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霞
摘要:本文針對學生在初一數學學習中總是在多次重復犯同樣錯誤的現象,分析其原因,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數學學習;犯同樣錯誤成因;解決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1)01-047
在平時的教學尤其是復習階段,有這樣一個深切的體會,作業(yè)中、練習中、考試中很多學生總是在多次重復同樣的錯誤。比如前一天做的題目,錯了,訂正好了,第二天考試恰好碰到了同樣的題目,做下來,還是錯的。就這種現象筆者分析存在問題的原因:1.對知識點的理解不夠透徹,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層次上;2.解題不能把握其中關鍵的數學技巧,孤立地看待每一道題,缺乏舉一反三的能力;3.解題時,小錯誤太多,不能完整的解決問題;4.解題錯誤后,不能自我糾錯,依賴性強;5.未養(yǎng)成總結歸納的習慣,不能習慣性的歸納所學的知識點。
下面就這幾個問題談談自己的教學感受。
一、對知識點的理解不夠透徹,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層次上
例如,在有理數的分類這個知識點中,學生的重復出錯率就非常高,表現在“整數和分數統(tǒng)稱為有理數”即表明了任何分數都是有理數,但學生卻將除不盡的分數認為是無理數。在遇到小數時,又意識不到有限小數和無限循環(huán)小數就是分數,而將比較復雜的小數比如4.2100367這類數認為是無理數。還有總將π這個數認為是有理數。這類問題就說明了學生的一些知識點的理解是一知半解,對哪些數是有理數這個知識點的理解不夠透徹,分數和小數之間的關系模糊,對于π這個數是代表圓周率是一個無限循環(huán)小數記憶不清。因此在進行這部分知識點的教學時,應首先做好準備工作,對于這些學生不清楚的知識點加以明確和強化,準備工作做好了再進行有理數的分類的學習,這樣要比重復出錯重復訂正的效果要好得多。
再如畫數軸,學生的多次重復錯誤表現在不是少了正方向,就是畫成了射線,這就是學生對于數軸這個概念的理解浮于表面,蜻蜓點水,“規(guī)定了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的直線叫作數軸”這句話很簡單,學生也許背得很熟,但對于這句話的理解卻模模糊糊,如果脫離這句話講數軸的三要素,學生往往會丟掉某一要素,而且會把“數軸是一條直線”完完全全拋在腦后,其實“規(guī)定了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的直線叫作數軸”這句話中包含了四個重要因素,應讓學生認真閱讀這句話、讀出這句話中四個要素,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總結,一個同學說漏掉的讓另一個同學補充,再通過學生練習畫數軸體驗總結的四要素加以鞏固,這樣的效果要比老師直接給出數軸的三要素更顯著。
諸如此類的問題導致了學生的錯誤一而再、再而三的發(fā)生,如果根據此類問題的不同情況采用不同的方法,像上面的提前做好某些知識點的準備,或者讓學生在給出概念后能自己發(fā)現、總結概念中的重要因素等等,這樣可以降低此類錯誤的重復發(fā)生率。
二、解題不能把握關鍵的數學技巧,孤立地看待每一道題,缺乏舉一反三的能力
例如,在用方程解決問題中,就文字描述而言,每一道題都是獨立的,好像互相沒有關系,學生往往就題看題,每碰到一個問題都孤立看待,就會出現有的問題會解決而有的問題不會解決。比如對于“將一堆糖果分給幼兒園某班的小朋友,如果每人2顆,那么就多8顆;如果每人3顆,那么就少12顆。這個班共有多少名小朋友?”這個問題學生可以用線形示意圖輕松的解決,但對于行程問題往往束手無策,其實行程問題正是利用線形示意圖幫助找到相等關系從而解決問題,所以關鍵的是要把握如何利用線形示意圖去分析問題中的相等關系,而不是把這兩種問題分別孤立的對待,就解決方法而言,它們是一類問題。再比如“將一批會計報表輸入電腦,甲單獨做需20h完成,乙單獨做需12h完成?,F在先由甲單獨做4h,剩下的部分由甲、乙合作完成,甲、乙兩人合作的時間是多少?”這個問題學生很明確是工程問題,將全部工作量看作“1”,相等關系可以輕松找到,但對于“甲開汽車從A地到B地需2h,乙騎摩托車從B地到A地需3h。