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喆
(安徽大學 文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1)
西周晚期之“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上承厲王革典,下啟宣王中興,是西周晚期的重要歷史事件。雖然“共和行政”的年代史家無甚爭議,但“共和”的含義卻有兩說,一為《史記·周本紀》之“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一為《古本竹書紀年》之“共伯和干王位”。因《史記》影響較大,后世學者多從《史記》而不從《紀年》。(1)從《史記》、從《紀年》者,顧頡剛論述已詳,顧氏云:“從《史記》說者,有韋昭《國語解》、杜預《左傳注》、司馬光《稽古錄》、崔述《豐鎬考信錄》。從《紀年》說者,有酈道元《水經(jīng)注》、蘇轍《古史》、羅泌《路史》、顧炎武《日知錄》、梁玉繩《史記志疑》?!眳⒖搭欘R剛:《共和》,載《史林雜識初編》,中華書局,1963年,第203~208頁。新出清華簡《系年》亦載“共和”事,明述“厲王出奔”“共和行政”,且直言有“共伯和”其人。(2)此即“厲王大虐于周,卿士、諸正、萬民弗忍于厥心,乃歸厲王于彘,共伯和立。十又四年,厲王生宣王,宣王即位,共伯和歸于宋?!崩顚W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貳)》,中西書局,2011年第136頁。李學勤認為“共伯和歸于宋”之“宋”乃“宗”之訛,當以司馬彪所言“共伯和復歸于宗”為是,“復歸于宗”即如成玄英疏所言“共伯退歸,還食本邑”。參看李學勤:《清華簡<系年>及有關古史問題》,載《初識清華簡》,中西書局,2013年,第89~98頁。由是觀之,“共和”為“共伯和干王位”的可能性更大。
明乃心,用辟我一人,善效乃
訊人,則隹(唯)輔天降喪,不雀
甬,馬亖(四)匹、鋚勒,敬夙夕勿灋
不(丕)顯魯休,用乍(作)寶盨,弔(叔)邦
父、弔(叔)姞邁(萬)年子=孫=永寶用。
“厥師”之“厥”指代“正人”及“師氏人”,郭沫若言“正人”即“政人”,“胥徒之屬”,“師氏人”即“卒伍、奴隸之從事公務者也”。(14)參看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第141~142頁。實際上,“師”有兩訓,或訓“官長”,或訓“軍隊”,而“師”這兩種訓釋應可包含“正人”和“師氏人”,所以盨銘之“厥師”應理解為“正人和師氏人之長”。
盡管于、楊兩家對“軍屯制”的理解或有不同,但楊氏已指出“六師”為軍事編制和鄉(xiāng)邑編制結合的產(chǎn)物,而李學勤提出的“鄉(xiāng)”的行政制度與軍事組織對應,也是很重要的意見,因此,不能排除“六師”是“六鄉(xiāng)”的可能性。雖然李峰認為以“六師”聯(lián)系“六鄉(xiāng)”證據(jù)不足,但李峰同樣認為“六師”和“八師”不僅要完成對外作戰(zhàn)的軍事任務,而且自身還行使一些民事職能。(23)參看李峰:《西周的政體》,第83~87頁。諸家意見雖不盡相同,但均指出“六師”“八師”有“兵”“農(nóng)”兩種屬性。因此西周、春秋間所行或為“兵農(nóng)合一”之制,呂思勉認為這種制度,即“士則戰(zhàn)士,平時肆力于耕耘,有事則執(zhí)干戈以衛(wèi)社稷者也。”(24)呂思勉:《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293頁。由此看來,西周時期“士”兼具兵、農(nóng)兩重屬性,其戰(zhàn)時為兵,非戰(zhàn)時則為農(nóng)。
