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安杰
20世紀20年代,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在法租界霞飛路(今淮海中路)新漁陽里6號的石庫門里創(chuàng)辦了培養(yǎng)革命干部的學校,取名為“外國語學社”。在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辦的眾多干部學校中,外國語學社算是最早的一個。
1920年初,經共產國際批準,俄共(布)遠東局海參崴書記處的領導人之一威廉斯基·西比利亞科夫提議,由遠東局外國處組建一個代表團以新聞記者的身份前往中國,指定維經斯基為負責人。這個代表團的重要使命就是“同中國的革命組織建立聯系”。在列寧給代表團下達的3項任務中,其中有一項就是“物色一些中國的進步青年到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并選擇一些進步分子到俄國游歷”。
安排進步青年到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首先要在國內進行語言方面的學習,這就亟須建立一所干部學校。由于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處于秘密狀態(tài),也需要一個公開的場所開展革命活動。于是,維經斯基的重要助手兼翻譯——楊明齋經手租借了上海法租界霞飛路新漁陽里6號的石庫門房子。1920年9月,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由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創(chuàng)辦了這所革命干部學?!鈬Z學社。
這是一幢兩樓兩底一天井的石庫門房子,樓上是辦公室和宿舍,樓下是教室和餐廳??吞瞄g放著一張可供十幾個人同時進餐的大圓桌。樓下的廂房里,放了一排排長凳和課桌,并掛起了黑板。樓上的廂房、客堂間,架起了棕棚,打起了鋪板。
樓上亭子間分別為校長楊明齋和較早來校的學員李啟漢的臥室。樓上的客堂是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團中央辦公室,里面放了辦公桌和油印機等。樓上東廂房是一部分學員的宿舍,外國語學社的秘書俞秀松、來自湖南的學員劉少奇和許之楨以及來自安徽的柯慶施等曾住在這里。來自全國各地,操著南腔北調,卻志同道合的青年人在這里相聚。
外國語學社是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創(chuàng)辦的旨在培養(yǎng)革命青年干部的學校。教師多是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如講授俄語的楊明齋、講授法語的李漢俊、講授日語的李達、講授英語的沈雁冰和袁振英、講授《共產黨宣言》的陳望道等。此外,維經斯基的妻子庫茲涅佐娃以及青年教員王元齡也講授俄語,還有講授世界語的斯托帕尼。
盡管外國語學社公開刊登了招生啟事,但學生大多是通過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推薦而來。學員的學習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要到俄國去,學習革命道理,回來搞革命,改變落后黑暗的舊中國”。
在這期間,青年團從外國語學社中選派了30多名學員分批被送到蘇俄,多數進入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當然,由于革命形勢需要,也有一些學員留在國內開展革命斗爭。在這些學員中,很多人后來成為革命和建設的卓越領導者,包括劉少奇、任弼時、蕭勁光、任作民、柯慶施等。
早期黨團組織在外國語學社所從事的革命活動還是引起了法租界的警覺,遂于1921年4月29日,被巡捕房搜查。8月,外國語學社宣告結束。外國語學社存在的時間還不到一年,卻為黨組織培養(yǎng)了大批革命干部。
摘編自《學習時報》 2020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