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超一
化身主播,主持全媒體訪談,上直播、拍vlog;化身新媒體專家,策劃并參與制作新媒體產品……在2021 年1 月湖北省兩會, 承擔主要報道任務的湖北日報政治新聞中心記者,在確保報紙版面出新出彩的前提下,跳出原有的傳統媒體思維,積極轉型,更多地參與到了全媒體報道中,展示了全媒記者的“十八般武藝”,用多種報道形式,帶領受眾“看、聽、說、讀”湖北省兩會。
省兩會上,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是當之無愧的主角,如何更立體的展示代表委員風采,將他們的聲音放大,使他們的議案提案更加深入淺出的呈現在公眾面前, 需要結合新的傳播模式,與時俱進。
最新報道顯示,我國網民人數已達9.4 億。 移動優(yōu)先已經成為媒體融合進程中的核心概念和關鍵實踐。不論中外,傳統媒體融合的一道關鍵坎, 便是如何從傳統媒體平臺為主,升級到移動平臺為主。 早在2014 年,我國就出臺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指導意見》,正式明確提出媒體融合要將“移動優(yōu)先”作為一種策略。 特別是進入5G 時代后,傳播終端不再限于報紙和電腦端,適合手機終端觀看的視頻則成了傳播的主要形式之一。
兩會前,湖北日報政治新聞中心精心策劃,打造了“全媒體訪談”這一結合了視頻、圖、文的全媒體欄目。按照該欄目要求,湖北日報政治新聞中心記者彭小萍、許曠、王婧等平時以文字報道為主的記者,走進訪談間,走到鏡頭前,變身新聞主播,就“全面小康,我們來了”這一話題采訪受邀而來的代表。 兩會期間,共推出了《三位代表暢談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留得住青山綠水, 記得住美麗鄉(xiāng)愁》《三位代表共談農業(yè)品牌故事——讓荊楚味飄香海內外》《三位代表暢聊“荊楚兒女徹底告別絕對貧困”——老區(qū)的脫貧故事, 浸透汗水寫滿自豪》3 場視頻訪談。
根據前期策劃,除了要作為主持人,錄制數十分鐘時長的視頻訪談節(jié)目,記者還要完成其他全媒體報道任務:既要將訪談內容寫成文字稿,供報紙版面刊發(fā),又要配合后期剪輯團隊, 將訪談視頻中的精華部分、 受訪者的金句挑選出來,制作成短視頻,利用湖北日報的抖音、快手及微博等第三方平臺,進行碎片化分發(fā),擴大傳播效果。
為加強在短視頻領域的報道布局, 湖北日報政治新聞中心還推出了“姊妹花跑兩會vlog”欄目,由跑會記者視頻處境,既采訪代表委員,也記錄兩會見聞。 “姊妹花跑兩會”前后推出了《“十四五”開局,人大代表們準備這樣干》《人大代表難忘的戰(zhàn)疫瞬間》《代表們的箱子里都裝的啥? 》 等等vlog 作品,既接天線,又接地氣,既給代表們提供了一個不一樣的展示平臺,也給緊張的會議添加了活躍因子。
省兩會期間的新聞發(fā)布會,是向公眾及時、集中發(fā)布兩會重要信息的重要出口。為做好兩會新聞發(fā)布會報道,傳遞兩會好聲音,湖北日報政治新聞中心提前策劃,精心布局,在分眾化、碎片化、可視化上做足文章。
如今,我國互聯網流量中90%以上是視頻流量,隨著通信運營商大幅度降低流量資費, 加上隨處可用的WiFi信號,讓受眾隨時隨地看直播成為常態(tài)。 經過記者提前溝通對接,省兩會新聞發(fā)布會順利實現了在湖北日報新聞客戶端、湖北日報網(荊楚網)和湖北日報微博等平臺的直播。 受眾無論是在旅途中還是休息時,都可以通過手機終端點進直播間, 既可以直接看到新聞發(fā)言人發(fā)布兩會信息,也能見證記者現場提問,現場感和易接受性都得到大幅度提高。
發(fā)布會現場的記者也不再是只負責提問、記錄、寫稿,只供報紙版面使用,而是轉變思維和文風,配合視頻直播,將新聞發(fā)布會內容拆分成若干條短小精悍的稿件, 在發(fā)布會進行的同時,傳回湖北日報兩會報道全媒體指揮中心(中央廚房),通過湖北日報端、網、微等平臺第一時間推送轉發(fā),既保證了時效,又實現了碎片化傳播。
在新聞發(fā)布會報道中, 靈活運用新媒體報道手段的同時, 湖北日報政治新聞中心記者供報紙刊發(fā)的稿件也進行了大膽探索。一改執(zhí)著于寫綜合性稿件的文風,記者在寫稿時,充分考慮讀者的受移動傳播影響而轉變的閱讀習慣,研究兩會發(fā)布會所涉及的主題,結合受眾的興趣和關注點,將“大稿”拆解成若干“豆腐塊”,在“解剖麻雀”的基礎上求新求精。
以1 月25 日省兩會首場發(fā)布會為例,在“構建新發(fā)展格局, 推動高質量發(fā)展, 為加快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這一宏大主題之下,記者又提煉了“全力支持武漢爭創(chuàng)國家科創(chuàng)中心”“加快建設‘有機谷’ 打造4 個4A 級景區(qū)”“織牢織密公共衛(wèi)生防護網”“打通制約企業(yè)發(fā)展的要素瓶頸”“推動形成‘公空水鐵’交通一體化格局”“發(fā)展電商助農產品走出大山”““十四五”將新建高速公路900 公里、長江大橋4 座”等七個主題,既讓版面呈現更加鮮活,拉近了發(fā)布會與受眾的距離,讀起來也一目了然。
歷屆省兩會、全國兩會,都是全媒型記者“十八般武藝”集中展示的舞臺,記者不遺余力地轉型,是為了讓受眾的感官全面介入新聞現場,讓兩會報道更鮮活、更接地氣。
但技能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源于平時的學習、積累和實踐。 湖北日報政治新聞中心的記者們則新報道技能的學習和運用,融入到了日常工作中。 為了提高技能,每次周例會,湖北日報政治新聞中心都安排了學習主題:通過邀請融媒體中心主編授課,學習新媒體標題的制作;通過集中學習《人民日報記者說:好稿怎樣開頭結尾》來轉變文風、創(chuàng)新表達;通過組建短視頻制作興趣小組,來提高部門記者短視頻策劃、拍攝和剪輯水平……
僅2020 年下半年以來,湖北日報政治新聞中心負責報道的 “助力湖北——知名民企湖北行”“第二十屆華僑華人創(chuàng)業(yè)發(fā)展洽談會”“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等戰(zhàn)役性報道中,除了完成文字+圖片的稿件,拍一段視頻、參與一場直播、策劃一個新媒體產品,已經成為記者工作的標配。有了技能的積累,加上合適的展示平臺和時機,一批創(chuàng)意新、形式活、傳得開、叫得響的融媒體產品得以紛紛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