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瑩盈
(河南省南陽市中心醫(yī)院產房 南陽473005)
剖宮產作為自然分娩的一種替代方式,在產婦分娩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部分產婦由于宮縮不足、胎位不正以及巨大兒等因素導致自然分娩困難,而剖宮產能幫助此類產婦順利完成分娩,保障母嬰安全,其應用價值較高[1~2]。 但剖宮產產后出血、尿潴留等并發(fā)癥風險高于自然分娩,且切口的疼痛持續(xù)時間較長,對產婦的康復造成嚴重影響[3~4]。 因此剖宮產產婦的產后護理干預極為重要,相關研究顯示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能顯著減少產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并促進產后的康復。 本研究選取我院剖宮產分娩的產婦作為研究對象, 分析中醫(yī)特色護理干預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對2019 年4 月~2020 年4 月我院產科的96 例剖宮產產婦按照抽簽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48 例。 對照組年齡20~36 歲, 平均(28.46±3.14) 歲; 孕周37~40 周, 平均(38.56±0.85)周;體質量60~84 kg,平均(72.36±7.15)kg;首次分娩33 例,2 次或多次分娩15 例。 觀察組年齡20~36 歲,平均(28.55±3.09)歲;孕周37~40 周,平均(38.50±0.88)周;體質量58~86 kg,平均(72.44±7.20)kg;首次分娩35 例,2 次或多次分娩13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已經通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審核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 擬行剖宮產,且知情本研究,自愿參與;符合剖宮產指征,手術成功分娩;無精神、認知功能障礙等。 排除標準:極高齡產婦;急診剖宮產分娩產婦;合并嚴重基礎疾病產婦。
1.3 護理方法
1.3.1 對照組 予以常規(guī)護理措施干預, 包括抗感染、補液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產后出血預防、飲食管理等,并依據產婦的認知水平,予以健康宣教。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行中醫(yī)特色護理干預。(1)足底按摩,由學習過并掌握足底按摩的護士完成,按摩時取穴腹腔神經叢、卵巢、輸卵管的穴位反射區(qū)。 護士在清潔雙手后,涂抹按摩膏開始按摩,以雙手拇指指腹推、按、點、揉的方式按摩各個反射區(qū)1~2 cm,重點按摩胃部反射區(qū)。 在足底按摩時未取得理想效果,應與產婦密切溝通,辯證穴位按壓,確保力度適宜。對于耐受能力較差的產婦,在足底按摩時期力道需降低,以微痛為宜。同時按摩要注意專藥專用,避免交叉感染,2 d/次。(2)穴位熱敷,首先制作熱敷包,選取萊菔子、紫蘇子、吳茱萸、黃芥子各100 g,裝入紗布袋中。 使用時先將熱敷包放入微波爐中加熱,保持溫度在40℃左右,再以一條較薄的毛巾包裹后置于腹部的神闕、天樞等穴位附近。熱敷時注意藥包溫度, 溫度過低時注意更換, 每次熱敷30 min,3 次/d。(3)中醫(yī)情志護理,對于存在睡眠障礙的產婦,首先制作助眠香囊,選取薰衣草、茉莉花、柏子仁、遠志、桂枝各100 g,碾碎打成細粉,然后分裝至香囊中,產婦在睡眠時將其放在枕邊,可幫助睡眠。(4)中醫(yī)手法催乳,對于有乳汁分泌障礙的產婦,由經中醫(yī)手法按摩培訓合格的護士進行手法催乳。以拇指、中指在乳暈部周圍進行360°扭轉推拿,保持2~3 min;以拇指、中指由乳暈部向乳頭擠壓,擠壓時模擬嬰幼兒吮吸; 一只手呈C 字形托住乳房,輕輕震動乳房,并逐漸增大強度,另一只手三指從乳暈部偏向推拿。
1.4 觀察指標 (1)觀察并評價產婦術后切口疼痛的發(fā)生情況。 在術后6 h、12 h、24 h、48 h 時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0~10 分,0 分為無痛,10 分為劇痛。(2)記錄產婦術后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住院時間、臥床休息時間。(3)記錄產婦睡眠障礙、乳汁分泌不足、食欲不振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整理所有數(shù)據, 以EXCEL 表進行統(tǒng)計,應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婦術后疼痛評分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6 h、12 h、24 h、48 h 的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術后疼痛評分情況比較(分,±s)
表1 兩組產婦術后疼痛評分情況比較(分,±s)
組別 n 術后6 h 術后12 h 術后24 h 術后48 h觀察組對照組48 48 t P 5.48±1.26 6.56±1.44 3.911 0.000 4.58±1.05 5.86±1.24 5.458 0.000 4.20±0.85 5.42±1.11 6.046 0.000 3.68±0.75 4.86±1.10 6.141 0.000
2.2 兩組產后恢復時間比較 觀察組術后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住院時間、臥床休息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產后恢復時間比較(±s)
表2 兩組產后恢復時間比較(±s)
臥床休息時間(d)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排氣時間(h)腸鳴音恢復時間(h)住院時間(d)48 48 4.26±1.02 6.10±1.25 t P 23.02±4.58 28.46±6.47 4.755 0.000 15.92±4.40 20.44±5.14 4.628 0.000 6.41±1.20 7.86±1.65 4.924 0.000 7.902 0.000
2.3 兩組產后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產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產后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剖宮產產后有較大的并發(fā)癥風險,同時相較于自然分娩的疼痛程度也更高,因此如何保障剖宮產產婦的術后康復是臨床護理工作中的重點[5~7]。 本研究在觀察組剖宮產產婦護理中引入中醫(yī)特色護理,主要包括足底按摩、穴位熱敷以及可選性開展的手法催乳和情志護理。 足底按摩取穴腹腔神經叢、卵巢、輸卵管的反應區(qū),可幫助產婦緩解疼痛;穴位熱敷取穴腹部的神闕、天樞等穴,可促進產婦的血液循環(huán),加速康復速度。而情志護理適用于存在一定睡眠障礙的產婦, 通過助眠香囊可促進產婦產后睡眠質量的改善, 使其獲得理想的睡眠質量, 從而改善情志,減少焦慮、抑郁等情緒的產生;手法催乳則適用于產后乳汁分泌不足的產婦, 通過中醫(yī)手法疏通乳腺管,可促進泌乳的分泌,保障新生兒有足夠的奶水飲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6 h、12 h、24 h、48 h 的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中醫(yī)特色護理能有效緩解剖宮產術后疼痛。既往的常規(guī)疼痛護理中,考慮到產婦及嬰幼兒,在使用止痛藥時較為謹慎,多以注意力轉移、體位護理等方式進行疼痛護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8]。中醫(yī)特色護理通過按壓、 熱敷穴位則能夠達到顯著緩解疼痛的效果。同時本研究觀察組術后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住院時間、臥床休息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中醫(yī)特色護理能有效促進產婦的產后康復,縮短住院時間。觀察組產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中醫(yī)特色護理有助于減少產后不良反應的出現(xiàn)。綜上所述,中醫(yī)特色護理能促進剖宮產產婦的產后康復,縮短恢復時間,臨床應用價值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