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紅
摘要: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所選的古詩詞多為唐詩宋詞中的名家名篇,文質(zhì)樸實、意境深刻。教學中引導學生以讀促請,通過自讀、對讀、群讀、默讀、聲讀等方法,在讀中欣賞詩歌,把握古詩詞的生命,品詩詞韻味;以景促情,引導學生借助詩歌描摹物象的特點,品味賞析,進入作品的意境中去,感受和領(lǐng)悟作品的意境之美;遷移比較,在對古詩詞的教學中,可以采取“遷移比較法”,讓學生對詩歌進行分類,求同、求異,有助于學生對詩人、詩情的把握與理解,悟詩歌情感。以此引領(lǐng)學生領(lǐng)悟古詩詞的魅力,打造初中古詩詞教學的高效課堂。
關(guān)鍵詞:以讀促情;以景促情;遷移比較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1)27-0044
古詩詞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是我國優(yōu)秀的古典文化遺產(chǎn)。古詩詞中洋溢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展示著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誦讀古詩詞既對人的文化素養(yǎng)、閱讀能力、寫作水平產(chǎn)生巨大的作用,又對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起著非凡的影響。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所選的古詩詞多為唐詩宋詞中的名家名篇,文質(zhì)樸實、意境深刻,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作。對于理解能力有限的初中生而言,教師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應(yīng)帶領(lǐng)學生走進詩歌的意境,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古詩詞的世界中回味無窮,讓中國古典詩詞大放異彩。
一、以讀促情品詩詞韻味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币黄旁娫~含有語音韻律和諧的語言之美,更蘊含著我國古代優(yōu)秀文化的寶貴遺產(chǎn)。它有一定的格律節(jié)奏感、音樂美,因此對于古詩詞的朗讀教學,不是簡單意義上的讀、背,它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中心軸,是閱讀感悟的誦讀古詩的方法很多,分自讀、對讀、群讀,又可分為默讀、聲讀等,以讀促情,在讀中欣賞詩歌,把握古詩詞的生命,體味詩的韻味。
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化為心中之本。
比如在教學古詩《望岳》時,筆者是在不斷變換朗讀的教學方法中,一步步、一層層的引導學生讀,讓學生真正在讀中走進詩歌,走進作者,走進詩韻。上課伊始,借助多媒體出示泰山畫面,播放古詩《望岳》的示范配樂朗讀,讓學生在雄渾磅礴的朗誦中,初步感知古詩中泰山的雄奇壯偉及傳遞出作者一統(tǒng)天下的雄心壯志。緊接著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并輔以動作、神情,讓學生跟讀,融情于景,進入意境。在這樣的朗讀渲染鋪墊之下,再讓學生結(jié)合詩歌背景、注釋,去反復朗讀詩歌,抓住重音、關(guān)鍵詞,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吟誦體悟。尤其在指導學生朗讀“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一句中抓住“鐘”“割”兩個詞重讀,讓學生在讀中再現(xiàn)泰山神奇秀麗、遮天蔽日的氣勢。初步感知后,指導學生品讀詩句,采取讓學生自由選讀詩中的一兩句有感情地朗誦,并從自己朗讀中抓住的重音去理解詩句的意思,體味詩句中傳達出來詩人的情感、詩的韻味。
這樣的一節(jié)課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指導學生一步步走進詩歌,走進作者情感,品味詩中的韻味。學生在讀中不僅成誦,更能讀中品味,亦能感受中華古詩詞的傳統(tǒng)意蘊。
二、以景促情,現(xiàn)詩詞意境
意境是我國文藝美學的一個重要范疇,無論是古典詩歌還是現(xiàn)代詩歌,只要是詩歌藝術(shù)的精品無不以美的意境令人陶醉。我們在閱讀和欣賞古典詩歌作品時,要引導學生借助詩歌描摹物象的特點,品味賞析,進入作品的意境中,感受和領(lǐng)悟作品的意境之美。
意即情,境即景。觸景生情,情隨境生。所有好的詩詞中情和景都達到了水乳交融。王維的邊塞詩《使至塞上》,是一篇典型的寫景抒情詩,在這首詩的品析教學中,教師著力引導學生抓住詩中之景,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再現(xiàn)詩的意境,體悟詩的情感,尤其是品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句,抓住“大漠”“孤煙”“長河”“落日”之景,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描繪這句詩所展現(xiàn)出的畫面,感受邊塞奇特壯麗的風光。再品析“長”“直”“圓”等詞,體會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進入詩的意境。
“融情于景”是中國古代詩歌常見的一種現(xiàn)象,在不同的景、境描繪中,表達豐富而難以言傳的思想感情內(nèi)涵,構(gòu)成情景交融的意境,使得詩歌“此時無聲勝有聲”,從而使讀者感到余韻無窮、意猶未盡,進而從景物描寫中,馳騁想象,體味詩的意境,產(chǎn)生言有盡而意無窮。
三、遷移比較,悟詩歌情感
“有比較才有鑒別。”恰當?shù)谋容^能勝過煩瑣的講解,通過比較認識異中之同,辨別同中之異。“知同”才能溫故知新,舉一反三;“辨異”才能見微知著,觸類旁通。因此比較是發(fā)展學生遷移思維和記憶的必由之路。
古詩詞分為抒情、寫景、哲理、敘事、送別等,因此,教師在對古詩詞的教學中,可以采取“遷移比較法”,讓學生對詩歌進行分類,求同、求異,有助于學生對詩人、詩情的把握與理解。如在教學《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首詩時,嚴格地說這應(yīng)該是一首送別詩,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與其他詩人的送別詩做遷移比較,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讓學生反復誦讀這些送別詩,求同存異,《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與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有異曲同工之妙,兩句中的“空”和“唯”字,更是意蘊深遠。雖沒有王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的離愁,也沒有王勃“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豪放,卻也道盡了多少友人間的依依惜別之情,詩人將這一切牽掛和祝愿都寄托在不言之中,真正達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絕妙境界。通過這樣的遷移比較,學生既對所學詩歌的情感、意境有了深刻的認知,又會產(chǎn)生知識遷移、認知和增長知識力度。
隨著新課標對古詩詞教學的要求,肩負教學任務(wù)的語文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古詩詞審美教學的重要意義,運用新課程理念指導古詩詞教學,通過改變教學方法,引領(lǐng)學生領(lǐng)悟古詩詞的魅力,打造初中古詩詞教學的高效課堂。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qū)青山泉中學2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