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
(黑龍江省綏化市第一醫(yī)院骨一科,黑龍江 綏化)
髖臼具有不規(guī)則的形狀,在髖骨的外側面,對股骨頭相關聯(lián),且在周圍有重要的神經分布[1]。髖關節(jié)具有較大的負重,在血供上較少,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發(fā)生高能量的暴力后發(fā)生骨折的可能性很大[2]。髖臼發(fā)生骨折后情況較為嚴重,同時會伴發(fā)一定的組織性損傷、局部的關節(jié)疼痛、活動能力受到限制,同時骨密度降低[3]。近年來,交通事業(yè)的發(fā)展致髖臼骨折的發(fā)生率逐漸上升,一旦發(fā)生后部分患者會出現(xiàn)并發(fā)癥[4]。當前,對于該病臨床上常采取手術進行解剖復位,并實施有效的內固定,其中內固定的質量及發(fā)生創(chuàng)傷的程度直接影響著手術的治療效果。為了更加精確安全地進行手術,3D 打印技術在治療該疾病中得到了有效的應用,該技術的應用精確、直觀地呈現(xiàn)出了損傷部位的形態(tài)、組織的具體解剖情況,有利于提高診斷率,做好骨折分型及治療。為了進一步探究3D 打印技術的應用效果,本研究選取了52 例髖臼骨折的患者進行觀察分析。
選取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收治髖臼骨折患者52 例,按照AO/OTA 分型標準,對其進行分類,包含32例62A、19 例62B、1 例62C,其 中62A1、62B1 是 最 常 見類型。隨機分為兩組,各26 例。對照組年齡18-73 歲,平均(35.98±5.93)歲,病程3-9d;試驗組年齡18-74 歲,平均(36.06±6.08)歲,病程3-8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標準:①髖臼骨折參照AO/OTA 分型標準,符合診斷標準的患者;②沒有發(fā)生全身性的感染;③無骨盆缺損或手術既往史;④沒有骨質疏松的情況;⑤下肢神經功能處于正常狀態(tài);⑥患者及家屬均同意納入此次研究中且在同意書上簽字。
(1)術前計劃:在術前對所有患者進行CT 掃描檢查,使用的儀器為SIMENS64 排螺旋CT。①對照組將掃描獲得的三維重建圖像醫(yī)學數(shù)字成像和通信數(shù)據(jù)(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 in medicine,DICOM)導入Mimics17.0 軟件處理生成虛擬三維重建,充分利用平移和旋轉的功能,對骨折部位進行有效的觀察,并在術前進行模擬。將螺釘?shù)拈L度是安置的位置確定好,制定好治療方案。②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將DICOM 數(shù)據(jù)導入激光快速自動成型機,使用的模式為激光燒結,按照1 ∶1 的比例打印出骨折模型,能夠進行計算機模擬和模型模擬,并根據(jù)X 射線機CT 的檢查結果進行細節(jié)的復位處理,從而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確定具體的治療方案。(2)手術方法:所有患者的麻醉方式均為全麻,根據(jù)術前的骨折入路情況選擇前路、后路及漂浮的體位,在操作的過程中對神經及血管損傷引起注意,以免對其造成損傷,將骨折的部位進行充分的暴露。①試驗組患者中將3D打印出的模型進行對比,根據(jù)術前確定的方案將復位點找準[5]。②對照組患者按照常規(guī)的方法進行復位,待檢查顯示骨折部位恢復良好后再重新選擇鋼板進行有效的固定。對兩組患者手術中出血情況、所用的手術時間、術中C 臂透視次數(shù)進行對比。(3)術后處理:所有患者在術后均使用頭孢呋辛鈉以預防感染的發(fā)生,同時指導患者進行肌肉的等長和等張收縮鍛煉,術后2 周圍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以免出現(xiàn)下肢深靜脈血栓。告知患者在術后的8 周內不能負重,當骨折完全愈合后能夠進行完全負重。
(1)髖臼骨折復位質量:對患者的復位情況進行評估,采用的方法為以Matta 標準為基礎進行判定,骨折位移不足1mm 表明解剖復位,當位移距離在1-3mm 時則為滿意復位,當位移距離超過3mm 則為不滿意復位??倽M意率=(解剖復位例數(shù)+滿意復位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2)治療后骨折情況評定:手術后的3 個月對患者的骨折情況進行判定,采用的方法為以Majeed 評分標準為基礎進行評分,其中超過85 分的判定為優(yōu),評分范圍在70-84 分之間的判定為良,55-69 分之間的判定為可,評分低于55 分為判定為差。優(yōu)良率=(優(yōu)例數(shù)+良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數(shù)據(jù)應用SPSS17.0 軟件處理;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透視次數(shù)記為計量資料,使用(±s)表示,并進行t 檢驗,滿意率及優(yōu)良率記為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見表1。
兩組患者經過不同的治療后達到的復位滿意情況基本一致,試驗組略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2。
試驗組術后3 個月骨折情況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術中C 型臂透視次數(shù)(次)對照組 26 263.4±27.12 980.45±93.61 7.98±1.68試驗組 26 180.4±23.66 703.45±83.39 4.01±1.31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骨折復位質量情況比較
表3 兩組患者術后3 個月骨折情況評定比較
髖骨的組成部分有恥骨、坐骨及髂骨,在外側并沒有形成關節(jié)面組織結構,但與股骨頭相連,周圍遍布重要神經。傳統(tǒng)手術治療中根據(jù)術前的掃描檢查結果進行評估,之后確定手術方案。但是在具體的應用中呈現(xiàn)出的是二維平面圖像,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3D 打印技術應運而生[6]。將該技術應用在髖臼骨折中能夠有效地進行術前的設計,在仿真模擬的情況下實施診斷、骨折分型及個性化的治療。同時,該技術對于臨床醫(yī)師來說能夠觀察得更加清晰,從而做好手術的預測情況。在術前做好預測,確定好手術路徑,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小,也不會引發(fā)大量的出血,有效減少了手術的操作時間。另外,對神經肌肉組織的損傷較小、患者的住院時間短、恢復所需時間短、能夠達到很好的骨折愈合效果,療效及安全性得到了充分的證實[7,8]。
本次研究中試驗組應用了3D 打印技術,該技術首先對髖骨進行了模型建造,很好地確定了手術方案,有效改善了術中情況,提高了骨折部位的復位質量,有效縮短了患者的手術時間,減少了術中的出血及透視的次數(shù),與對照組相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復位質量、術后3 個月骨折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后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次結果有力證實了3D 打印技術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對于髖臼手術患者采取3D 打印技術進行輔助手術治療效果顯著,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了骨折患者的復位質量及術后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