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確書寫漢字既是傳承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需要,又是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標對學生最基本的要求。然而,現(xiàn)實是學生在進入高中階段后寫錯別字的現(xiàn)象依舊嚴重。究其根源,有學生自身的內(nèi)部問題,也與外在條件和社會環(huán)境等有一定關系。要解決目前高中生普遍存在的書寫錯別字問題,可從提高學生認識、加強教學活動、變革考試方式等幾方面入手。
關鍵詞:錯別字;高中生;原因;措施
一、錯別字現(xiàn)象泛濫惹人憂
工作十幾年來,筆者共教授過九屆學生。這么多年的教學后,筆者發(fā)現(xiàn)最近的幾屆學生們在日常作業(yè)和各種測試中書寫錯別字的頻次要遠高于工作初期遇到的學生,甚至在今年的高一新生中遇到了兩位“大神”,他們的特點突出表現(xiàn)在寫作文時,每行字中至少存在一個錯別字。這兩位同學的筆跡卻完全相反的:一個極其潦草,難以辨認;但另一個卻是字跡優(yōu)美,筆法圓熟。字跡潦草是過往常寫錯別字同學的共性特點,而字跡優(yōu)美的那位同學顯然是自幼就練過書法的,可是字跡越清晰,她寫出來的錯別字就越醒目??梢哉f,無論字跡如何,錯別字的存在就是最大的問題。這種現(xiàn)象不僅筆者遇到了,各地老師都有所發(fā)現(xiàn),甚至在一些省份的高考閱卷中,閱卷老師發(fā)現(xiàn)不少考生作文中存在錯別字問題,一篇作文出現(xiàn)四五個錯別字已然普遍,上兩位數(shù)的情況也不乏其人。
目前在高中學生的日常書寫中,錯別字問題基本表現(xiàn)為四種情況:
①形近混淆。例如很多學生經(jīng)常將“已”和“己”混用,“自己”寫成“自已”,“已經(jīng)”寫成“己經(jīng)”;將“拔河”寫成“撥河”;將“書籍”寫成“書藉”等等。
②同音混淆。這是目前最常見的錯別字形式,例如常見的“一棵樹”寫成“一顆樹”,“戴口罩”寫成“帶口罩”,“直抒胸臆”寫成“直抒胸意”,“墨守成規(guī)”寫成“默守陳規(guī)”等等。
③生硬臆造。當學生不知道某字如何寫的時候,除了采用形近字和同音字代替外,還可能自己“創(chuàng)造新字”。例如“鎧甲”的“鎧”字想不起來怎么寫,有同學寫成“凱”,這是同音形近混淆,更有同學寫成“”,這就是生硬臆造了。
④無心而寫。有些情況下,學生無意中寫出了錯別字,例如有同學在寫“勞動最光榮”時,心里還想著勞動分為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結果下筆寫成了“勞腦力最光榮”。
二、問題出在何處
那么到底錯別字現(xiàn)象為什么越來越泛濫成災呢?學生普遍認為是自己粗心大意造成的,這種看法是不準確的。筆者認為可以從內(nèi)外兩大角度探討。
(一)內(nèi)部原因
1.學生在之前學段對漢字的學習不夠深入,不理解音形義的關系
漢字是由音、形、義三要素建構的復合體表意文字。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識記漢字作為知覺、記憶、思維共同作用的復雜過程,需要人在大腦中形成音、形、義三要素間的統(tǒng)一聯(lián)系。如果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中沒能理解漢字音、形、義的關系,特別是不明白漢字字形的產(chǎn)生原理,也就是字形和字義之間的關系,就很容易出現(xiàn)形近混淆和生硬臆造現(xiàn)象。
2.學生內(nèi)心形成錯誤認識,認為即使寫了錯別字別人也能看懂
一些學生對正確使用規(guī)范漢字的意識不到位,或者大腦記憶庫里漢字儲備量不足,容易出現(xiàn)書寫錯別字的現(xiàn)象??蛇@部分學生認為只要自己寫的文句,別人能理解就可以了。像前文提及的“已”“己”二字的混用,很多同學就認為不仔細看,看不出來是錯別字。這是錯誤的認識。雖然在漢語里理解一個字的語義確實更依賴于語境,有時即使出現(xiàn)了錯別字,也能根據(jù)語境推斷出正字是哪個來,很可能不影響整體句意。但錯別字的存在反映出的是書寫者文化修養(yǎng)不高和學習態(tài)度不嚴謹?shù)膯栴},更是對優(yōu)秀中華文化準確傳播的一種傷害。
3.追求標新立異,以書寫“異形”錯別字為時尚
