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彬,馬信奎,王紹華,李 洋
(簡陽市人民醫(yī)院普外科 四川 簡陽 641400)
選取我院2019 年1 月—2020 年5 月收治治療的46例雙側腹股溝疝患者,對開放式和腔鏡下完全腹膜外腹股溝疝修補手術治療方式在雙側腹股溝疝治療中的效果對比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1]。
選取我院2019 年1 月—2020 年5 月收治治療的46例雙側腹股溝疝患者,按不同治療方法分為研究組和對比組兩組,每組患者23 例,患者的年齡26 ~75 歲之間,患者都耐受氣腹手術治療,排除先天性心臟病和慢性肝炎以及肝功能不全等患者。研究組男性患者14 例,女性患者9 例,平均年齡為52.5 歲,病程為(22.6±1.7) 個月。對比組男性患者11 例,女性患者12 例,平均年齡為51.2 歲,病程為(23.8±1.7)個月。兩組的一般資料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患者進行手術治療之前,進行抗生素藥物應用,并且對研究組患者排尿處理,通常情況下不進行導尿管滯留,對比組患者需要進行常規(guī)留置導尿。
1.2.1 開放完全腹膜外腹股溝疝修補術治療 研究組使用開放完全腹膜外腹股溝疝修補術治療,患者需進行腰硬聯(lián)合麻醉處理,患者保持仰臥位的姿勢,消毒處理之后,取患者恥骨上方約1cm 和長約5cm 的切口,對皮膚和皮下脂肪組織逐層切開處理,切開患者的腹橫筋膜。用濕紗布對其中的Brogros 間隙鈍性分離處理,使得患者的腹壁下血管得以有效顯露。一側手術完成后對另外一側進行手術治療。兩側補片放置后,對患者體位加以改變,需要保持著頭高腳低位的體位。使用3-0 薇喬線對患者的皮下脂肪組織縫合處理之后結束手術[2]。
1.2.2 腔鏡完全腹膜外腹股溝疝修補術治療 患者仰臥位,全身麻醉生效后,使患者的頭低足高度數(shù)為15°~20°,手術區(qū)需要進行常規(guī)消毒處理。在患者的臍下緣選取適當位置進行12 mm 切口處理,對患者的患側的腹直肌前鞘暴露處理之后,進行1.2 cm 橫行切開,這一切口需要向患側將腹直肌牽開為止,使患者的后鞘能夠更加清晰的暴露在患者的腹直肌后鞘間隙中,沿著患者的腹直肌后鞘用手指向下對其加以分離處理,腹腔鏡將腹膜前間隙位置分離之后,在患者的臍和恥骨的連線中進行5 mm Trocar 置入處理,并且在患者的腹膜前將Retzius 間隙及Bogros 間隙逐步分離,促使疝囊分離,補片放置后,對進氣裝置緩慢放氣處理[3]。
使用SPSS19.0 統(tǒng)計學軟件包對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4]。
研究組患者的平均隨訪時間為(22.6±1.6)個月,對比組患者的平均隨訪時間為(23.6±1.7)個月;兩組平均隨訪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出現(xiàn)疝復發(fā)率為8.69%,對比組患者疝復發(fā)率為13.04%,兩組患者平均隨訪時間、疝復發(fā)率、復發(fā)率、傷口感染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血情況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平均隨訪時間和復發(fā)率比較
兩組患者腹膜破裂情況、皮下血腫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治療費用、恢復正?;顒訒r間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腹膜破裂情況等相關指標比較
有報道,兩種治療方式下,患者出現(xiàn)尿潴留和切口感染等方面情況的幾率無較大差異[5-7]。本次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出現(xiàn)復發(fā)情況的比例為8.69%,對比組患者復發(fā)率為13.04%,兩組患者平均隨訪時間、疝復發(fā)率、復發(fā)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傷口感染率、出血情況差異顯著(P<0.05)。兩組患者腹膜破裂情況、皮下血腫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治療費用、恢復正常活動時間差異顯著(P<0.05)。研究組患者的手術所使用的時間以及患者的治療費用和患者出現(xiàn)腹膜破裂情況等比對比組更為顯著[8-10]。
綜上所述,開放式完全腹膜外腹股溝疝修補手術治療的方式和腔鏡下完全腹膜外腹股溝疝修補手術治療的方式,在對患者雙側腹股溝疝治療的過程中各有優(yōu)缺點,這兩種治療方式的臨床效果具有相似性,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