們學寫鑒賞性文章,要求課前寫好100-300字左右的詩歌鑒賞文字,在課前三分鐘,上臺脫稿演講;有時,筆者選擇簡單的古詩,要求學生在課前三分鐘寫簡短的賞析文字。這樣,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由于長期積累,學生對古詩詞的悟性提高了,鑒賞和寫作水平也很大提高。
同學們對古詩詞有了興趣,有了“感覺”。嘗試讓學生寫800字左右的古詩詞群文閱讀感悟。
(二)再創(chuàng)作或仿寫
古詩詞群文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和審美能力。在學完古詩詞,讓大家模仿創(chuàng)作詩歌和童謠。如:
致班主任
授業(yè)傳道者,莫負好年華。
指路書山引,明燈應海霞。
燃燒紅燭淚,吐出細蠶紗。
化作春泥去,落紅更護花。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深入挖掘,發(fā)現生活中的美,在想象中創(chuàng)造美,陶冶情操。
總之,在初中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中進行審美策略探析,能更好地把學生培養(yǎng)成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情感豐富,具有高尚審美情趣的人,能更好地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作者:陳乃云,滁州市第三中學高級教師)
[責編尹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