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朋輝,余結根,國 實,李海莉
(1.皖南醫(yī)學院 人文與管理學院, 安徽 蕪湖 241002; 2.江蘇大學 管理學院,江蘇 鎮(zhèn)江 212013)
造成醫(yī)患關系緊張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醫(yī)患溝通不暢[1],對此,需提升臨床學生的醫(yī)患溝通能力。在培養(yǎng)醫(yī)學生掌握臨床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需將醫(yī)患溝通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法(PBL)和以案例為基礎的學習法(CBL)被廣泛應用于醫(yī)患溝通教學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6],現將“PBL +CBL教學方式”在醫(yī)患溝通中的應用及效果進行研究,具體內容如下。
選取我院2018級746名臨床本科生作為研究對象(康復專業(yè)60人除外),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n=373)和對照組(n=373),其中對照組男性205例,女性168例,年齡在18~21歲,平均年齡(19.61±1.26)歲;實驗組男性206例,女性167例,年齡在18~22歲,平均年齡(20.05±1.13)歲。對兩組學生的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應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主要以教師授課為主,向學生講解醫(yī)患溝通的相關知識,如倫理學、倫理道德、心理學、醫(yī)事法,必要時留課后作業(yè),然后由教師對本次教學內容進行總結。實驗組應用“PBL+CBL教學方式”,主要以學生共同討論為主,教學內容和傳統(tǒng)教學法相同[7]。①在教學過程中,要先進行醫(yī)患溝通案例的選取,然后針對醫(yī)患溝通案例設置相關問題,問題設置應注意從理論至實踐要具有邏輯關系。②將教學任務提前派發(fā)給學生,鼓勵學生自行查找資料并提出相關問題。③制定學習小組,由其中一名學生擔任小組組長,主要負責主持學習工作,對組內人員進行合理安排。小組之間要共同學習并提出問題、討論問題,然后再由教師進行答疑解惑。④在小組討論過程中,由帶教老師記錄討論中所出現的問題,并做好相關討論的引導工作,糾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錯誤,然后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
學習情況調查表采用教師自制量表,對學生的理論知識、問題處理能力、學習能力、溝通能力進行評分,總分100分,總分≥80分記為優(yōu),80>總分≥60記為良,總分<60記為差。學習效果總有效率=(優(yōu)人數+良人數)/總人數×100%。學習滿意度調查表分為滿意、比較滿意以及不滿意3個維度,滿意度=(滿意人數+比較滿意人數)/總人數×100%。
如表1所示,實驗組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實習生學習效果和學習滿意度的比較[例(%)]Tab.1 Comparison of study effect and satisfaction of interns of two groups[case(%)]
在傳統(tǒng)的醫(yī)患溝通教學過程中,主要由教師進行集中講解,學生的學習方式比較被動,不利于對知識的扎實把握。隨著現代教學模式的不斷發(fā)展,“PBL+CBL教學模式”在醫(yī)患溝通教學過程中被廣泛應用,教學效果理想。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的學習效果總有效率和學習滿意度分別為 96.78%,98.12%,明顯高于對照組(70.49%,68.11%),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PBL+CBL教學模式”在醫(yī)患溝通教學中起到了積極作用。CBL是以案例為基礎的開放互動型教學模式,要求教師事先做好教學策劃,指導學生進行預習并展開討論,可通過制作生動的醫(yī)患溝通教學課件來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8-10]。
1969年,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首次提出的PBL教學模式是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小組討論為形式并在輔導教師的參與下圍繞某一具體案例進行研究的學習過程[11]。該方法能夠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開拓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但學習內容橫向發(fā)展,學生缺少對整體理論知識的把握。PBL和CBL教學模式各有優(yōu)缺點,PBL教學模式可以充分增加學生學習互動的時間,而CBL教學模式具有更深入的主題研究方向,二者具有極強的互補性[12]。在醫(yī)患溝通教學過程中應用“PBL+CBL教學模式”可以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及學習滿意度,值得推廣使用。