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選取姜夔《揚州慢》小序中“淳熙丙申至日”“四顧蕭條,寒水自碧”兩句詮釋詞作時間交代背后的深意和詞作運用虛字傳情手法的特點;通過深入解讀“淮左名都,竹西佳處”等語句,對《揚州慢》中看似簡單實則情感豐富的句子進行闡釋,以饗讀者,同時揭示文學鑒賞尤其是宋詞欣賞須深入文本內(nèi)部的要義,讀者只有養(yǎng)成字斟句酌的閱讀習慣,才能真正理解文本深微精約的妙處。
關鍵詞:《揚州慢》詞句發(fā)微黍離之悲
*本文為阜陽師范大學基礎教育研究成果培育項目“核心素養(yǎng)時代高中語文教學改革研究——以阜陽市三中為例”(項目編號2019JCJY05)的研究成果。
南宋詞人姜夔政治失意、布衣終生,但卻孤介清高,一生留下了大量精彩的詞作。其代表作之一的《揚州慢》歷來是備受教材編纂者青睞的篇目。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也把這首名作選入其中。眾所周知,對于經(jīng)典的解讀是沒有終止符的,加上詞本身在表情達意方面較為曲折深隱的文體特點,更需要我們解讀時下足功夫,養(yǎng)成一個字、一個詞都不能輕易放過的嚴謹習慣。在多次深入研讀文本后,筆者發(fā)現(xiàn)作為經(jīng)典篇目的《揚州慢》還有廣闊的闡釋空間。不揣淺陋,把自己對本詞幾個語句的再理解,筆錄于此,敬祈方家正之。
“淳熙丙申至日”句?!按疚醣辍奔茨纤涡⒆诖疚跞辏?176年)。如果不聯(lián)系全詞來看,似乎這一時間交代并沒有什么特別值得玩味之處,似顯樸拙,但通讀全詞仔細推敲后,筆者發(fā)現(xiàn)這一交代并非尋常之筆。首先“淳熙丙申”距最近一次揚州城遭受兵燹,已經(jīng)過去整整16年,然而作者觸目所及依然蕭條死寂,了無任何恢復跡象,可見那場戰(zhàn)爭給揚州城帶來的破壞之慘烈。一如詞中“廢池喬木,猶言言兵”所言,景物尚且如此,人何以堪!鐘振振先生在《唐宋詞舉要》中也言“他一落筆便將兵燹后揚州的荒涼破敗景象以及自己的黍離麥秀之悲擲于讀者面前,令人觸目驚心”[1]。其次“至日”即二十四節(jié)氣中“冬至”這一天,從商周時期開始,慶祝冬至節(jié)就成為一種習俗。天子祭天以祈求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民間也舉行一系列慶祝活動以求得喜慶和吉祥。在唐宋時期,官員們有七天假期與民同樂,慶祝這被稱為“亞歲”的節(jié)日。據(jù)宋代《東京夢華錄﹒冬至》記載“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jié)……慶賀往來,一如年節(jié)”。就連貧苦的百姓也會更換上新的服裝,準備好豐盛的酒食,祭祖懷遠虔誠祈福,格外隆重。再往上追溯歷史,劉安《淮南子﹒天文訓》也有“冬至日,天子率三公九卿迎歲”之說??梢娫趥鹘y(tǒng)文化中,從天子到普通百姓都非常注重慶祝冬至節(jié)。試想,昔日揚州城在這一天必定也是一派管弦齊奏,鑼鼓喧天、熱鬧非凡的景象,而現(xiàn)如今,作者看到的卻是“薺麥彌望”“寒水自碧”等凄清荒寒的畫面,昔盛今衰之感就蘊藏在這看似尋常的時間交代中了。“淳熙丙申至日”看似淡淡之筆,其實蘊含了詩人的至深之情。
“四顧蕭條,寒水自碧”句。此句所寫是作者初次進入揚州城所見的蕭條冷清的景象。句中“寒水”飾以“自”字,在凄冷之外更添一層空寂之情。借用虛字傳情,以“物”的無情反襯出“人”的多情,在古典詩詞中時能見到。詩人杜甫《蜀相》中的“映階碧草自春色”,詞人李清照《一剪梅》中“花自飄零水自流”等皆用此法。序中池水雖碧,但無人欣賞,揚州城的荒寒,見于言外。另外,序中“寒水自碧”的景物描寫與詞作正文里的“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遙相呼應。兩處均是對寒水的描寫,都打上了凄冷的色調(diào),可見現(xiàn)在的揚州城冷落凄清至極的程度。不同在于序中“寒水”屬于靜態(tài)畫面的勾勒,而詞中寫出寒水隨波蕩漾,則屬動態(tài)描繪,傳達出物是人非的傷感。一泓寒水,一“自”加以點染,悲情自然而然變得濃厚。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句。此句簡單到只是羅列地名,看似老生常談,然而自有深意暗藏?!盎醋蟆钡姆Q謂其實在極言揚州歷史的深厚悠久。早在隋唐時期,揚州城就有“淮左”的別名?!端鍟q宇文化及傳》中“煬帝懼,留淮左”就是例證?!爸裎鳌笔菍P州繁華興盛的最好注解,唐代詩人杜牧曾為揚州竹西路上熱鬧繁華的景象而陶醉,留下“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的佳句。唐時,揚州城在詩人筆下大都是歌舞升平、管弦同奏的盛況。除了杜牧詩句以外,唐代詩人徐凝《憶揚州》)也曾盛贊過揚州城火樹銀花般的街市和令人無比神往的皓月當空的優(yōu)美夜景。正所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這樣的揚州城怎能不令人為之銷魂?!懊肌薄凹烟帯辈粌H喚起了作者對揚州歷史的深情向往,也在結(jié)構(gòu)上與上片“空城”形成鮮明對比。
