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雅琴
(湖北省第三人民醫(yī)院藥學部 湖北 武漢 430033)
中醫(yī)中藥是治療缺鐵性貧血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傳統(tǒng)中藥飲片是中醫(yī)臨床辨證施治必需的傳統(tǒng)方法,是中醫(yī)臨床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其炮制過程繁瑣、技術標準模糊及質量參差不齊等因素,造成其臨床推廣較為困難[1]。而中藥配方顆粒是以傳統(tǒng)中藥飲片為原料,并經(jīng)過提取、分離、濃縮、制粒、包裝等加工制成的一種配方制劑,具有規(guī)格統(tǒng)一、劑量統(tǒng)一、質量標準統(tǒng)一等諸多優(yōu)點[2]。本文比較了歸脾湯傳統(tǒng)中藥飲片與其中藥配方顆粒治療缺鐵性貧血病的療效及臨床適應性?,F(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20 年7 月—11 月期間收治的100 例缺鐵性貧血患者。納入標準:符合《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3]中缺鐵性貧血的診斷標準,具有缺鐵病的臨床表現(xiàn),男性血紅蛋白(Hb)<120 g/L,女性Hb <110 g/L,運鐵蛋白飽和度<0.15,血清鐵蛋白(SF)<12μg/L,血漿鐵<8.95μmol/L,符合上述2 項以上即確診,患者自愿參與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造血系統(tǒng)疾病,心、腦血管疾病,妊娠及哺乳期婦女,治療依從性差等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Excel 表格中進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 例。對照組中男14 例,女36例;年齡18 ~65 歲,平均年齡(29.95±6.58)歲;病程2 ~10 年,平均病程(3.17±0.78)年。觀察組15 例,女35 例;年齡18 ~67 歲,平均年齡(30.55±7.13)歲;病程2 ~10 年,平均病程(3.21±0.80)年。兩組臨床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給予運動、健康指導等,并給予口服硫酸亞鐵片。對照組給予歸脾湯傳統(tǒng)中藥飲片治療,組成(黃芪、當歸各20 g,白術、龍眼肉、酸棗仁各15 g,人參、茯苓、遠志、木香各10 g,甘草10 g,大棗5 枚,生姜3 片),歸脾湯由本院中藥室采用傳統(tǒng)中藥飲片煎制法進行煎制成300 mL 湯汁,分早晚2 次各口服150 mL,1 劑/d。觀察組給予歸脾湯配方顆粒(批準文號:HKPˉ06411)治療,開水沖服,3 次/d,1 袋/次,兩組患者服用3 個月后觀察療效。
①比較兩組治療前后Hb、SF、紅細胞計數(shù)(RBC)、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指標改善情況;②比較兩組用藥適應性情況,包括安全衛(wèi)生、使用方便、劑量準確、價格優(yōu)惠等方面。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4]并依據(jù)相關生化指標改善情況進行評價,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90%,Hb、SF 恢復正常為治愈;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30%~89%,Hb 較治療前上升20 g/L,SF 有所改善為顯效;否則為無效。中醫(yī)證候積分=(治療前證候積分ˉ治療后證候積分)/治療前證候積分×100%。總有效率=(治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采用SPSS 21.0 處理數(shù)據(jù),Hb、SF、RBC、MCHC 等計量資料以(± s)表示,采用t檢驗,兩組適應性及療效等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例或率(%)表示,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血清Hb、SF、RBC、MCHC 濃度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Hb、SF、RBC、MCHC 濃度均顯著升高(P<0.05);觀察組治療后Hb、SF、RBC、MCHC濃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相關指標改善情況比較(± 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相關指標改善情況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較(aP <0.05),與對照組比較(bP <0.05)。
組別 例 時間 Hb/(g·Lˉ1) SF/(g·Lˉ1)觀察組 50 治療前 79.59±8.34 6.13±2.08治療后 117.23±8.87ab 12.43±3.02ab對照組 50 治療前 80.58±8.17 6.26±2.12治療后 109.35±9.24a 10.27±2.65a組別 例 時間 RBC(×1012) MCHC/(g·Lˉ1)觀察組 50 治療前 2.29±0.34 300.68±25.13治療后 3.96±0.51ab 365.38±28.56ab對照組 50 治療前 2.31±0.33 295.57±24.75治療后 3.64±0.47a 340.83±26.46a
觀察組總有效率(94.00%),對照組總有效率(92.00%),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觀察組在安全衛(wèi)生、使用方便、劑量準確、價格優(yōu)惠等的適應性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對不同劑型的適應性情況比較[n(%)]
缺鐵性貧血病是由于鐵元素攝入不足或丟失過多導致體內血紅蛋白減少、血清鐵濃度及轉鐵蛋白飽和度降低等而引起的一種臨床常見疾病,一般多發(fā)于婦女和兒童,患者多以倦怠、頭暈、乏力、耳鳴、氣短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部分婦女還伴有閉經(jīng)、月經(jīng)不調等。相關數(shù)據(jù)報道顯示,缺鐵性貧血病患者占我國血液科住院患者的10%左右,且近年來其患病人數(shù)有上升的趨勢。目前,臨床研究已明確該病的病因多與工作生活壓力大、飲食搭配不合理、月經(jīng)過多、頻繁供血等有關[5]。西醫(yī)臨床治療上主要以補充鐵劑為主。中醫(yī)將缺鐵性貧血病歸屬于“虛勞”“血虛”“血枯”等范疇,中醫(yī)認為該病病因為脾胃虛弱所致的運化失常,治療上應以健脾養(yǎng)血為主。而歸脾湯便具有健脾、益氣、補血養(yǎng)血的功效,將其應用于缺鐵性貧血病的治療可確定顯著的療效[6]。
傳統(tǒng)的歸脾湯中藥飲片在缺鐵性貧血病的臨床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隨著現(xiàn)代社會生活、工作節(jié)奏的加快,同時由于傳統(tǒng)中藥飲片的炮制過程繁瑣、技術標準模糊及質量參差不齊等諸多原因,使得其越來越難以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需求[7]。而中藥配方是以傳統(tǒng)中藥飲片為基礎原料,并經(jīng)現(xiàn)代制藥工藝制成的一種中藥免煎劑型,相較于傳統(tǒng)中藥飲片,中藥配方顆粒具有同樣療效的同時,還具有質量標準統(tǒng)一、應用方便、價格優(yōu)惠等諸多優(yōu)點,更易于被患者接受。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臨床療效相當,但觀察組治療后Hb、SF、RBC、MCHC 等指標改善情況及適應性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果表明,歸脾湯中藥配方顆粒在改善缺鐵性貧血病患者血清Hb、SF、RBC、MCHC 及臨床適應性方面更具有優(yōu)勢。同崔夢茹等[8]相關報道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歸脾湯傳統(tǒng)中藥飲片與顆粒治療缺鐵性貧血病的療效相當,但歸脾湯配方顆粒對患者血清Hb、SF、RBC、MCHC 等指標改善效果更優(yōu),臨床適應性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