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義春
春夏之交,氣溫升高,脾胃病患者多有貪涼飲冷,導致寒濕入侵,或者暑濕蒸騰、感受濕熱、亂于腸胃,導致胃腸功能失調(diào),或嘔吐,或胃脹,或泄瀉,或大便黏滯不爽,嚴重者也伴有胃脹痛。這類人群往往舌頭胖大或者舌上有厚苔,這樣的舌象說明體內(nèi)有濕氣。
人體濕氣過重時,會對身體健康產(chǎn)生嚴重影響,包括孩子經(jīng)常犯的急性胃腸炎。而濕邪從不“孤軍奮戰(zhàn)”,總是與其他邪氣“狼狽為奸”。如濕與寒在一起,稱為濕寒;與熱在一起,稱為濕熱;與風在一起,稱為風濕;與暑在一起,則稱為暑濕。
脾胃病種類繁多,有食管性疾病、胃腸性疾病、肝膽性疾病,常見的脾胃病分以下兩類:
●酸相關性疾病
胃分泌胃酸促進消化,但是如果酸分泌異常,容易引起疾病。酸分泌過多會引起胃黏膜保護屏障受損形成糜爛或者潰瘍,包括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食管反流病,主要表現(xiàn)的是反酸、燒心或者胃痛。如果有這些癥狀就得及時正規(guī)就醫(yī)以明確是否是酸相關性疾病。
酸分泌減少如慢性萎縮性胃炎,長此以往容易形成惡性貧血、胃的惡性腫瘤,慢性萎縮性胃炎在慢性胃炎中屬于嚴重的情況,已經(jīng)引起越來越廣泛的重視。胃痛、反酸除了抑酸治療,還可以用中藥的方法,更好地提高療效,對于萎縮性胃炎部分患者用中藥還可以逆轉(zhuǎn)。
●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
正常的消化系統(tǒng)是攝入食物,經(jīng)過消化吸收,最后排出體外,如果這個過程受阻或者延遲或過快,就屬于胃動力異常。這類疾病包括食管動力性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彌漫性食管痙攣、胡桃夾食管、賁門失弛緩癥、胃排空障礙等,還有腸道功能紊亂,包括便秘和腹瀉。
夏季更應重視排濕。在濕氣的治療上,中醫(yī)擁有幾千年的治療經(jīng)驗,無論北方的內(nèi)濕,還是南方的外濕均需除之而后快。對于濕氣的治療,首先應祛濕和化濕。祛濕法是運用辛散苦燥或芳香化濕藥物,去除濕氣的治法。適用于患者頭暈身困、脘腹脹滿、大便溏軟、舌苔膩濁等。常用藥物如半夏、橘紅、茯苓、薏苡仁、旋覆花、蒼術、萊菔子、車前子等,代表方劑如二陳湯等。
化濕更需要及時益氣健脾。由于濕氣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胃的運化功能不足,因此去除多余的濕氣之后,還得養(yǎng)脾胃,這樣才能防止?jié)駳夥磸桶l(fā)作。益氣健脾法是運用甘溫或甘平藥物,使脾健濕運、三焦通調(diào)、水濕輸布的治法。這種適用于濕濁阻滯日久,脾胃氣虛所致神倦乏力、氣短懶言、納呆脘悶、大便溏軟、肢體浮腫、面色萎黃、舌質(zhì)淡胖、苔白膩等。常用藥物如人參、黨參、太子參、西洋參、黃芪、白術、茯苓、薏苡仁、扁豆等,代表方劑如六君子湯、防己黃芪湯、實脾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