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
玉帶河大街綜合管廊工程,總長約1290m,沿線建設內容主要有2座逃生通道、4座逃生口/吊裝口/線纜放線口、6組分支口、2組進風井、1組排風井、1座人員出入口,關于具體分布情況,如圖1所示。頂管施工為該綜合管廊的重點工作內容,對技術水平提出較高的要求。
懸臂結構開挖,兩座矩形基坑(工作井)處分別預留出入口。以設計要求為準,提前制作管節(jié),利用吊裝的方法將其吊至工作井內,啟用油泵和千斤頂,配合挖掘機協(xié)同作業(yè),秩序井然地向前掘進,使管節(jié)被持續(xù)推進,使其從工作井的預留洞口穿出。頂管機械推動期間,持續(xù)切削土體,管節(jié)可以沿著既定的軌跡前行,到達接收工作井的預留洞口,由此則構成完整、嚴密的管道體系。根據(jù)頂管施工需求,還配備泥水平衡式頂管機,該設備配套加強刀盤,作用力較強,能夠高效切削土體,產生的泥土與注入的泥漿充分混合,形成均勻性較佳的泥漿,通過泥漿的作用平衡土壓力。
頂管施工期間需預估頂管的頂力,經計算后確定各項細分指標的取值,具體做如下分析。
1.后靠背允許頂進力
將連續(xù)墻作為頂管工作井,此條件下后靠背允許頂進力的計算簡圖如圖1所示。
圖1 后靠背允許頂進力計算簡圖
按如式(1)下方法計算,確定后靠背允許頂力F:
式(1)中,Kp為被動壓系數(shù),取3.69;γ為容重,取16.1kN/m3;b為后靠寬度,取4.5m;h為工作井底板至地面的深度,取15m;η為安全系數(shù),取1.8;h1為后靠背頂至地面高度,取11m;h2為后座高度,取4m;h3為工作井連底至底板頂高度,取8.5m。
根據(jù)前述公式及取值展開計算,求得:F=30632.8kN
2.頂管段管道的頂進總阻力
計算頂管段管道的頂進總阻力分別如式(2)、式(3)、式(4)、式(5)所示。
在式(2)、式(3)、式(4)、式(5)中,F(xiàn)0為頂進總阻力(kN);F1、F2為頂管機前端正面阻力、頂管外壁阻力(kN);D為管外徑(m);L為頂進長度(m);fk為管道外壁與土體單位面積平均摩擦阻力(kN/m2);P為頂管機截面中部的壓力(kN/m2),根據(jù)受力關系可知,其等同于水壓力Pw,即90kN/m2;ρ為水的密度(kg/m3);g為重力加速度(m/s2);h為地下水位到挖掘機中心的深度(m)。
3.工作井最大工作頂力
施工現(xiàn)場共配套8個千斤頂,各自的工作能力一致,頂力均為2000kN;此外,根據(jù)施工需求適配液壓油泵站,其能夠提供的最大壓力為31.5MPa。按照式(6)方法展開計算,確定工作井的最大工作頂力:
式(6)中,n1為千斤頂數(shù)量(指的是處于使用狀態(tài)的設備);J0為單臺千斤頂額定頂力(kN);Pj為液壓泵站的使用壓力(MPa);Pn為千斤頂?shù)臉朔Q壓力,取31.5MPa。
根據(jù)前述公式及取值展開計算,求得:Fj=8×2000×(31.5/31.5)=16000kN
由此可知,最大頂力為16000kN。從所得結果來看,F(xiàn)0=12991kN≤Fj=16000kN,工作井主頂可滿足總頂力的要求,因此無需在此基礎上額外增設中繼間。
1.穿墻出洞
頂管施工全流程中涉及到諸多節(jié)點,其中頂管穿墻出洞為首個關鍵節(jié)點,在本項目的施工中,分別在始發(fā)井和接收井地連墻處預埋鋼盒,此舉的目的在于將其作為預留的進出洞口而使用??紤]到滲漏問題,在兩個洞口處分別安裝止水鋼圈和止水膠圈,形成完善的防水體系。
2.正常頂進
頂管機的運行需得到油泵和千斤頂?shù)闹С?,兩者共同作業(yè),提供推力,在其作用下推動管節(jié)沿既定的姿態(tài)有序向前頂進。頂進機根據(jù)各施工階段的實際情況合理調整運行速度,頂進速度5~15cm/min,出洞速度適當放慢,為2~5cm/min。頂進施工期間,適時將產生的泥渣排出,達到泥水循環(huán)平衡的效果。
3.測量與糾偏
頂管施工中存在地質、水文等干擾因素,易出現(xiàn)頂管姿態(tài)偏差,因此需加強監(jiān)測,及時采取控制措施,按照多次、少量的方法完成頂管作業(yè)。測量糾偏所用設備為激光經緯儀,利用該裝置發(fā)射激光束,作為頂進過程中的導向線,使頂進設備沿著該路徑前進。通常,宜將激光經緯儀布設在管道的中心位置,所釋放的激光束也可作為管道中心線而使用。
4.觸變泥漿注漿
(1)觸變泥漿注入系統(tǒng)
頂進施工中,頂進機械所受的阻力以及方向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可預見性,即難以根據(jù)所掌握的數(shù)據(jù)對其做出精準的判斷,此時宜啟用觸變泥漿注入系統(tǒng),降低頂進時機械所受的阻力。頂進機運行中,分別在每節(jié)管的前端設置觸變泥漿注漿孔,在漿管外壁形成泥漿套,在其作用下降低頂進階段的阻力。
(2)漿液配置
拌漿是觸變泥漿系統(tǒng)的關鍵工作內容,按特定的比例將注漿材料兌水,由此形成均勻性較好的漿液。漿液在使用前需靜置24h,再利用注漿泵將其注入管道內。注漿施工期間,工作人員加強對壓力表的觀測,視實際情況靈活控制注漿壓力。
1.頂管軸線控制。激光經緯儀和測量靶聯(lián)合作業(yè),共同控制頂管軸線,盡可能減小其與設計軸線的誤差。電子測量靶運行過程中將生成光斑偏移數(shù)據(jù),頂進機頭可根據(jù)此方面的數(shù)據(jù)控制頂管軸線。
2.地下障礙物的勘察。在正式施工前詳細檢查工作井、頂管施工前進線周邊3m內的既有建(構)筑物。在地下管線的檢查工作中,應考慮到管線的中線位置、類型、管徑及埋深,此外,諸如管線及檢查井的位置等均是關鍵的勘察內容。
3.沉降控制措施?,F(xiàn)階段,地表觀測和深層雷達物探均是較為關鍵的方法,需重點關注頂進前進線3m范圍內,例如是否存在管線、建筑物等,定期檢測,遇特殊情況時采取24h跟蹤監(jiān)測的方法。通常,每1~2天便要更新一次數(shù)據(jù),供分析所用。不僅如此,沉降控制監(jiān)測數(shù)據(jù)還可以給頂進機糾偏提供參考。
綜上所述,長距離頂管潛在諸多安全隱患,需合理應用減阻措施,適配高度穩(wěn)定的觸變泥漿系統(tǒng),在頂管施工中加強監(jiān)測,及時糾偏,確保頂管姿態(tài)的合理性,進而順利完成頂管作業(yè)。實踐表明,合理應用頂管施工技術后,在有效完成頂管作業(yè)的同時,周邊現(xiàn)狀建(構)筑物也不會受到影響,綜合應用效果較佳,適用于地下管線復雜、交通流量較大的城市綜合管廊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