基于以上討論,我們認為,因為“國人”中有“士”的存在,所以“國人暴動”中有“士”的參與不足為奇,郭沫若指出“國人暴動”中有軍事力量的參與是可信的。
先討論第一個問題,“伯龢父”與“師龢父”是否為同一人。
隹(唯)王元年正月初吉丁亥,
扁、東扁,仆馭、百工、牧、臣妾,
“榮”見于《書序》“王俾榮伯”,馬融注云:“榮伯,周同姓,畿內(nèi)諸侯。”“凡”見于《左傳·隱公七年》“天王使凡伯來聘”,杜注:“凡,國;伯,爵也?!标悩勚^“凡”為畿內(nèi)諸侯。(43)參看陳槃:《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42頁。因“伯龢父”家族的地位不遜于“榮”“凡”,所以“伯龢父”家族應與“榮”“凡”相類,可能是畿內(nèi)諸侯國。據(jù)“伯龢父”可比肩于“榮伯”“榮季”“凡仲”“叔氏”及“齊靈公”推斷,“伯龢父”當為家族中之尊者。綜合起來看,“伯龢父”的身份大概是“畿內(nèi)邦君”,可能就是“共和行政”的主角“共伯和”。
隹(唯)三年二月初吉丁亥,王才(在)周,
入門,立中廷,王乎(呼)內(nèi)史尹
冊令(命)師兌:“余既令(命)女(汝)疋師
師兌其萬年子=(子子)孫=(孫孫)永寶用。
(三年師兌簋)
隹(唯)元年五月初吉甲寅,王
才(在)周,各(格)康廟,即立(位)。同仲右
師兌,入門,立中廷。王乎內(nèi)
史尹冊令(命)師兌:“疋師龢父,
女(汝)乃且(祖)巾五黃、赤舄。”兌拜
兌其萬年子=孫=永寶用。
(元年師兌簋)
又一年九月初吉丁亥,王才(在)周,各(格)于大(太)
——小輔眔鼓鐘,易(錫)女(汝)叔巿、金黃、赤舄、攸
《周禮·春官·镈師》:“镈師掌金奏之鼓。凡祭祀,鼓其金奏之樂。饗食、賓射亦如之。軍大獻,則鼓其愷樂。凡軍之夜,三鼜皆鼓之,守鼜亦如之。”
《周禮·地官·鼓人》:“凡祭祀百物之神,鼓兵舞帗舞者。凡軍旅,夜鼓鼜;軍動,則鼓其眾。田役亦如之?!?/p>
《周禮·春官·鐘師》:“掌金奏。凡樂事,以鐘鼓奏《九夏》:《王夏》《肆夏》《昭夏》《納夏》《章夏》《齊夏》《族夏》《祴夏》《驁夏》。凡祭祀、饗食,奏燕樂。凡射,王奏《騶虞》,諸侯奏《貍首》,卿大夫奏《采蘋》,士奏《采蘩》,掌鼙,鼓縵樂?!?/p>
根據(jù)以上討論,“伯龢父”為畿內(nèi)邦君,“師龢父”為司馬系統(tǒng)之官,因此,從二者的身份判斷,“伯龢父”與“師龢父”實非一人。
以上解答了第一個問題,即“伯龢父”與“師龢父”并非一人。根據(jù)二者的身份,第二個問題“誰是共伯和”也就有了答案——“伯龢父”才可能是“共伯和”。
新出清華簡《系年》第一章:“厲王大虐于周,卿士、諸正、萬民弗忍于厥心,乃歸厲王于彘,共伯和立。十又四年,厲王生宣王。宣王即位,共伯和歸于宋?!?51)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貳)》,第136頁。《系年》明確記述了“共和”發(fā)生的大背景、時間及宣王即位后還政的史實(52)“宣王即位,共伯和歸于宋”,李學勤認為“宋”乃“宗”之訛,當以司馬彪所言“共伯和復歸于宗”為是,“復歸于宗”即如成玄英疏所言“共伯退歸,還食本邑”。參看李學勤:《清華簡<系年>及有關古史問題》,第89~98頁。,可與古本《紀年》等文獻相互印證。(53)方詩銘、王修齡:《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58~59頁。根據(jù)西周金文等出土文獻的記載,西周晚期當有“共伯和”其人,直至戰(zhàn)國時期,“共伯和行政”仍是通行看法。金文材料中的“兵農(nóng)合一”之制,對《紀年》“共伯和干王位”的歷史原因也可作出相應的解釋。由此看來,出土文獻對“共和行政”的記載應更值得信從。
附記:本文寫作過程中,承蒙黃德寬師指正,謹致謝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