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顏 辛婭
談到“追星”,大多數(shù)人都會認為那是年輕人的事。不,在我家,就有一位年屆九旬的“追星族”,她不但自己“追星”,還帶動全家族祖孫四代21口人和全村數(shù)千名鄉(xiāng)親共同“追星”。
這位與眾不同的“追星族”,就是我的九旬母親。
母親出身名門望族,從小就識文斷字,一輩子喜歡讀書看報。進入晚年后,她更是自己訂報學習,央視的《新聞聯(lián)播》節(jié)目,她更是每晚必看,幾成生活定式。不知從何時起,她成了“追星族”,不過她追的星可不是什么歌星、影星、演藝明星,而是那些稱得上是“當代國之英雄”的明星們:于敏、孫家棟、張富清、袁隆平、屠呦呦、楊利偉、費俊龍、鐘南山、張伯禮……
母親追星那叫一個“鐵粉”:她把報紙上刊載的英雄們的事跡剪下來,訂成冊子,謂之《英雄譜》。每逢周末全家四代人聚會時,她就拿出《英雄譜》“照本宣科”地講述一番。她尤其注重對孫輩和重孫輩兩代年輕人的“明星觀”教育,經(jīng)常和孫輩們進行“家庭辯論賽”。盡管母親單槍匹馬,但一番辯論下來,依然是母親一方取勝——通過她的講解,在鐵的事實面前,孩子們真正看清了誰是國家和民族的鐵骨脊梁;誰是最值得尊重、最值得全國人民共同追星的“明星”;國家和人民危難時刻,誰能夠挺身而出。辯論賽最后變成了母親一個人的“演講賽”:袁隆平研究的雜交水稻,解決了世界1/5人口的溫飽問題。屠呦呦,中國首位諾貝爾醫(yī)學獎獲得者、藥學家,她發(fā)現(xiàn)的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fā)展中國家數(shù)百萬人的生命;核物理學家于敏,長期領導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理論問題,對中國核武器進一步發(fā)展到國際先進水平做出了貢獻,被譽為中國的“氫彈之父”。一番宣講過后,孩子們無不連連點頭,他們才是中國真正的英雄,永遠的大明星!
母親不但在家“追星”,還利用各種機會向鄉(xiāng)親們宣傳“追星”:村頭柳樹下、溫熱的土炕、田間地頭、河畔溝渠、廣場場院……都回蕩著母親宣講的話語。在母親的影響之下,村里出現(xiàn)了一大批“追星族”,他們對袁隆平、鐘南山等明星們的事跡津津樂道。家長變成了“追星族”,那么很快這一大家子就被熏陶成了“追星戶”。母親就是用這種幾何倍數(shù)的宣講法,將新時代的“英雄觀”“追星觀”播撒到前街后屯。
母親經(jīng)常說:“追星”不能光說不練,要體現(xiàn)在行動上,要把“星”們的精神轉(zhuǎn)化到工作和學習中去。
孩子們個個是班里的尖子生,每學期都能拿回幾張“三好學生”“優(yōu)秀干部”獎狀;我們兄妹幾個也均是單位的業(yè)務骨干,在不同的崗位上邊“追星”邊實踐,為國家和社會做著不同形式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