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摘 要: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文明歷史和燦爛的古代文化。青銅器的冶鑄和使用是我國悠久古國文明中重要的一頁,商、西周、春秋也被史學家們稱為“青銅時代”。然而,一些珍貴的文物流傳至今,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破損和病害,亟待專業(yè)人員對其修復和保護。文章以一件西周青銅罍的修復過程為例,簡要闡述了青銅器修復的一般步驟、方法及注意事項。旨在強調(diào)青銅器修復應遵循“保護第一,搶救為主”的原則,秉承“修舊如舊”理念,發(fā)揚工匠精神,用心修好每一件文物。
關鍵詞:青銅罍;修復;工匠精神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科學文明和藝術文明,保存在地面上和地下的文物,不僅種類繁多,而且數(shù)量極其豐富。但是,這些年代久遠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隨著時間的流逝,都經(jīng)受著不同程度的破壞和損害,比如金屬文物銹蝕,陶器和瓷器破碎,木器和竹器干裂、皺縮,出土的紡織品、紙張文物腐朽等,所有這些歷史文物都要進行搶救和修復才能長期保存下去。文物的修復與復制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文物的類別不同,它的修復方法也不同,修復人員要掌握各方面的知識,結合科學的保護措施靈活運用。
近期,為了進一步加強館際間的合作交流,筆者受邀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參與一批青銅器的修復工作,這對筆者來說是難得的學習機會,可以積累寶貴的經(jīng)驗。以下,筆者以一件西周青銅罍的修復過程淺略敘述,以求教于師友。
1 保存狀況
該件青銅罍高53.5厘米,口徑22厘米,器身口部、肩部、腹部都有不同程度的開裂、變形。其中,腹部破損較為嚴重,目前能找到的共有9個殘片,經(jīng)過拼接后發(fā)現(xiàn)還有部分缺失,需要后期進行補配。此外,器身有若干細密裂紋,存在不同程度銹蝕(圖1)。
2 修復流程
文物修復之前,我們要對其進行拍照、測量、稱重等一系列工作,并做好詳細的記錄。根據(jù)文物保存現(xiàn)狀以及銹蝕程度,相關領域的專家們經(jīng)過討論,擬定適合于該件器物的修復方案。在實施修復工作前,還要建立修復檔案,記錄好相關信息,包括修復過程中使用的方法、材料等,以便為以后的文物保護處理及研究提供依據(jù)。
2.1 清洗
主要是青銅罍除泥、除銹兩個方面的工作。先用棕刷去除器身表面浮塵,然后用蒸餾水清洗。采用蒸餾水清洗,可以有效減少自來水中氯離子對銅器的侵蝕。將器身殘片放入超聲波清洗機中反復清洗,利用超聲波震蕩原理,快速清洗并去除表面浮銹。個別銹蝕嚴重部位,采用超聲波潔牙機對其進行處理。經(jīng)過處理后,青銅罍器身紋飾顯現(xiàn)清晰,斷口處干凈整潔,為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礎。
2.2 整形、焊接
由于器身和殘片存在不同程度的變形,所以我們首要的工作是對其進行整形操作。器物整形前,對其殘片要進行加熱,俗稱“去火”處理,因為出土青銅器年代久遠,本身結構較為脆弱,直接敲擊整形往往會造成二次破壞。經(jīng)過“去火”處理后,增加金屬的韌性,有效減少在整形敲擊過程中殘片破損的概率。值得注意的是,整形力度的把控尤為重要:力度過輕達不到整形效果;力度過重,則會對文物造成新的傷害。因此,整形工作需要有一定工作經(jīng)驗的同志來完成。此外,在工作中還要注意與文物器型對照,防止矯枉過正。器身部分我們采用U型鉗、小型千斤頂?shù)裙ぞ?,?nèi)外作用,分批次矯正。經(jīng)過多次整形后,青銅罍逐步恢復其原有形狀(圖2)。