加之,唐朝時期就廣為流傳的“揚一益二”諺語,揚州無疑是文人士大夫的向往之地,“名都”“佳處”在直接點出揚州城昔日之盛之余,又與作者眼前看到的殘破荒涼死寂的景象形成巨大的反差,使得作者的情感也更加沉痛,給人以強烈的震撼。詞作起筆看似拙樸,卻達到了以盛襯衰、令人唏噓的藝術效果。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句。此句極易產(chǎn)生時間錯位的誤解。小序中交代的時間為冬至日,且“夜雪初霽”,詞中卻說“春風十里”確實顯得序文與正文齟齬不通。中山大學彭玉平教授還認為“自‘解鞍少駐初程一句始,已轉(zhuǎn)寫目前之景,如中間插入一句追憶,結(jié)構(gòu)不免稍顯支離。且從邏輯關系上來說,‘過與‘盡的搭配,也應是共時的,如此方顯意脈連貫。故白石此句,一時尚難以索解”[2]。其實姜白石此處是省用了杜牧“春風十里揚州路”的詩句,以“春風十里”代指“揚州”,該句并非是對眼前現(xiàn)實景象的描寫。這樣既增添了詞句的畫面感、形象性,也讓語句具有了歷史厚重感,更暗含昔日揚州城是何等的繁華、何等的富庶景象。用筆減省,意蘊豐富“昔盛今衰”的感慨便油然而生,這實為絕勝之筆。這樣理解,彭教授的困惑也就迎刃而解了。詞學大師唐圭璋先生在《唐宋詞簡釋》里所說:“‘過春風兩句,忽地折入現(xiàn)時荒涼景象,警動異常。且十字包括一切,十里薺麥,則亂后之人與屋宇蕩然無存可知矣。正與杜甫‘城春草木深同義?!盵3]亦可作為此句的確解。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句。如果泛泛說此句寓情于景,傳達物是人非之感,難免讓人感到空泛,并未搔到語句癢處。其實,此句精彩全在“冷月無聲”四字的豐富性上。“冷月無聲”可理解為“月本無聲”。而經(jīng)此一說,反而覺得月亮本該是有聲的。正如王夫之《思問錄·內(nèi)篇》所謂“言‘無者,激于言‘有而破除之也”[4]。讀者由此可以猜想從前揚州城二十四橋上一輪明月高懸,清輝朗照的夜晚,游人如織,熙來攘往,車水馬龍,歡笑之聲不絕于耳的情景。歌女們盡吹玉簫,縱情歡歌,月亮仿佛也被此光景吸引了,跟著人們一起歡笑似的。而如今的二十四橋連月亮也因悲苦而失聲了,讀后怎能不令人產(chǎn)生凄神寒骨之感。
“冷月無聲”也可以理解為“冷月,揚州無聲”。二十四橋依舊完好無損,而昔日的歡聲笑語卻蕩然無存,只有一輪孤月沉浸在冷冰冰的池水中,暈染著幽冷的色彩,隨波蕩漾。整座揚州城一派荒寒空寂景象就躍然紙上了,也突顯了白石詞以冷為美的審美特點。
“冷月無聲”還可理解為“月冷,人無聲”。這個“人”可理解為揚州城里的人,也可理解為作者自己。解釋為“揚州城的人”是說當揚州城人看到現(xiàn)在的破敗荒蕪的揚州城時,想起以往的富麗繁盛,便吞聲無語了,一種痛何言哉的悲傷而又無奈的情感油然而生。把“人”理解為作者自己時,其意思是作者看到現(xiàn)在凄慘的揚州城,再加上作者一生清苦、疾病纏身,過著長期漂泊江湖的羈旅生活,仕途上看不到一點希望,自然對這凄涼寒苦之景有著更深刻的感受,一種孤寂無言之苦便自然生成。
總之,姜夔《揚州慢》字句看似簡單,卻在深層次里寄寓了作者對于揚州城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深厚的愛國感情。閱讀時不細細品味,是難以抵達此詞三昧的。
參考文獻:
[1]鐘振振:《唐宋詞舉要》,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238頁。
[2]彭玉平:《唐宋詞舉要》,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437頁。
[3]唐圭璋:《唐宋詞簡釋》,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第211頁。
[4]轉(zhuǎn)引自錢鐘書:《宋詩選注》,三聯(lián)書店2002年,第12頁。
(作者:鄭偉,安徽省阜陽市第三中學高級教師)
[責編尹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