如果乙騎摩托車從B地出發(fā)往A地,1h后甲開汽車從A地往B地,那么甲出發(fā)多少時間與乙相遇?”這個問題,學生往往會用行程問題的解題思路,但在思考中會遇到困難:缺少相關量,其實這個問題和上面的工程問題是同一類問題,可等同于修管道的工程問題,把A地與B地之間的路程看作是要修的一條管道,這樣這個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如果學生能抓住工程問題的關鍵是總工作量未知,這里的總工作量可以是一項工作、一個工程、一段路程等等,那么遇到的類似問題就不會是一個個孤立的問題,而是一類問題,一種方法,錯誤的重復率自然會降低。
三、解題時,小錯誤太多,不能完整的解決問題
例如,在合并同類項時,就同一題目,有的學生多次錯誤,不是系數加錯就是字母及字母指數漏掉。這類學生對于如何合并同類項是清楚的,但不斷出現的小錯誤影響了解決問題的正確性和完整性。再如,冪的混合運算中學生的反復出錯率也相當高,同樣一道計算題放在了不同的地方做,會因為里面不同的小錯誤而導致結果的錯誤。要解決此類問題不能等在問題出現后通過訂正來解決,因為這樣的訂正效果甚微,可能會出現訂正之后再做再錯的情況,解決這類問題就要從源頭抓起。小錯誤的源頭在哪里,這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有理數的加法問題就要在學有理數加法時重點訓練正確率,是冪的各種運算不清,就要在每一種運算的學習時有針對性的糾錯訓練,這樣才能避免后面學習中運用時的反復出錯。
四、解題錯誤后,不能自我糾錯,依賴性強
例如,在解方程、解方程組的結果出現錯誤后,不能自覺地尋找錯誤的原因,要么詢問同學自己錯在哪里,要么求助于老師找錯誤點,這樣依賴別人找出的錯誤自己沒有深刻的印象,訂正的效果就很差,雖然訂正好了,但在做類似的問題時還會犯同樣的錯誤。再如,在乘法公式這部分知識中,用兩個乘法公式進行計算出現錯誤后,有的學生立刻就翻出公式加以對照訂正,依賴書本、依賴公式,訂正之后又會忘記如何訂正,同樣的問題、同樣的錯誤會多次出現。對于這種現象,要對學生做訂正指導,即訂正時須自己找到錯誤點之后再做訂正,可采用當面訂正的方法督促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訂正習慣,讓學生自己找出錯誤所在,自我分析出錯的原因,這樣的糾錯印象深刻,這樣的糾錯意義大于訂正正確的意義。
五、未養(yǎng)成總結歸納的習慣,不能習慣性的歸納所學的知識點及錯誤點
這是最關鍵的一點,如何解決錯誤重復發(fā)生,那就必須建立自己的錯題集,不是分散的,籠統(tǒng)的,而是按知識點分類的,是階段性的又是連續(xù)的。通過錯題集及時總結歸納,在自己的錯題集中,會發(fā)現自己重復出錯的是哪一類問題,錯誤點是什么,錯誤的原因是什么,是概念不清還是沒有將一些問題聯(lián)系對待,或是其他的原因。對于這個問題,首先教師要指導學生如何建立正確的錯題集,錯題集并不是簡單地將錯題羅列,也不是額外增加的一項負擔,而是對平時所做題目的重新審視。可以一周做一次,也可以一個知識點結束后做一次,后者較好。錯題集也不是每一條錯的都列出來,要先分析錯的題目,將有共性的選擇一題有代表性地列出即可,同時指出錯誤點及自己的糾錯情況,錯誤原因是否清楚,能否避免錯誤的再次發(fā)生。這樣的錯題集將會是有效的,也可以解決讓學生頭疼的重復錯誤的問題。但是錯題集的建立除了需要教師的指導和督促,更需要學生的自覺和堅持,往往很多學生都不能做到堅持建立錯題集,從而也就出現重復的錯誤仍在重復出現的現象。
當然,以上談到的情況與方法并不全面,由于初中學生的生理、心理等方面正處于變化、發(fā)展過程中,因此其學習活動在不同的階段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對于錯誤的類型和原因必須要及時分情況、分類別,同時積極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解決出現的新問題,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減少挫敗感,提升數學學習的信心,增強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作者單位:揚州市翠崗中學,江蘇 揚州2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