青銅文物的焊接,目前還是采用較為傳統(tǒng)的錫焊方法。這種方法的優(yōu)勢在于焊接強度好、便于操作。同時,焊錫的熔點低,在焊接過程中便于調(diào)整,符合文物修復中可逆性操作原則。由于該青銅罍器壁較厚,焊接前要對斷裂處的焊口進行打磨處理,使用電動工具斜向分別打磨兩側焊口,使其呈現(xiàn)“V”型,這樣做可以有效增加焊錫的接觸面積,增強焊接牢固度。焊接時,我們從口沿依次向肩部、腹部進行拼對,在相吻合的殘片上做好標記,經(jīng)過多次焊接后,我們已將器身開裂及殘片部位全部處理完畢,青銅罍器身主體基本成型。焊接完成后,要打磨突出的鉛錫,為下一步的翻膜、補配工作做好準備(圖3)。
2.3 翻膜、補配
青銅罍腹部、耳部還有部分缺失,這些需要我們進行補配。由于青銅罍器身圖案、造型采用對稱式構圖設計,所以可以采用石膏翻膜,根據(jù)對稱圖案來補配出缺損部分。我們對青銅罍相對完整的一側用石膏進行整體翻膜,在翻模過程中,除石膏外,還要加入棕絲以增強模子的強度。對外壁一側翻膜完成后,我們搟制陶泥,為制作“內(nèi)?!弊鰷蕚?。制作過程中要用到潤滑油,用來增加陶泥的可塑性。同時,陶泥厚度要適宜。將制作好的陶泥均勻地涂抹在石膏模子內(nèi)壁上,這個厚度基本上就是后期澆注制作出的胎體厚度(圖4、圖5)。耳部模具制作流程(圖6)同器身類似,在此不一一贅述了。
補配材料,選用巴氏合金。這種材料具有可塑性好、強度高的優(yōu)點,依照先前制作好的模具,將巴氏合金融化后倒入石膏模子,得到需要補配的部位,用焊接的方式將其安置到器身上。補缺后,要對器身上所有的縫隙用云石膠進行封填、加固,特別要注意修補部分與器身的弧度、平整度保持一致,紋飾相連接,凸顯青銅罍的整體性。
2.4 做舊
做舊之前,采用氯化鐵溶劑對焊錫點做處理,這樣可以有效去除錫點的亮點,為下一步上色環(huán)節(jié)做好準備。目前,青銅器文物的做舊上色主要是采用礦物顏料、蟲膠、酒精相配合的方式,根據(jù)器物的底色,調(diào)制相應的顏色。用大小不同的毛筆等工具采用涂、刷、彈、點、蹭等手法進行作色做舊處理。按照從底層向外層的順序,層層作色。做銹色時宜淺不宜深,不能一步到位,要多次反復作色。這樣才能使銹色看上去有層次感。此外,作色過程中也可以采用消光劑對局部進行處理,去除多余的亮光,達到與原器物周圍同類顏色相適應的效果,力求做舊后的觀感與原器物保持高度一致,給觀眾以美感(圖7、圖8)。
3 結語
文物是中國幾千年文明史的見證,它不可再生,更不能替代。而文物保護修復工作不僅能讓破碎銹蝕的文物延長壽命,而且也是對其科學、歷史、藝術價值的一種延伸。修復工作如同醫(yī)生救治病患一般,我們要根據(jù)其病害特征實施相應的保護手段。青銅器修復是文物保護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更多的新技術、新材料會在文物保護修復中得到應用。老一輩文物修復工作者經(jīng)驗傳承、現(xiàn)代的修復技術與修復理念,都非常值得我們年輕一代的文保工作者學習、借鑒。只有不斷進行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認知才能讓我們更加熟練地掌握修復過程中的關鍵技術點,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yè)技術水平,遵循“保護第一,搶救為主”的原則,秉承“修舊如舊”理念,發(fā)揚“工匠精神”,用心修好每一件文物,讓更多的文物遠離銹蝕病害,是我們文保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