追求標新立異是高中學生普遍具有的心理特點,因此在學生群體中流行著不良的文字使用風氣,十幾年前開始在學生群體中流行起來的“火星文”,至今仍有余威。這部分學生就認為使用火星文既可以標新立異、彰顯個性,又不過于影響意義的表達,無可非議。但實際上,火星文的使用就是信息發(fā)出者要在不確定的信息接收者那里形成一定的信息溝通障礙,讓不熟悉火星文規(guī)則的信息接收者難以了解火星文文本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因此,這與文字的流暢溝通信息的價值是相違背的。
(二)外部原因
1.學生習慣于電子化輸入,造成不能流利書寫準確字形
現(xiàn)在的學生從小就生長在移動通信時代,手機和平板電腦就如同是生活必需品一樣。從拼音輸入到語音輸入,再到音視頻交流,各種電子化信息交流方式越來越頻繁,而漢字的書寫機會除了上學外,已經(jīng)很少了。使用拼音輸入,很多人經(jīng)常錯選同音字,把“一棵樹”寫成“一顆樹”的人不在少數(shù);使用語音輸入,語音識別錯了,很多人不能判斷出來,或者“知錯不改”;音視頻交流更是不需要漢字的介入。這些都造成了學生對正確規(guī)范漢字的認知程度不夠,寫字時很容易寫出同音錯別字來。
2.社會上未能形成反錯別字的風氣,還常常帶給學生錯誤的示范
無論在新聞里還是在自己身邊,我們經(jīng)常看到一些宣傳品上出現(xiàn)錯別字。例如,公園文化墻上的“歷史(時)六年”、超市促銷招貼上的“特價白氿(酒)”、學校餐廳防疫隔板上的“信科學不傳瑤(謠)”、街道大紅橫幅上的“參軍報國無尚(上)光榮”。疫情期間“不帶口罩,禁止入門”的錯別字標語,筆者相信很多人都應當見過?,F(xiàn)在一些媒體進入網(wǎng)絡傳播時代后,不重視錯別字的檢查校對,不要說自媒體,就連大型紙媒的公眾號(例如學生們喜歡的《博物》雜志)也常常出現(xiàn)錯別字。這些情形的存在都顯示了目前社會上未能形成反錯別字的風氣,難以帶給學生正確使用規(guī)范漢字的認知。有時候,在商店店招和廣告海報上還存在著仿詞式詞語,如無味蚊香片廣告“默默無蚊(聞)”,雖然有巧妙的修辭意味,但對于一些青少年學生而言,卻同樣是糟糕的示范。
3.考試考查要求不明確,難以對學生學習漢字起到引導作用
現(xiàn)在高中階段的教學越來越功利化,學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圍繞著高考這根“指揮棒”在運行,越是所謂的高考大省,這種情況就越嚴重。從2008年起,高考語文全國卷就取消了字形題的直接考查,而在作文的評分細則中提出“出現(xiàn)錯別字,1個錯別字扣1分,重復不計,扣完5分為止”。確實,字形題的取消,有利于降低學生的復習強度,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但是也直接導致指揮棒效應下師生在常規(guī)教學和高考復習中不再重視字形教學。雖然有作文錯別字扣分的規(guī)則,但實際操作中閱卷老師并沒有將其作為主扣分點,也就很難對學生正確使用漢字起到強有力的引導作用。
三、解決高中生錯別字問題的對策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的“課程總體目標”部分明確提出:“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對于一些同學而言,義務教育階段沒能完成“正確”地書寫漢字的任務,帶著錯別字問題來到了高中。在平時教學中,有一部分高中老師覺得識字教學是義務教育階段語文學科的教學任務,高中階段無需進行。這也是一種錯誤的觀點,需要糾正。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版課程標準”)中對高中階段的漢字學習也是有要求的。新版課程標準中專門設置了兩個學習任務群引導學生提高“語言積累與建構”這一核心素養(yǎng),分別是“學習任務群4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和“學習任務群13漢字漢語專題研討”,要求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漢字問題加以積累、歸納、梳理并探究。因此,解決目前高中生普遍存在的日常書寫錯別字問題,也正契合了新版課程標準的要求。
