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倩
進入青春期后,我們人際關系的重心不再是父母,而是轉移到了同伴關系上來。在平時的心理輔導工作中,我發(fā)現除了學業(yè)壓力,來自友誼的煩惱占據了中學生生活的大部分。我們渴望友誼,但又常會在友誼的森林中迷失自己,對自己與他人感到困惑不已。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那些在友誼中的困惑。
迷惑行為1:友誼對青春期來說究竟意味著什么
“班上都是一個一個的小團體,感覺我都融入不進去?!?/p>
“因為被同學孤立,我最近課也聽不進去,會莫名地哭,感到沒有希望?!?/p>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歸屬的需要,都需要愛與被愛,友誼關系恰恰可以支持這兩種需要。但是,青春期的友誼似乎對青少年有著更大的意義,如果被孤立或被謠言中傷,會比成年人感到更大的痛苦,更容易自卑、在學校表現不佳等。通過上述的兩個小煩惱,我們可以窺見中學時期友誼的一個特點——抱團。那么,青少年為什么需要抱團呢?抱團會帶來什么呢?
隨著“抱團”這個詞的出現,可能你緊接著會想到取暖,因此,抱團會給我們帶來親密和支持。但是,“抱團”對青少年還有著特別的意義。青少年正處于一個思考“我將成為誰”的階段,小團體提供了某種化身:”我是這個團體的成員?!薄拔以摯┦裁匆路俊薄拔覒摓閳F隊努力一把嗎?”“我應該通宵學習嗎?”“要不要對這個人友善?”“可不可以跟那些男孩講笑話?”小團體為這些問題提供了答案。
因此,“抱團”是一種自我的尋找,是一種身份的認同。而自我同一性的發(fā)展(回答“我是誰”“我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恰恰是青少年發(fā)展階段的主要任務。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抱團”的意義,也就能理解那些被團體孤立所帶來的痛苦和自我懷疑。
迷惑行為2:究竟擁有怎樣的特質才能交到朋友
“我已經成為他們口中優(yōu)秀的人,為什么大家還是不愿意和我玩呢?”
“我比較安靜,因為我不喜歡看恐怖片而告訴了老師,從此同學都不愿意和我玩了。”
每個人都渴望友誼,但我們也常在人際交往中感到受挫,到底什么樣的特質會受到更多的歡迎呢?
一般來說,受歡迎的青少年是友好、樂于助人、熱情、善良、幽默和聰明的(與謠言相反,智力是一種社交資源,并不會招致反感)。他們能夠感知和回應其他人的需求;他們自信、堅定卻不狂妄自大;他們喜歡玩樂;他們的行為舉止讓同齡人覺得恰到好處。不受歡迎的青少年缺乏這些社交技巧。他們當中有些人是自負和以自我為中心的,并不斷地試圖吸引別人的注意;有些人沖動好斗,總是處于防御狀態(tài),將別人不經意的評論解讀為人身攻擊并迅速反擊;還有些人嚴肅、呆板,不會熱情待人,或者在人群中總是感到不自在,導致其他人失去耐心。不管怎么樣,他們會破壞他人的樂趣。
他人是我們的一面鏡子,世界著名時裝設計師山本耀司曾說: “‘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么,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碑斘覀冊谌穗H交往中遭受挫折,這并不是壞事,它可以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重新調整自己,培養(yǎng)出基本的社交技能。例如,詢問別人對你的看法、稱贊他人、分享、合作以及在集體活動中不要試圖主宰他人。
迷惑行為3:如何對待校園欺凌
“班上男生會嘲笑我長得不好看,開各種玩笑?!?/p>
“班上有個女生就喜歡挑撥離間,到處說別人壞話。”
欺凌是青春期關系中難以繞開的話題,或許有1/3的青少年(特別是初中生)生活在害怕被嘲弄、威脅或毆打的恐懼中。
首先,遭受欺凌并不是你做錯了什么,你可以去尋求幫助而不是沉浸在自責里。那么,如何阻止欺凌者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忽視對方。欺凌者通常會欺負弱小的同學,當別人目睹他們恃強凌弱時,他們的虛榮心獲得了滿足,這使他們在同齡人眼中顯得很強大。我們需要表現得自信、堅強,發(fā)現自己的優(yōu)勢和特長,喜歡自己。喜歡自己的青少年,不太可能因為想要討好同伴而屈服于消極的同輩壓力。不要表現得沮喪,因為這正是欺凌者想要看到的。當不得不與惡霸待在一起時,身邊有一個朋友是有益的。
前文中的第二個煩惱是在女生關系中常常會出現的,這種欺凌被心理學家稱為“關系攻擊”,即欺凌者相互勾結,通過留言、羞辱和背后中傷來攻擊他人。關系攻擊通常源于欺凌者對自己在同伴群體中的地位缺乏安全感。在社交環(huán)境中,受歡迎程度是很重要的資本,提升自己地位的方法之一就是貶損他人。對付關系攻擊的最好策略,就是不要正中欺凌者的下懷(欺凌者通過傷害他人來鞏固自己的社交地位)。如果受害者忽略欺凌者的嘗試(選擇花時間與其他朋友相處,遠離欺凌者所在的圈子),或者對欺凌者的風涼話一笑了之或聳聳肩(“很抱歉打斷你,沒人真的在乎你怎么想”),這樣就會削弱欺凌者的攻擊性。
(特約編輯:孫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