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李蓉
摘 要:青銅是我國非常寶貴的歷史文物,而相對應的修復技術能夠體現(xiàn)中國特色,這種傳統(tǒng)工藝伴隨科技的進步而不斷完善,從國內外吸收了很多保護修復技術,這對于青銅器來說意義深遠,可以更好地保護青銅器維持更好狀態(tài)。本文中主要闡述中外青銅文物保護修復技術的比較,并進行歸納總結,重點論述了青銅器文物保護和修復的演變歷程,概述了國內外對其保護的相同點與差異性,謹以此給予理論參考依據(jù)。
關鍵詞:青銅器;保護;修復;中外比較
青銅文物伴隨時間的推行受到腐蝕而需要對其進行修復,而這種技術自誕生以來受到了極大的關注,經(jīng)過幾代人的打磨不斷完善,在技術上實現(xiàn)了創(chuàng)新與改進,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工藝。近些年來,國外青銅文物保護措施被逐漸吸收與應用,而且還加入了許多現(xiàn)代材料,這在某種程度促使上述技術得以不斷傳承。文章主要對比分析中外針對青銅文物保護修復的差異性,并從多個方面進行具體的論述,通過經(jīng)驗總結概述彼此的優(yōu)缺點,進一步促進青銅文物保護修復工藝更為完善。
1 青銅文物清洗去銹對比
清洗去銹處理是青銅文物非常重要的一道工藝,目的在于去除表面污物,還有浮土與沉積物,與此同時,去除表面銹蝕物,這樣做是為了維持青銅表面美觀性。通常來說,清洗去銹方式相對比較固定,有兩種方式:其一是機械去銹,其二是化學去銹。
在西方國家,較為原始機械清除涵蓋兩種形式:其一,借助鑿子,其二,使用錘子,借助上述工具可以有效消除沉積物,對于影響美觀的銹蝕也能起到極好的去除功效。而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機械去銹的工具也在逐步優(yōu)化,比如玻璃纖維刷子、繪畫刷子,還有木質雕塑工具等,這些精細工具能夠有效去除銹蝕物,在處理工作開始之前,應用酒精,或是蒸餾水,目的是為了濕潤表面。后來更多的機械方法不斷被提出。Weil采取玻璃噴砂技術,借以達到清潔青銅器目的;還有人提意應用較為軟的腐蝕材料,比如碾碎的核桃殼。針對室外相對大型的青銅雕像,通常情況下采取高壓水清潔措施,很多激光清除術也逐漸被使用,比如二氧化碳。此外,國外采取輝光放電措施,主要是將以下元素混合,包含氫氣、甲烷、氮氣、氬氣等,通過效應形成輝光放電,借以覆蓋青銅銹塊。
我國針對青銅文物清洗去銹處理基本采取較為傳統(tǒng)的方式,而選擇的工具主要有:鋒鋼刻刀、手術刀、各式小錘、鋼針等等,具體操作工藝如下:剔除、敲震、水砂紙打磨等,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屬于手工去銹方法。而隨著社會與科技的不斷發(fā)展,去銹方法得以有效改進,現(xiàn)如今應用的設備或是儀器主要有:激光除銹儀、等離子體除銹設備、懸掛式吊鉆等等。例如:有學者采取紅寶石脈沖激光,以達到去除污垢層及粉銹的功效,應用效果相對比較理想。此外,在以往的青銅文物除銹中還應用了化學方法,主要應用陳醋調烏梅軟膏,將其置于銹層上,待銹逐步松軟后,可以剔除銹層,雖然這種方法比較有效,但是時間過于漫長,可以采取如下化學除銹方法:醋酸施以清水浸泡、碳酸銨去銹法。
近些年來,很多國外化學去銹方法被引進與吸收,從現(xiàn)狀分析,青銅文物化學去銹逐步優(yōu)化,涉及的試劑有2A、3A溶液,選取材料主要有EDTA鈉鹽、羅歇爾式鹽等等,去銹方法有浸泡法、涂抹法等,在實際操作中,可以將機械與化學有效融合能夠達到更好的清洗去銹功效。
2 青銅文物整形復原中外技術分析
整形修復技術是當前應用較為廣泛的矯正形式,是具有我國特色的技術,而國外對此研究相對較少,伴隨著我國科技發(fā)展的逐步加快,青銅文物的整形修復技術也隨之不斷加快發(fā)展步伐,到目前為止已經(jīng)是較為完善的修復技術。而整形矯正的基本原理也比較容易理解,即借助施加外力,從而促使器物恢復原有形狀,一般情況下,較為普遍的方法有以下幾種:錘擊法、模壓法、加溫法、頂撐法等。而對于青銅文物的整形修復,可以將以上方法綜合使用效果更佳。
3 青銅文物作色做舊處理對比