解決高中生錯別字問題,筆者認為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闡明危害,提高認識
從前述原因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高中生書寫錯別字最核心的原因在于他們并沒有真正意識到正確書寫漢字的意義所在。因此,我們需要做的首要工作就是向寫錯別字的同學闡明相關意義。也就是從微觀層面看,在各級各類考試中寫錯別字會被扣分,這些考試還不僅僅指語文考試,其他科的考試也可能因為在一些專業(yè)術語上寫錯別字而丟分;從中觀層面看,日常的書面交際場合中可能給他人留下沒文化、素質(zhì)低的壞印象;而從宏觀層面看,書寫錯別字不利于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準確傳承,簡直枉為華夏兒女。
2.常規(guī)教學,強化認知
在常規(guī)教學中,老師應當針對學生知覺不精細的特點,從記憶規(guī)律出發(fā),為學生適當講解教材與習題材料中難認易錯的漢字,對比分析易錯字的字形差異,強化學生對易錯字音、形、義三要素的統(tǒng)一認知。在早讀時間朗讀時,要強調(diào)識記正確字形。對于學生書面上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錯別字,應該為學生分析正字的字形特點,要求其適當抄寫正確字形,加深記憶。
3.開展活動,明辨真?zhèn)?/p>
對經(jīng)常寫錯別字的同學,老師可以在課下組建漢字通關小組,布置相關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主動自覺地探究易錯字的字形構成與字義之間的關系。可以利用晚飯時間,在班級智能屏上播放《漢字英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漢字益智類節(jié)目,提高學生對漢字學習的興趣。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利用學校的各項大型節(jié)慶活動,組織相關的活動項目。比如,在每年我??茖W節(jié)期間,我們教研組都會開展以“思維嚴謹、下筆準確”為宗旨的“啄木鳥”錯別字糾錯大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糾錯別字,寫規(guī)范字的熱情。
4.考試改革,機考規(guī)范
國家教育考試主管部門有必要關注現(xiàn)行高考取消字音字形題直接考查對學生漢字認知能力的不良影響這一問題,改革考試形式,從政策層面加以適當引導。筆者認為,可以在常規(guī)高考前單獨設置漢字認知能力測試,采用現(xiàn)在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機動車駕駛證科目一考試等考試中常見的機考方式,選擇適當?shù)亩鄻踊念}型,配合以現(xiàn)在高度智能化的AI圖像識別與語音識別技術,從聽說讀寫等多個方面全方位測試考生漢字能力。漢字認知能力測試結果可作為考生高考錄取時同分成績的排序依據(jù)使用,在不改變常規(guī)高考成績的前提下,又起到了引導作用。
同時,決不能把糾正錯別字問題僅僅當成是學校、老師的任務,全社會都要努力進行漢字應用環(huán)境的凈化。我們不能因為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就讓鼠標、鍵盤、觸摸屏完全取代了紙筆,用電子符號完全取代了漢字。漢字是現(xiàn)存世上唯一廣泛使用的具有表意特點的文字,華夏先祖將最優(yōu)秀的中華文明用優(yōu)美的漢字流傳下來,我們當代人決不能玷污甚至遺失這樣的文化瑰寶。
參考文獻:
[1]陳蔭:《高中語文仍應重視識字教學》,《時代教育》2015年第8期。
[2]百度百科:火星文(文字形式)[EB/OL]。https:// baike.baidu.com/item/火星文/608814,2019-7-6。
[3]孫麗群:《高中生錯別字現(xiàn)象的再思考》,《中小學教學研究》2013年第4期。
(作者:韓越俊,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新城實驗學校暨北京景山學校曹妃甸分校教師)
[責編崔達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