針對青銅文物修復而言,上色作偽銹是非常關鍵的工藝,這對于修復人員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對最后一道工序修復完成之后,還需針對已經(jīng)修補好的位置進行完善,由里而外進行作上銹色,目的在于掩蓋修飾,這樣可以保障修補部分能夠在整體上保持一致性,形成渾然一體感覺,不會讓人看到破綻,這種修復工藝是我國特有的技術,相較于國外技術具有一定的差異性。
近些年來,國外相關技術也得到了快速發(fā)展,并且取得了相對較好的效果,其做舊處理相對比較簡單,在器物表面實施著色,然后將以下物質進行整合,分別是補配材料、礦物顏料,或是應用后者單獨實施補色。在國外關于去偽銹報道相對較少,Weil選擇以下元素進行混合,主要涵蓋稀硝酸銅、硝酸鐵、硫化,然后采取刷涂或是噴涂形式,繼而對青銅文物實施做銹。
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青銅文物相關工藝正在逐步完善,通常情況下,做舊技術選取的工具有以下幾種:各類修具、調刀、油畫筆、毛筆、牙刷、羊毛刷等,涉及的材料主要有:礦物顏料、酒精、漆片、三氯化鐵、硝基稀料等,而對于漆片和酒精來說,它們屬于黏接劑、溶劑。作銹方法具體如下:噴筆法涂抹法、彈撥法、拍拓法,如果有需要的話借助點泥作銹法,借以突出層次感。
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發(fā)展,青銅文物修復的目的發(fā)生了極大的改變,相對應的上色作銹技術也在逐步完善,針對以往補配之處有了新的研究,在其內外位置上施以上色偽銹工藝,這樣可以增加陳列的視覺感,除卻患者看到的部分,對于看不見的位置也進行了上色偽銹,具有鮮明的對比性,這對于日后的研究也是非常有利的。
4 青銅文物緩蝕處理比較
我國在青銅文物緩蝕處理方面起步較晚,而國外學者則研究較早,進行大量研究工作。有學者將BTA應用值青銅文物的保護修復之中取得了極為顯著的效果,主要選取3%BTA酒精溶液,將其浸滲青銅器之中,再借助Incralac封護,從反饋結果來看效果很好,除此之外,該學者還提出如果不存在真空汞的前提下,可以退而選擇浸有BTA的紙板,包裹器物,使其處于BTA蒸汽氛圍內。在此之后,其他發(fā)達國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深入的探究,例如,有學者之處,提升BTA濃度,借以來提升侵蝕較為嚴重的青銅器。其他學者在研究過程中,有數(shù)據(jù)限制應用BTA實施青銅器清洗時,可以起到保護基體金屬的作用,而且具有極強的適用性與有效性。至此之后,很多國家對于上述保護方法逐步認可,并且認為這是最適用的措施。與此同時,BTA自身也存在局限性,例如酸性環(huán)境下,緩蝕效果并不理想,為了改善這一步弊端,學者通過研究能夠借助碳酸鈉實施預處理。我國學者積極引用上述方法,并且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改良,現(xiàn)如今BTA試劑在我國青銅文物緩蝕中得到了極為廣泛的應用。
5 結語
總體來說,青銅文物的保護及修復技術對其長久傳承與發(fā)揚是非常重要的,國內外針對青銅保護與修復進行了深入的探究,并且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果,進一步促進青銅文物能夠代代相傳。
參考文獻:
[1] 梁宏剛,王賀.青銅文物保護修復技術的中外比較研究[J].南方文物,2015(01).
[2] 陳仲陶.對青銅器保護修復理念、原則的探討[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0(03).
[3] 陳淑英,張然,柳敏.青銅文物緩蝕劑效率及封護劑抗腐蝕能力的比較研究[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3(04).
[4] 陳淑英,張然,王輦,柳敏.關于青銅文物深層有害銹形成與轉化的分析研究[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4(03).
[5] 王明明,王小蕊.文物保護與修復技術成果評價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